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人民的名義》電視劇的熱播,以其優質的口碑、出色的演員表現以及各種衍生話題,引發巨大轟動和收視熱潮。劇中多角度、多方面的揭露了生活中的各個方面的黑暗,而這種現實題材電視劇體現了中國當代大眾審美文化的多種藝術真實,諸種不同的藝術真實在美學上呈現為文化立場、藝術觀念、人物塑造、敘事方式、藝術風格等的差別,拓展了電視劇藝術表現的時空領域。《人民的名義》在發展和拓展現實主義主旋律的藝術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實現了主旋律的審美化,藝術表達方式的多樣化,為我國影視劇的藝術創作提供了較為豐富的美學經驗。在《人民的名義》中采用了紀實和虛構這兩種表現類型,本文將從紀實和虛構以及非現實主義的審美形態進行多元化分析我國當代主旋律影視劇的創新與突破。
【關鍵詞】:主旋律影視劇;紀實性敘述;構型性敘述
一、紀實性敘述的客觀性和藝術真實
無論是從《湄公河行動》還是《人民的名義》都是取自于生活中真實發生的事件,但是在進行紀實性敘述的時候又有著本質的區別。我國的主旋律影視劇《湄公河行動》是從之前的典型化的真實性到記錄性真實的轉變,在《湄公河行動中》高度還原公安人員辦案場景、將案情錄像、采訪和扮演進行有機組合,以跌宕起伏的偵破過程和高度接近原生態的紀實風格震動熒屏。無論是《任長霞》、《焦裕祿》還是《湄公河行動》都是以正面形象進行紀實性的敘述,而在《人民的名義》中則是以反面形象事例來宣揚主旋律的主題意義,而這種尺度大,非善非惡的多義性角色,令人驚嘆的大膽設定和表現力度,以及氣氛緊張,節奏緊湊的戲劇味受到了觀眾的一致好評。
1.真人真事”的藝術化
在這種“真人真事”的藝術化方式中,又表現了一種世俗和通俗的低碳美學趣味,這種趣味性則是以普通大眾作為審美所關照的對象。在《人民的名義》中,一開篇即讓人看到了“反腐”的威力,第一個大案就是某部委某處長貪污幾個億,本劇的反腐官員尺度上甚至都抵達到“副國級”,這也反應特有的時代所賦予的。例如在電視劇中反應出百姓生活中的“丁義珍式窗口”,更是使得觀眾產生了強烈的認同感,而此時觀眾的自由情感也正是在這種特定的情況下被激發。
《人民的名義》中也充滿著審美教育的重要成分。在這部電視劇中,不僅從反面來反應目前存在著社會現象問題,還依然倡導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了為廣大百姓排憂解難的正面形象。在《人民的名義》第八集,陳老回憶戰爭時期抗炸藥包的場景時,雖然短短的幾分鐘,但是劇組花了三天時間進行拍攝,扛著炸藥包的黨員匍匐前進,用生命和獻血換來的平安,這種在對待審美教育和意識形態關系的問題上,電視劇更對于提高國民素質、教育群眾上審美教育和主流意識形態形成主導作用。
2.“雙重性質的真實”
《人民的名義》電視劇是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為藍本創作的,同時又賦予許多藝術形象的典型性格,既有生動、獨特的個性,也具有豐富的性格的普遍性。在電視中,趙處長在陳舊的家里吃著炸醬面,但貪腐之巨,偽裝之深,前后之變,都通過電視語言得以呈現。而在電視劇中,又有著“雙重性質的真實”。而作為藝術的典型分析,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合理的藝術虛構成分。在影片里不虛構事實,但卻又在模仿事實。在影片中把漢東省作為虛擬的省份,正是在這個漢東省發生著各個利益集團所互相爭斗而又維持著表面平靜的狀況,山水集團、大風廠的利益矛盾,以及和各種官場之間的勾結既存在真實又有著夸張、虛構的成分,而這虛構夸張的成分包含著編劇導演的主觀理解程度,包含著對人物語言的重新編排、對事實的選取和集中。
二、虛構敘事文本中的藝術真實
電視劇中虛構敘事方式的藝術真實審美形態,體現了當代文化多樣性的特征。隨著改革開發,我國主導的文化思潮和馬克思主義美學理論下,給我們主旋律的影視劇有著審美現代性的思考。在進行虛構敘事文本中的,也就成為了當代文化多元化的產物。正是由于這種多元化的存在能有效制約藝術發展的極端化、單一化。
1.重大社會新聞事件的文本藝術特征
重大社會新聞事件的文本特征首先在于它所體現的意識形態特性的審美化。 在當代主旋律的影視作品中利用新聞事件的屬性去尋求藝術所表達的方式,《湄公河行動》電視劇將藝術求真的功能建立在事實信息的獲取上,體現了對作為新聞本體的“事實”的尊重。在《湄公河行動》中高度還原了新聞所報道的客觀內容,并且也做了客觀的陳述,但是在作品中也同時突破新聞報道的時空限制和報道方式,并且也帶有藝術色彩加工。在《湄公河行動》中還體現為對事實的具體情形和具體細節以及新聞背景的展示,通過追求具體細節的真實、生動來滿足人們獲取信息的需要。“10.5中國船員金三角遇害事件”的具體事件中,對于糯康犯罪分子如何踩點、如何實施犯罪,如何銷毀證據、如何設計逃跑路線等都作到了具體詳細的“情景再現”。《湄公河行動》中對新聞要素的形象進行藝術化加工化處理后形成了更加豐滿、更加形象生動的“報道”。從這個角度來說,它是新聞事實的豐富、深化與拓展。
2.反腐劇的藝術表現策略
《人民的名義》這種創新型的反腐電視劇更注重通過反腐英雄藝術傳達政府形象的親民性,例如男主人公“侯亮平”,他這種正面的政府親民形象雖然包含著有著小說虛構的形象化,但是他卻所表現政府和民眾水乳交融的和諧關系。英雄人物和百姓之間的距離拉近,也體現著當代主導的主流文化和大眾審美的價值融合。從一開始的個人道德品質的質問到社會根源的深入剖析,利用虛實結合的方式把反腐的力度,反腐的艱巨性更好的表現出來,具有反腐性的現實意義。
在《人民的名義》中又包含著先進人物的奉獻精神,通過政府和百姓根本利益關系的一致性和先進人物的奉獻精神來揭示主題。在劇中不僅有反面形象的表達還有著正面的積極向上的指導人物力量,例如陳老的黨性原則,易學習的奉獻精神,這些主流的意識形態都真實的展示出現實中對黨忠誠的官員,而這種方式也避免了像以往的政治說教的傳話筒,潛移默化的使得觀眾為這種奉獻精神所深深所感染。通過對錯綜復雜的腐敗行為艱難性的生動描述,通過對腐敗分子的道貌岸然以及依法懲治腐敗難度的渲染,為民眾痛恨腐敗的情緒找到了較好的宣泄的出口,這也是《人民的名義》取得較好的收視率的關鍵點。
小結
當代主旋律的影視劇越來越呈現出一種大眾化和平民化的傾向,而這種創新和突破則必須引導和規范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前進,而這創新和突破更是要符合大眾的利益,藝術地表達出大眾的自由情感,更要貼近生活。而在這主流下,也能更好地憑借審美的方式實現藝術價值,尊重藝術規律,以審美的方式表現生活,并帶給觀眾放松式的娛樂體驗是時代對電視劇藝術的要求。觀眾需要娛樂的消遣方式,而不是一味的教科書式的說教,所以當今的主旋律電視更應該貼近生活,貼近百姓,時代和文藝同行,體現出一種健康的娛樂價值觀。
作者簡介:李青青(1993—),女,漢族,籍貫:山西省潞城,山東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廣播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