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財經媒體泛指經濟、投資理財、經營管理等與財經有關的各種媒體,主要包括經濟類、金融證券類、經營管理類、理財類幾種。的傳播失靈會導致市場信息透明度的降低,增加交易中的信息不對稱和噪音干擾,并有可能導致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防范媒體的傳播失靈,對建立一個穩定而健康的資本市場十分必要。
【關鍵詞】:財經媒體;傳播失靈
一、財經媒體傳播失靈的主要表現
中國股民的信息不對稱。作為一個特殊群體,總數已突破億的數量龐大的中國股民群體,面對財經媒體提供的鋪天蓋地的股市信息,他們卻無法從中汲取充分“營養”,進而指導自己的決策,他們的媒介生存狀況呈現出一種復雜的態勢。股市的不確定性和信息不對稱是市場經濟中普遍存在的現象。然而,由于股市對信息強烈依賴的特殊性,決定了它的不確定性和信息不對稱顯得更為嚴重,也導致中國股市“信息市”特征更加明顯,股民對信息的需求更強烈。當股民對股市相關信息的現實需要無法從大眾媒體的正常傳播渠道得到滿足時,就促成了種種非正常傳播渠道的產生,股民們被淹沒在真偽難辨、用意不明的股市信息海洋之中。
股市的信息不對稱。消費者購買一般商品時,通常通過商品外觀就可以直觀地判斷商品質量。此外,為了保護消費者權益,商品保修、保退、保換等方式也可以減少買賣雙方的信息不對稱。相比之下,股民若購買股票時,既不能通過股票本身來判斷優劣,也不能退股、換股,只能根據所擁有的有關實時信息來決定究竟何時購買、何時拋售。所以,相比于一般商品市場,股市中股民與上市公司間的信息不對稱會更為嚴重。籌資者上市公司、投資者股東和中介機構是股市的三個主要參與者。其中,作為股票發行企業,上市公司絕對占有信息,可謂信息的源泉而承銷商等中介機構則處于相對優勢地位,可以近距離地獲取信息只有廣大股民信息來源渠道單一,處于最遠端的信息劣勢地位。在現實生活中,上市公司、股東和中介機構三個不同行為人之間,由于種種原因,會隱瞞各種相關信息甚至刻意隱瞞自己的真實行為,信息的不對稱由此產生。
毋庸置疑,大眾媒介是獲取信息的最方便、快捷的渠道。誠然,完全依賴媒介生存,將人們的生命戰車完全納人大眾傳媒策劃與制作的軌道之中,自覺放棄個性和創造力,放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責任與權力,人類將陷入無奈和悲哀。然而,完全排斥大眾傳媒,完全堵塞住這一信息交易道,完全回歸到人類傳播最初階段,社會又將距現代化目標有多么遙遠。顯然任何一種情形都是人類的災難,出現哪種偏差的社會都不是健全的、理性而文明的社會。
二、財經媒體傳播失靈的成因分析
視野狹窄的證券新聞。《金融時報》是我國第一張專業性金融報紙,雖然它己于年在北京創辦,但由于那時金融生活還未占據核心地位,而且專業性過強,因此影響力不大。年,伴隨著中國證券市場的成長和個人經濟主體意識的覺醒,人們介入證券市場的熱情高漲,對證券、債券信息渴望迫切。《中國證券報》、《上海證券報》、《證券時報》三大證券類報紙適時而生,成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指定報紙。由此,各地也涌現證券報的辦報熱潮,體制、匯率、利率、貸款政策等一時成為熱門話題。視野狹窄是當時證券新聞的一大通病。
市場化運作的財經新聞。到20世紀年代末,中國經濟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領域,通過年的改革,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伴隨社會經濟改革進程的不斷提高,中國新聞事業的市場化程度也越來越高,經濟化趨勢在社會生活和新聞工作中日趨明顯。我國各種市場化要素無限增長,社會中的各種要素彼此復雜地滲透、組合,以下幾個變遷尤其值得關注:
第一,由于社會改革向縱深地帶推進,暴露出經濟體制和經濟生活中的核心癥結,使得這些問題的解決尤為迫切。
第二,中國的金融證券市場逐漸走向成熟,多元化的投資主體經歷了市場的磨練之后,其經濟行為不斷成熟、理性。因此,他們不僅僅需要股市等資金市場技術層面的信息,更需要據以參考的國家宏觀經濟環境、社會行業整體前景和公司具體運作狀況等各個層面和角度的全方位信息和綜合分析報告。
第三,中國媒介生存環境面臨重大變化。媒介集團不斷涌現,媒介市場化運作的程度和水平日益提高,在這種情況下,特色鮮明的新財經媒體應運而生,并成為成長速度最快的媒體。財經新聞是對擴大化的泛經濟領域的報道,是財經化處理所有經濟現象的報道,是完全獨立的市場化運作模式的產物,是一種創新的經濟報道式樣。與之前行政化的媒體運作模式不同,財經媒體從投資到發行幾乎均實現了市場化運作。由于財經媒體通常起點較高,需要相應的財務支持,再加上財經媒體最早接觸資本市場,因此,在傳媒資本經營中,財經媒體是最早進入的媒體領域。
政治體制化運作的財經新聞。政府失靈表現在政府行為的低效率、無效率甚至負效率,盲目決策、盲目上馬,腦袋決定等等。腐敗與官僚主義通常是政府失靈的比較容易觀察的指征。政府失靈主要是決策干預或政策系統的失效,最嚴重的問題還是對政治和社會思想的自我審查制度,遍及新聞、雜志、書籍、廣播和電影等領域。政府部門進行某些直接而生硬的干預,但是,大多數篩選審查是含蓄的,甚至不自覺地進行著,因為下屬會習慣迎合上級的想法。最終,不管采用什么手段,最終的結果是導致現實的扭曲和思想的貧乏。在“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改革啟動后,中國媒體日益表現出的唯利是圖,媒體尋租及公益性喪失等都打上了市場失靈的烙印。傳播失靈既可能由市場失靈所導致,也可能由政府失靈所導致,還可能是政府和市場雙重失靈的結果。由于私有產權在西方國家是主流,因此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傳播失靈主要是市場失靈造成的,壟斷、不平等與唯利是圖是主要原因。而在中國等實行媒體國有化或者媒體國有化程度非常高的國家,大眾傳播的失靈則主要是政府失靈造成的,傳播失靈本身是政府失靈的一部分。
三、結語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群眾對于財經新聞的要求將隨之上升。因此財經新聞報道必須應當對問題加以分析,從而對相關經濟現象造成的影響加以探究,從而告知讀者。并且財經新聞報道應當以多重視角來辨別新聞的價值,通過對新聞題材的分析強化財經新聞報道中在處理經濟、時政和科技等題材時的影響,并以特別的新聞視角,對相關事件進行分析,從而加強報道事件的新聞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柏興.經濟新聞新編教程 [M]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99-108.
[2] 劉建華.一本書學會經濟新聞寫作 [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2014:40-48.
[3] 嚴三九,包鵬程等.經濟新聞寫作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215-217.
作者簡介:倫嘉言(1996—),女,漢族,遼寧大連人,本科學歷,單位:山西財經大學文化傳播學院,研究方向:財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