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媒體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更迭,從展開大眾傳播局面的報紙,到從延時傳播到即時傳播的廣播,又到從聲音傳播到音畫傳播的電視,再到從單向傳播到互動傳播的網絡,每一種媒體都開創了一個時代,對從作品到觀眾乃至整個社會生活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然而媒體的進化更迭完成了嗎?不,當今的傳播方式已經遠遠超乎了互聯網時代剛剛降臨時的樣子——與之相比提高的不僅是帶寬與網絡傳媒的發達程度,遍布大街小巷的WiFi,4G尚未徹底普及而5G已經到來——移動網絡帶來了全新的格局。
【關鍵詞】:手機媒體;傳統媒體;發展機遇
根據中國新聞網的統計,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31億,其中手機網民達6.95億。按此計算,我國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為95.1%。也就是說,每一百個人中,就有95個“低頭族”。大行其道的手機媒體不但兼具了前文所提及的幾乎全部優勢,還讓固定傳播變更到了攜行傳播——一個不僅在乎接受什么、怎樣么接受,更關乎在哪接受的時代。
一、手機媒體在新聞傳播帶來的機遇
面對手機媒體帶來的挑戰,傳統媒體要及時的思變創新,積極主動地尋求與手機媒體、新媒體的融合,積極拓展新的信息傳播平臺與傳播渠道,更好地應對當前新媒體時代人們對媒體的需求。推進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形成優勢互補,是當前媒體發展的必然趨勢,兩者共同推動著媒體業的發展。
(一)提升了傳統媒體報道的時效性
對于傳統媒體來說,加快與手機媒體的融合,積極利用手機媒體的優勢,可以實現新聞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使新聞信息通過網絡實現資源共享,極大地提升傳統報道的時效性。以傳統電視媒體為例,由于電視新聞報道的制作審核周期較長,還要對事件信息本身的真實性進行驗證,不能在第一時間就向受眾傳達相關的時間信息,而這時,電視新聞可以積極利用手機媒體的豐富資源,收集相關的現場信息與受眾的反應,同時進一步對信息的真實性進行驗證,通過微信、微博與新聞客戶端等向受眾提供即時強、可靠性高的新聞信息,之后再在新聞報道節目中進行詳細的報道分析。通過結合手機媒體與電視媒體的優勢,為受眾提供時效性與真實性兼顧的新聞報道信息,提升受眾對電視新聞的信任度。
(二)豐富了傳統媒體的信息傳播方式
傳統媒體利用手機媒體拓展信息傳播渠道的案例并不少見,傳統媒體利用網絡渠道收集各種有價值的新聞信息,再進一步進行篩選、整合,將整合后的信息通過手機移動終端傳播給社會大眾,極大地滿足了社會大眾對各類信息資源的需求。如中央電視臺就在2012年底推出了“央視新聞”官方微博,在2013年推出微信公眾號、新聞客戶端等,積極利用手機媒體拓展新聞傳播平臺,吸引了許多的青年人群,極大的提升了用戶黏性。又如廣西南寧在2016年5月揭牌“廣西網絡廣播電視臺”,旨在立足廣西、服務全國,集視聽網站、手機電視、IPTV等視聽新媒體業務于一體,實施“互聯網+”“廣電+”發展戰略,推進廣西廣電各類媒介資源的整合,形成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聯動,努力構建一個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影響廣泛、競爭力強的新型網絡視聽主流媒體。
(三)促進了與受眾的互動溝通
就目前而言,人們對新聞信息的傳播越來越傾向于交互和實時分享,而手機媒體開啟了互動新時代,將成為傳統電視媒體布局移動互聯網的重要形式。如湖南衛視推出一款電視互動社交智能手機客戶端“呼啦”,希望通過手機媒體來不斷提升用戶對電視節目的關注度,提高客戶對電視臺的黏性。“呼啦”希望通過連接家庭共享的電視大屏和個人私享的手機小屏,為電視用戶提供互動體驗,同時用戶也可以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發送至社交平臺上,與親朋好友進行討論,通過多樣化的互動提高受眾對電視新聞的關注度。
二、手機媒體接受新聞內容的寬容化
手機媒體的氣候形成已有時日,從專為手機瀏覽而設置的移動版網頁到各種適合手機觀看的小視頻都昭示著一件事情:小小的手機已經反過來影響作者專門提供手機媒體使用的內容。
從兩方面來說,在傳播的大趨勢面前,它是自媒體時代的集中體現。自媒體社會話語空前的釋放,能滿足受眾在過去長期的傳統媒體約束下的自由表達欲望及某些心理或社會的需求。當每一個人都成為信息的創造者與傳播者時,傳統媒體的光環被史無前例的壓縮了,但二者的界限卻愈發明顯——傳統媒體依舊保持著帶有審美疲勞的專業性,而自媒體的內容提供者要么對傳統媒體的即成內容進行加工,要么由于各種條件限制提供較為粗糙的內容,有些時候往往還期望通過觸碰底線來吸引眼球彌補不足。然而這些內容在私密瀏覽與自媒體傳播的承載下被觀眾接受著——這種接受前所未有的寬容,從來源到內容,個人也好官方也罷,好看的看過一笑,不好看的也可以吐槽。當同質化的內容定向加強了觀眾的審美經驗之后,“見怪不怪”的心理讓寬容進一步放大,并且不停地找尋新的刺激:在第二方面,現代文明的物質性與技術性的本質表現為文化藝術的商品化。商品價值規律與現代技術結合制造出了大量的文化消費品,文化藝術本身所具有的對人的精神價值關懷與心靈建設的功能逐漸被感官娛樂功能所替代,現代化的電子聲光技術作為一種“文化”極大地滿足了人的聲色欲望[3]。這與后現代主義的特征不謀而合:深度的消解,主體的消失。手機媒體面向的每一個對象更加精確,極高的互動性與選擇權讓新的“大眾文化”更加沉重地拜倒在手持金元的觀眾的指尖上,那么思考為刺激讓路成為了必然,與此同時,接受時間的大幅縮短,手機媒體作為一種填充式的接受渠道也使得觀眾的接受盡可能的娛樂至死,與傳統意義上的內容相比,接受范圍也變的非常寬容與隨意。
三、手機媒體接受新聞時間的短縮
手機媒體成為當今熱點并不是一個偶然。處在這個時代的人們——從學生到職員,可以說在退休之前——被高速的社會生活裹挾著,就像繁忙準時的地鐵一樣奔襲,從家到學校或寫字樓,社會節奏的加快促成用戶的時間碎片化,碎片化的時間帶來碎片化的審美接受,大量短小精悍的內容像俄羅斯方塊一樣填補了一塊塊碎片間的縫隙。無論是碎片化催生了“微”家族,還是“微”家族因為碎片化一蹴而就。碎片化時代要對內容提出兩個最明確的要求:短,精彩。不短則沒時間去看。[4]課間、忙里偷閑、交通工具上,手機自然成為了片刻放松的最佳選擇,如前文所述,它高度集成又足夠私密。每天的接受總時長不算太短,但每一段接受很短并且被硬性限制了。看一部電影是不可能的,電視劇一集也不夠。看個短視頻,參與一下微博上的熱門話題,翻一張長圖畫完的漫畫等等都是普遍而合適的休閑方式。單次接受時間相較之前大大縮短,這種縮短也帶著必然性——無奈中緩解疲勞與壓力。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手機媒體嬌小的身軀并不適合長時間的審美活動。不方便固定、觀看體驗不佳、肢體疲勞等都是常見問題,而這也正是手機作為功能性、娛樂性、易用性等集大成者需要妥協的中間點。所以短縮化的接受時間也成為了手機媒體自身的硬性要求。
總結:
隨著5G時代的來領,網絡傳送速度將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移動電話系統第五代技術能以每秒1Gbps以上的速度在28GHz超高頻段傳送數據。以往的話費消費模式將會被流量消費所代替,多數手機媒體服務將會實現分層收費甚至免費。未來手機媒體將會融合其他媒體并形成自己較為獨立的理論系統,從而實現較為長久的發展。手機媒體配套管理更加到位,政府進行干預,加強手機媒體網絡安全的管控,實現一個較為安全的手機媒體網絡安全問題。國家加強對手機媒體的開發,給予財政支持,最終為實現更好的發展手機媒體和更好的為社會主義建設而服務。
參考文獻:
[1]孫磊.第五媒體的發展對傳統媒體的影響——以手機微信為例[J].采寫編,2016(1).
[2]宋文.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的互動融合[J].新媒體研究,2016,2(21):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