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象派在繪畫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在古典主義的光色認識上有了重大的突破,也為之后的印象畫派在色彩認知上奠定了基礎。本文通過分析十七世紀光學的發展,以及十九世紀印象派在光學發展的基礎上對“光”與“色”的認識與革新,并以印象派代表人莫奈的作品為例,具體的分析莫奈作品中闡述的“光”與“色”的關系。
【關鍵詞】:光;色;莫奈繪畫;舞蹈
一、對“光”的新認識
英國科學家牛頓在1666年做了一個“陽光透過三棱鏡”的實驗,結果令人驚嘆出現的一束光有七種顏色“紅橙黃綠青藍紫”。這一實驗不僅第一次從科學上論證了光與色的關系。驗證了他的顏色理論,也得出結論:色彩來源于光。在1670年的《恍學講勸》中,牛頓寫到“不同顏色的粉末混合在一起時,出現了一種新的顏色,而如果通過顯微鏡考察這些粉末,可看到全都具有它們自己的顏色”,驗證了他的顏色理論。[ 焦金林:《牛頓光學思想研究》,載《科技風》2010年第22期,第29頁]因此牛頓通過大量的實驗得出結論:物體本身的固有色彩,透過色光的不同吸收和發射的性能作用物體的顏色會發生變化,是由于吸收和反射光的緣故。牛頓的顏色理論一出現,便引起了畫家們的關注,印象派畫家們觀察到在陽光的照射下,自然界一切物象的光影關系會不斷地發生改變,從而畫家們探索和研究出不同的光影所構成的復雜多樣的色彩變化。如日出、正午的光色變化,日落時的夕陽與晚霞的感覺,形成了復雜多樣的景色與顏色。
印象派的畫家們認為,在自然界中所有物象的色彩都是由光決定的,不存在所謂的“固有色”。 一切物象都處于陽光照射下,受光強度、受光的方式的不同,同一物體也會呈現不同的色彩,光若改變了,顏色也必然會發生變化,也會使物象產生豐富的色彩變化。這是印象派畫家們在科學對光的揭示下的啟發,也奠定了他們在繪畫之路上對色彩的革新。
二、對色彩的革新
西方的傳統繪畫一直認為形和色是分開的,同理,光和色也是分開的。而牛頓顏色理論的出現,無疑是為色彩的革新奠定了基礎。于是印象派畫家們認為表現物體的形象必須從色彩出發,抓住物象在光的瞬息變化中的色彩。
印象派對色彩的認識與分析帶來了新的創作理念,畫面中的色彩不再只是在造型基礎上顏色的填充,而是對“光”、“影”以及作者自身主觀印象的具體呈現。印象派畫家們對于大自然中的光和色的研究,并試圖將真實的視覺感受與自身對色彩的主觀印象相結合,在畫面中用色彩表現形體,用色彩呈現光影,用色彩表達情感。印象派畫家們在繪畫過程中尋求主觀印象的色光效果,尊重自己的真實感受,畫面中的一切只是為表達色彩而存在。印象派代表畫家之一——莫奈,他曾說:“寫生時,要忘記你眼前是什么東西,你看到的只是色彩之間的關系”。印象派對色彩的革新并不只是在對光與色彩的認識上,更是對陰影面色彩的革新。
三、莫奈繪畫中的“光”與“色”
自然界的光是瞬息萬變的,因此莫奈在繪畫過程中不斷地追求自然界的光,并且想要抓住日光照耀的瞬間。他認為自然界一切物象的色彩皆來源于光,為了充分表現自然景物在陽光照射下的鮮明色彩,并且在長期的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獨有的一套色彩表現形式。
莫奈非常注重對外光的研究和表現,他在畫面中運用鮮亮的色彩營造光色變化的氛圍,使畫面表現出特殊的意境。他運用色彩疊加、補色并置,使畫面產生明快、愉悅之感。同時,莫奈在陽光下依據自己眼睛的觀察和在現場的感覺來作畫,畫出景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變化。最后,他再運用豐富多變的筆觸與色塊來造型,再現物體的特質,使畫面具有強烈的動感和色感。
莫奈對光和色長期的研究和探索中,他認為應該采用與光色對應的顏色來作畫最為貼切,于是他用光譜色“赤橙黃綠青藍紫”來調色。莫奈喜歡強烈的明暗對比,所以他在受光面和背光面的處理上選擇了強烈的色相對比,并用非常豐富的色調去表現暗面,把暗面常用的黑色、褐色而改用有亮度的藍色、紫色等。莫奈為了加強畫面的整體效果和色彩的多變,給觀者一種整體印象和瞬間真實的效果,莫奈把不同色彩的小筆觸緊密的交錯在一起。例如黃色和藍色交錯在一起,看到的像是綠色;紅色和黃色疊加在一起,就呈現了橘色;同理,藍色和紅色呈現紫色,等等。這樣既保持了顏色的純度,又提高了亮度,給人以強烈的光感。
例如,莫奈在創作《麥草垛》組畫時,其中一幅《麥草垛》亮面的色彩整體以大面積的淡黃、淡綠為主,顏色純度很高。莫奈對實際對象的忽視度達到了極端,在他的畫面上幾乎看不到完整的景物形體,他完全是在追逐一種色彩在光線下的微妙變化。莫奈在畫面中暗部的顏色不僅豐富,并且特意將純度提高,這是莫奈繪畫色彩的一個重要特征。
在《魯昂大教堂》組畫的畫面上幾乎看不到哥特式教堂建筑的繁瑣細節,大教堂的石料是灰色的,但是在陽光的照射下它繁瑣復雜的結構在灰色的墻面上造成了光斑效果,因此莫奈在畫魯昂大教堂時,他是用色塊來堆積魯昂大教堂的形體,以及他用嫻熟的筆觸表現出建筑千變萬化的光與色的感覺。在陽光的照射下,那輝煌的魯昂大教堂好比一部宏大的色彩舞蹈表演,有一種氣勢磅礴的旋律,讓人們無不為之贊嘆。對于莫奈來說,真正激發他興趣的,并不是魯昂大教堂本身,而是投射到教堂上的光所產生的色彩關系與明暗變化。莫奈用豐富的顏色將大教堂復雜的結構表現的淋漓盡致,陽光照射到的地方是暖色調,陰暗面則是冷色調,冷暖既融合又對比,他是畫中沒有線條與造型,所有的造型都是用冷暖色的對比來表現的。
舉世聞名的《睡蓮》組畫是在莫奈晚年時創作的,當時已經患上白內障,對于顏色已經分辨不清了,那時的他已經不能再在戶外進行寫生創作,但他還是完成了讓世人驚嘆的作品《睡蓮》。每一幅《睡蓮》的顏色都完全不同,他畫出了各種時間、光線、季節下蓮池的變化,整體色彩艷麗、張揚并富有生機,可謂是莫奈繪畫作品中的極致。四十八幅大型《睡蓮》組成了一部大型的舞蹈表演,在世人眼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視覺印象。《睡蓮》中“光”與“色”的結合達到了最高點,以往的明暗面不再突出,而顯得柔和,但色調的對比卻更加張揚,色彩與色彩之間既夸張又和諧。
四、總結
莫奈的繪畫重視視覺的印象,重視自身的感覺,他盡情地揮舞著飽含激情的畫筆,描繪出五光十色、華美艷麗的圖畫,莫奈并不滿足于能夠畫他所看到的事物和按照他所看見的那種方式來作畫,他想創造一種獨特的效果,達到一種在繪畫上似乎是不可能達到的目標。莫奈對同一對象連續作多次描繪,像《麥草垛》、《魯昂大教堂》以及《睡蓮》等都是在觀察記錄光線短時間的變化所產生的色彩,從自然的光色變幻中抒發瞬間的感受。
如果說暖色會使人產生靈動、熱情、活潑的心里象征,那么冷色則會讓人覺得低沉、理性、憂郁、孤獨的心里感受。莫奈運用富有節奏與韻律的筆觸將這些色彩呈現在了一幅幅美麗的畫面中,這些色彩就像一支支優美的舞蹈,時而歡快,時而舒緩,時而莊嚴,時而冷肅,爭相交錯著展現在人們的面前,告訴人們它們不僅僅是幅畫,也是一支優美的舞蹈,而莫奈就是這支舞蹈的指揮者。
參考文獻:
[1] 焦金林.牛頓光學思想研究[J].科技風,2010(22).29.
[2]讓保爾·克雷斯佩勒(法).印象派畫家的日常生活[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 約翰·霍德華(美).印象派繪畫大師[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 余海棠,曹新剛.“光與色的交響曲”——淺論印象派的繪畫藝術[J]. 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04).
作者簡介:黃麗芹,西北民族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