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一篇好的新聞報道來說,生動的新聞語言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高新聞語言的生動性,需要從采訪、寫作等多個環節入手,用最生動鮮活的語言,反映最真實生動的新聞事實。本文從如何提高新聞語言生動性出發,進行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報刊媒體;新聞語言;生動性
新聞語言,是指傳播者通過傳播媒介向受眾傳播以事實為基礎和前提的信息時所使用的語言。一篇好的新聞報道,離不開生動的新聞語言。而讓新聞語言更加生動、鮮活、有趣,會更加吸引讀者,自然也就可以更好地傳播新聞事實。如何提高新聞語言的生動性,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捕捉生動的新聞事實
新聞語言的生動自然,往往是由新聞事實本身的生動自然決定的。記者需要真正深入到一線、基層,及時捕捉最生動鮮活的新聞事實,并通過所聞、所見、所感來掌握的大量素材,才能寫出好新聞,才能吸引讀者。
獲得2016年度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消息《629戶人的藏鄉走出359名大學生》,是四川日報記者長期駐守藏區調查思考積淀之后,在“走轉改”活動中翻越雪山深入偏遠藏鄉抓到的“活魚”。當前,少數民族地區相對落后,一個重要原因是群眾受教育程度低,“讀書無用論”還占有一定市場。記者發現這個可知可感、可信可學的正能量典型后,當即蹲點村寨,對農牧民送子女上大學背后的故事進行抽絲剝繭的調查,連夜成稿并于次日刊發在四川日報一版,報社還為此配發了評論。
629戶人中走出359名大學生,這在內地教育發達地區也是一個不錯的數據,更何況是在偏遠的藏族鄉村,這顯示出本文具有強烈的新聞性和重大典型意義。作品導向正確、觀點鮮明、事例典型、敘事充分,既抓住了村民因不識字在電話薄上畫碗筷這樣的生動細節,也反映了貧困家庭賣牦牛籌學費的現實困境,還描述了每戶村民湊一兩百元資助大學生家庭這樣的溫情故事,這些有沖擊、有感動、有希望、有光明的細節,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說服力。整個作品真誠質樸,把“教育促進發展、知識改變命運”的觀點融入流暢敘事中,讓老百姓看得懂、愿意看,具備好作品“留得下、傳得開”的特質,有力發揮了新聞輿論工作“成風化人”的作用。
二、善于運用修辭手法
在新聞寫作過程中,提高新聞語言的生動性,離不開對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一個恰當的修辭手法,可以讓新聞語言的生動性有一個質的飛躍。在新聞寫作中,常用的修辭手法包括:比喻、比擬、夸張、排比、對偶、對仗、反復、借代、設問、引用、反問、頂真等。
獲得2015年度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消息《項目審批“長征”698天——泰豪動漫變“動慢”》(刊登于《江西日報》2014年3月19日要聞版A1),這則消息的導語,用了一個類似于排比的修辭手法。“一個產業項目需闖過20道行政許可事項審批關口,涉及8個部門及省、市、縣三級政府、工業園區,最后完成項目審批時間長達698天”,記者用20道關口、8個部門、三級政府、698天等一些列數字,凸顯了該項目審批過程的漫長,讓讀者乍讀之下就能感受到項目審批的不易。
可以說,通過使用修辭手法,可以增添新聞語言的感染力,使整篇文章更有層次感;可以營造更為真實生動的現場感,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豐富人物形象,吸引讀者閱讀下去。
三、注重運用群眾語言
穆青先生曾說過,“我們的新聞報道如果充滿了群眾生動活潑的語言,文章就像加了味精一樣,立即透出美味來。”群眾語言,是廣大人民群眾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語言,它反映群眾心聲,貼近群眾生活,集中群眾智慧,容易引起共鳴,便于指導實踐。新聞戰線組織開展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其中改文風,就是要求新聞工作者學習群眾語言、熟悉群眾語言、善用群眾語言。
如何更好地運用群眾語言?
要學會說“地方話”。聊城日報2016年2月25日刊登了一則通訊《遲到30年的團圓飯》,記者在引用當地群眾的話語時,這樣寫道“他老的(他父母)也不容易,這么多年了,沒完沒了地鬧!”“老的”,是一句很有代表性的聊城方言,記者運用這個詞語,一下子讓讀者感受到了群眾真實的話語。地方媒體面對的讀者群,絕大多數為當地群眾,因此靈活使用方言,可以增進與讀者的聯系,增強新聞語言的生動性。
要學會說群眾的“心里話”。這就需要記者通過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渠道,真正到群眾身邊去,和群眾心貼心,真正把群眾心里話說出來。只有這樣,才能把文件語言、書面語言轉化為群眾語言,才能把華麗枯燥的辭藻轉化為樸實生動的語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轉作風改文風,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提高新聞語言的生動性,就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的重要內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