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撰儒家經典的《論語》。《論語》中也體現了孔子本人的音樂美學思想,孔子重視禮樂教化對音樂理論也極其有研究。
【關鍵詞】:孔子;《論語》;音樂美學
【Abstract】: Confucius, a hill, Naduni, China's famous great thinker, educator, is the founder of the Confucian school, after Confucius's death, his disciples and disciple of Confucius and his disciples and quotations and thought record, finishing compilation of Confucian classics \"on language\".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lso embodies Confucius's own music aesthetics thought. Confucius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rites and music, and also studies the theory of music.
音樂美學首先是美學領悟的一個分支,美學是研究人對世界、尤其是對藝術進行審美活動的規律的科學。音樂藝術具有比其他藝術鮮明得多的特殊性,音樂美學它的根本目的是要從美學的角度去研究音樂藝術的創作、表演和欣賞中,人類審美活動的最普遍的規律。
在音樂美學史上,孔子最早區分了內容美和形式美,提出了內容和形式的統一。提出了音樂美的評價標準——“文質彬彬,盡善盡美。”盡善盡美中的美就是形式美好,樂聲動聽,簡單來說我認為它和文所表達的含義是相同的,美就是內容妥善,也就是音樂本身所要表達的情感是優美的合理的,表達的內容要符合標準。強調道德力量的作用,是一種由道德律的音樂美學思想。孔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評價《韶》為盡善盡美,做到了內容美與形式美的統一,認為《武》盡美而沒有盡善。孔子的音樂精神就是“仁”,“仁”就是愛人,《武》的內容則不符合仁的思想。如今我們在聲樂演唱上就可以這樣理解“文質彬彬,盡善盡美”文就是我們在演唱過程中的聲音美和形態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臺風”,質就是演唱歌曲的內涵和演唱者的內心感情,每個作品都有不同的含義,所要表達的情感也是不相同的。因此想要達到這個審美標準就需要演唱者有豐富的閱歷以及深厚的演唱功底,情感是聲樂藝術的一個重要方面,要想充分的發揮歌曲的所蘊含的意境,就要求演唱者一定要有內心情感才能在演唱中流露出來。缺少真實的情感就難以打動觀眾,難以引起觀眾的共鳴,只有真實的情感才能激起觀眾的情感波瀾,才能塑造具有特色和美感的歌唱藝術,因此演唱者豐富的閱歷就顯得很重要。內在與外在的統一,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就促成了“仁”的音樂精神。
孔子的音樂審美態度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和”,“和”是一種中庸的思想,《論語》中說到“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也就是說音樂的情感表達要適度,過猶不及,快樂而不過分,傷心但也不會傷害自己。在音樂的內容和形式上要保持“中和”,二者是平均的,同樣重要。沒有美妙音響的音樂吸引不了人們的注意,然而過于追求聲音上的美妙而忽略了音樂本質內在的感情也是萬萬不行的,只有兩者相結合,音樂本身才能達到“中和”,在表達上也就能夠做到適度,只有表達適度的音樂才是真正美好的音樂。
孔子十分重視音樂的社會作用,音樂能夠教化人,認為音樂在社會上產生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音樂能夠凈化人的心靈,提高人的審美意識。“興”“觀”“群”“怨”這四個字便是孔子認為的作用。“興”可以理解為賦比興,可以借助外物用來表達,進而抒發自己內心情感的一種手段。“觀”是指觀世俗之興衰,也就是說通過音樂作品及一些音樂活動可以了解觀察社會情感,政治的得失,例如如今宣揚的中國夢,有一大批的以此為主題的音樂產生,這些音樂與政治是相關聯的,反映了人們的生活國家政治的興衰。音樂從不同的角度反映社會生活,通過音樂能更深入地認識社會生活。音樂蘊涵著豐富的歷史的和現實的文化內涵,是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群”指的是通過一些特定的音樂活動來加強社會群體的情感交流,增加人們之間的交流,增強人們之間的凝聚力,音樂可以讓人們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怨”的意思就是借助音樂表達個人的情感好惡,音樂都是有感情基礎存在的,通過音樂來反映自己的好惡,對一些現象的不滿或者對一些事情的歌頌都可以通過音樂創作所表現出來自己的好惡。
孔子的樂教思想主要內容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出自《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孔子將樂教的完成看做是教育完成的最后一個階段,只有完成了六藝才能真正的接受全面的教育。“致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以道作為志向,立志要高遠,德作為根據,仁為依靠,在六藝的范圍內活動學習,人的修養從學詩開始,自立于學禮,樂作為完成的目標,樂是教育完成的最后階段,樂教思想主要體現了教育的全面發展和培養。孔子提倡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不論什么人都可以接受教育,突破西周時期教育的等級制約,孔子自己創辦學堂,擴大了受教育者的人數,學生是沒有貴賤之分的,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還要根據每個人的差異進行教育,不能統一的灌注知識,要看到學生的長處和短處,看重音樂實施的道德的含義。孔子強調音樂審美中的美感體驗與快感體驗的不同,快感體驗僅僅表現在生理上的快感,美感則是內在的比較抽象的一種心理感覺,美感和快感是不同的,孔子在齊聞《韶》曰,三月不知肉味,充分體現了音樂美感體驗的重要性,樂的情感活動可以成就一種超然于物質之上,無欲無求自由坦蕩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