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青少年本體接受能力來說,網絡、影視、文化傳承是三種意識形態表達的最表層的傳播方式。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青少年的吸引力,要充分發揮共青團及青少年工作的優勢,在思想文化領域、教育領域及日常生活中,必須始終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占領思想文化陣地;必須加強教育引導,把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轉化為群體意識;必須注重實踐養成,把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要求帶入到日常生活之中。要用各種有效形式,旗幟鮮明地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
【關鍵詞】:青少年大眾傳媒意識形態教育
黨的十七大提出,要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主動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文化屬于意識形態的范疇,一方面是對經濟和政治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另一方面是人類社會的靈魂,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影響著人的精神和心靈。文化的傳承和傳播,有著許許多多的形式,就當代來說,大眾傳媒方一式已成為文化的主要載體。
一、對大眾傳媒方式的分析
當代的文化創造是三維互動的,一是大眾傳媒的策劃、包裝、炒作,這是在一個大眾傳媒平臺上產業化的商業活動;二是由傳媒導演所選定的主角,即演藝人員、教授學者或者普通人,他們以技能、學問,或是把發生在自己身上和親歷過的事件作為提供給社會的商品,這種商品既滿足社會大眾需要,也服從價值規律的作用;三是受眾,當代的接受方式和受眾的結構發生了許多變化,文化消費和需求情況也在發生變化。
1.網絡風間標
網絡技術尤其是互聯網的出現和擴展,為信息的高度膨脹、快速流通和相互連接創造了技術條件,無論是在西方還是在東方,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計算機網絡系統都正在打破原有的各種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屏障,使世界各地的人們可以輕松地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迅捷、方便地交流思想和情感,交換信息、商品和服務,可以說給大眾傳媒帶來了新的革命。正如美國著名的“網絡精英”艾瑟·戴森所說的那樣,網絡并不僅僅是一個信息源,它是人們用來進行自我組織的一種方式。
2.影視作品的力量
影視作品隨著生活的物欲化潮流迅速進人千家萬戶,以通俗、時尚、輕松、娛樂和休閑為主要特征的影視作品應運而生,以直觀形象為主的傳播牢固地吸引了大眾的興趣。到2001年,我國廣播電視播出機構有1,988個,廣播和電視的人口覆蓋率均超過90 %。世界上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勢力,利用強大而系統的設施和組織,在意識形態市場上推銷其精神和文化價值觀,世界大部分地區80%-90%的新聞和出版物,都被美國和西方的通訊社所壟斷,美國控制了世界上75%的電視節目和60%以上的廣播節目的生產與制作,每年向別國發行的電視節目量高達30萬小時,美國電影生產總量雖然只占世界電影產量的5% }6%,卻占據了世界總放映時間的50%以上。
二、青少年意識形態環境的靜態分析
從以上對幾種大眾傳媒形式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現代青年人既有對傳統文化的渴求,也有對西方文化的向往,還有對現實社會的期盼。
1.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作用
我國文化屬于農業型的文化,中國人對土地敬畏、崇拜,歷來重土安遷、慎終追遠,幾千年來長期處于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以自然經濟為基礎,以家族意識和宗法社會為支撐的狀態之中。中國傳統文化內容十分豐富,但它有個主干和核心,這就是儒家文化。兩千多年來儒家文化成為封建王朝的官方意識形態和官方文化,深深滲透到國民性中。而西方文化屬于海洋型文化,因古代城市工商業發展較早,有著重商主義的傳統,由于商品經濟的悠久和發達,人口的遷徙、市場的開拓等等促使其社會形成開放性的特點,像奧林匹克精神強調的“更高、更快、更強”那樣,不斷地追求自我超越,以至于向自身的極限挑戰。
2.現代化帶來的沖擊
從西方現代化所走過的歷史進程來看,現代化特征一般是指政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經濟的市場化和工業化、社會生活的功利化和世俗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正在經歷著社會轉型的巨大變革,其中最顯著、最具有影響力的轉變莫過于由過去封閉型社會向開放型社會轉變。開放型社會的形成和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中國社會原有的思想觀念和價值體系,原有的最核心的價值觀,即以集體和社會為本位的單一價值觀正在全面走向多元化。
三、加強青少年意識形態教育的途徑
綜觀傳媒方式對廣大受眾,特別是對青少年社會意識和心理的影響,我們必須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青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
1.始終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占領思想文化陣地
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是一脈相承的科學體系,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指導地位,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要保持“清醒”頭腦,用科學理論武裝、教育廣大青少年,堅定社會主義信念,自覺投身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
2.注重實踐養成,把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要求帶人日常生活中
要讓青少年感知和領悟社會主義價值觀,就必須將這種價值觀帶人社會生活中。要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要求,建立和完善行為規范、學生守則等準則,使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自覺遵循。要充分利用成人儀式、人團人隊儀式、志愿者宣誓儀式等禮儀活動,以及重大紀念日、民族傳統節日等慶典活動,傳播主流價值觀,不斷增強青少年的認同感、歸屬感。充分發揮雛鷹行動、志愿者活動、保護母親河行動等活動的示范作用,吸引青少年廣泛參與,推動青少年在為他人送溫暖、為社會做貢獻的過程中提升精神境界。
參考文獻:
[1]鄭維明著:《人生·社會·道德》,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陳崇山、孫五三主編:《媒介·人·現代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3]劉濟良、杜靜:《大眾文化將把青少年引向何方?》,《當代青年研究》,2001年第2期.
作者簡介:秦飛,聊城大學大學傳媒技術學院,研究生在讀,現代教育技術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