【摘要】:犯罪原因畢竟是一個關于人和社會關系的復雜的無法徹底透視的社會現象,對于犯罪原因,只能作為一個多方位、多層次的多維立體結構進行全方位的思考和立體透視。為此,犯罪學要同時研究犯罪的社會原因和個體原因、主觀原因。本文注重于對于犯罪人人格責任的分析,盡量不去討論犯罪作為一種必然的社會現象而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關鍵詞】:犯罪原因;人格行為;犯罪遺傳;人格責任
一、犯罪原因概論
犯罪學是研究犯罪現象、犯罪原因以及對犯罪的反應的綜合性學科。[1]而其中,犯罪原因大概是整個犯罪學的根基和前提。歷史上,古典犯罪學派對于犯罪原因的研究隨著貝卡利亞的《論犯罪與刑罰》的誕生而形成。這其中的的代表人物還有邊沁、羅米利、霍華德等。[2]他們對于犯罪原因的研究較少,總結起來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人性自私。人性惡的理論的大行其道將人的自私邪惡的一面剖析得淋漓盡致,任何人都有可能會將自己的人性表現出來,所以任何人都有可能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都是潛在的罪犯。
2、意志自由。這是康德的觀點,人是有絕對理性的動物,只要追隨絕對理性的腳步,就是在按著道德的指示思想和行為。[3]任何人都能夠根據自己的意愿做出選擇,由于個人意愿的不同,每個人都有可能選擇犯罪行為,也有可能選擇合法行為。
3、功利主義或享樂主義。具有意志自由的人為什么選擇犯罪行為而不選擇守法行為?古典學派的學者們認為,人之所以這樣做,是由人們的功利主義和享樂主義傾向決定的。這就是邊沁的功利主義對于犯罪原因的描述。在功利主義的邏輯中,我們首先看到的是,邊沁將功利主義的惡分為三個層次。[4]第一層次的惡是具體作用于個人的惡,第二三層次方面的惡則是對于第一層次惡的拓展。
二、犯罪原因的遺傳學說
生來犯罪人的學說,是龍勃羅梭最重要的理論。關于生來犯罪人,龍勃羅梭認為他們的特征是和明顯的。[5]
1、頭部。生來犯罪人的頭部外形與各個組成部分,都與正常人有很大不同。生來犯罪人的顱骨比他出生地的一般人的顱骨更大或是更小。
2、面部。生來犯罪人的面部象大多數動物的面部一樣,大小不均。他們的顴骨和顎骨要突出和發達,子所以如此,是他們的咀嚼系統極為發達這種隔代遺傳特征的表現,另一方面也可能受到某些動物習性的影響。
3、眼睛。生來犯罪人的上眼瞼下垂,眼睛斜視,眼球虹膜不對稱,眼瞼歪斜。
4、耳部。生來犯罪人的外耳往往比一般人要大,偶爾也比一般人更小。
5、鼻部。盜竊犯的鼻子往往扭歪、上翻或者扁平,具有黑人那樣的特征;殺人犯的鼻子往往呈鷹鉤型,象食肉鳥類的嘴。
6、嘴部。生來犯罪人嘴部所表現出的異常或許多于任何其他的臉部器官。犯罪人的顎部異常發達,下巴向上突起;有犬齒窩,這個部位的肌肉象狗那樣發達。女性犯罪人和殺人犯的嘴唇多肉膨脹而向外部突出,就象黑人那樣。
7、頰囊。很多犯罪人臉頰上有肉褶,就象一些哺乳動物的頰囊那樣。
8、顎部。生來犯罪人顎部的中間部分較高,或者有象爬行動物那樣的窩和疙瘩。另一種常見的異常現象是裂顎,顎部有裂縫,這是由發育缺陷造成的。
等等。
三、犯罪原因的人格行為論
從上述的分析,我們能夠看出,實證犯罪學派對于犯罪人的分析簡直是達到了所能研究的極端(相對于生物學領域來說),他們分析的細致和透徹都表明了自然科學的高度發達和研究實例的大量存在。然而在龍勃羅梭的學說中,他提到的隔代遺傳確是我們不得不注意的焦點。
將犯罪原因歸結于隔代遺傳,甚至將之作為唯一的原因,在某種程度上符合犯罪的規律,因為在龍勃羅梭畢生的研究當中,他致力于用大量的實證來支撐自己的觀點,但是,我們注意到,這畢竟只是一種極端的觀點,只是在生物學上對整個人類做出的片面的判斷,尤其是將遺傳這一因素解釋為病理現象,這是對于人類進化過程的缺乏科學的揣測,犯罪是犯罪人的心理對行為的絕對支配下做出的,拿外部遺傳解釋心理現象,確是無法信服的,尤其是到現代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
在《犯罪行為控制論》一書中,作者寫道:“犯罪人是犯罪行為的實施者,是構成犯罪行為諸要素中唯一具有能動性的因素,沒有犯罪人就沒有犯罪行為[6]。因此,要研究犯罪原因,也必須考慮犯罪人個體方面的原因,為什么處在同樣的社會環境中,有的人犯罪,而有的人不犯呢?”這是非常好的論述。筆者認為,這是歇斯底里的宣告和南柯一夢似的自欺欺人。
在接下來的篇幅中,作者的個體分析倒是有可取之處。簡單來說,價值觀、性格、情緒之類的因素是怎么形成的呢。如果非要認定是“天生屬性”的話,那么不要說是本文無從著筆,即使是整個人類學說,也恐怕是無法觸及筆墨的。筆者認為,這些因素之所以構成了犯罪,大部分是后天使然。價值觀在漫長的經歷中積淀,要么沉淪,要么升華,大部分介于模糊的確定下而能夠正常的運用其力量開拓未來的旅途,只不過在沉默中的價值觀稍微遇到路上的波瀾便會起伏不定,“冥冥中的一些動力”或許推之入深淵,或許勉勵繼續征途,唯一不變的是,不斷地改變是極少的(這是常態),這樣的波動也只是“意外的”行為或事件刺激而產生的。人格責任正是如此。
四、以人格責任為基礎的人格行為
人格責任,以人格行為為基礎,人格的行為論是以行為者人格的主體的現實化的身體動靜為刑法上的行為上的學說,為日本著名刑法學者團騰重光所提倡。“行為是作為行為人的人格的主體的現實化的生動的活動,具有生物學的基礎和社會學的基礎。”[7]日本刑法學家大塚仁是這一學說的支持者,他認為,人格行為既是事實行為,也是刑法上的具有評價意義的行為。大塚仁的“行為是行為人人格的現實化,是由其主體、作為其創造者的行為人自己實施的,脫離了行為人,就難以確定行為作為犯罪的要素所具有的具體意義”。
薩瑟蘭在自己的《犯罪學原理》中提出了明確的所謂犯罪原因的論述:犯罪行為是習得的;犯罪行為的學習是在親密的人群中習得的;不同交往的頻率、強度、優先性、持續時間影響人的習得行為[8]。赫希的“社會聯系理論”對犯罪原因也做出了獨到的見解。他認為,犯罪就是個人與社會的聯系薄弱或受到削弱的結果:首先是依戀,個人對于他人或群體的感情關系,對于正常人來講,這種感情關系是犯罪的重要抑制因素,因為這種依戀越強烈,人就越會考慮行為會對這種緊密的聯系產生的危害。
這些理論毫無疑問的共同一點是,他們都強調了罪犯的最后的能動性,無論犯罪行為的習得,還是犯罪行為的聯系和控制,抑或象征意義的作用,統統都是罪犯在自己的生長中與社會的接觸積淀的感官、經驗。這樣的人格是能夠簡單的予以理解的,這反映了人格的缺陷。但是還有很多犯罪是源于罪犯的特殊的經歷對其人格的塑造的負價值性:受家庭的從小的影響的壞的習性,以及殘缺的家庭的變態的心理,以及對某些物品的癡迷形成的特殊的癖好,追求極致的性格,懦弱的,怯卑的性格等等。之所以說人格行為與犯罪的表現是突出的,這就是原因。
注釋:
[1]康樹華:犯罪學通論,北京大學出版社第二版,第1頁。
[2]吳宗憲:西方犯罪學史,警官教育出版社第一版,第66、80、88頁。
[3]康德:法的形而上學原理,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60頁。
[4]邊沁:立法理論,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頁。
[5]吳宗憲:西方犯罪學史警官教育出版社第一版,第219頁。
[6]黎國智、馬寶善:犯罪行為控制論,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84頁。
[7]大塚仁:刑法概說,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三版,第94頁。
[8]吳宗憲:西方犯罪學史警官教育出版社第一版,第568頁。
作者簡介:鹿昌亞,煙臺大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