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歌劇《劉胡蘭》中的唱段《一道道水來一道道山》為例,運用分析法,從而掌握其中應用的音樂素材,為作曲家開拓思路,為社會存正氣,弘揚“劉胡蘭”精神。
【關鍵詞】:劉胡蘭;音樂創作特征;美學思想;影響
一、歌劇《劉胡蘭》的音樂創作特征
1、山西民歌的音樂素材
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山西民歌,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它的歌詞質樸、鄉土氣息濃厚、旋律優美、情感表達真摯。題材和體裁豐富多樣,基本都反映了當地人民真實而樸實民俗生活。歌劇《劉胡蘭》中的音樂,就是以山西民歌為基礎進行的創作。如劇中唱段《做軍鞋》,是依據《八路軍打日本》的主題音樂改編的;劇中主要人物共產黨員“石錦芳”的唱段,是在引用祁縣秧歌《張公子回家》的主題基礎上加以發展的;唱段《交城的山來交城的水》完全是依照山西同名民歌引用過來的;《哀悼歌》也是在山西民歌的基礎上進行變化發展的。
歌詞中重疊詞的運用,疊字的使用歷史悠久,它的出現不僅豐富了語言的內涵,同時也使歌詞的語言更具有地方特色。在歌曲中有很多的形容詞和動詞,這些都可以使用疊語,用它們來表達人們對于某個事物的喜愛,是非常貼切的。如《劉胡蘭》中的唱段《一道道山來一道道水》中的歌詞,“一道道水來,一道道山,隊伍出發要上前線,”“ 一道道”疊詞的使用,使得歌詞更加生動形象,可以更好的表現出劉胡蘭對于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2、山西梆子的音樂素材
山西梆子,其以曲調優美流暢,旋律進行跳躍性大,音樂風格形式多樣為特色。既有梆子腔豪放的特點,也有其獨特細膩、委婉的音樂風格。它的題材有描述老百姓民間故事的,也有描述歷史故事的。
在《劉胡蘭》中的音樂創作就吸收了山西梆子的特點。如唱段《一道道水來一道道山》中“放心吧,別掛牽,真金不怕火來煉。”音樂的音域寬廣,曲調高亢,旋律在大起大落中進行,從小字一組的 e,直接過度向上跳到小字二組的 d,又從小字二組的 g 向下跳進到小字一組的 a,作曲家在創作中運用這種十一度及四度、五度的大跨度音樂跳進,使得該部作品山西味十足,具有粗狂的感覺,同時也從側面表現了劉胡蘭不怕艱難險阻的堅定決心。
3、戲曲音樂的借鑒
(1)板腔體形式的表現
歌劇《劉胡蘭》借鑒戲曲中板腔體形式,運用板腔體形式結構來詮釋劇中人物的形象,進而推進劇情的發展。劇中唱段《一道道水來一道道山》,運用了一連串的板腔體形式變化來塑造劉胡蘭的英雄形象,用音樂細膩完整的刻畫出劉胡蘭對軍隊戰士們深厚的感情及對革命事業堅定的信念。整個唱段的板腔體形式的變化為 慢板——行板(2/4拍到6/8拍)——快板(3/8拍到3/4拍)——慢板的板式進行,表現了劉胡蘭對家鄉的熱愛及對革命勝利的堅定決心。這些節奏的變化,將英雄人物劉胡蘭樂觀、豪邁、堅強的性格刻畫地栩栩如生。
(2)唱腔形式的表現
戲曲中有很多的演唱方法可以增強戲曲表現力,如“拖腔”、“哭腔”、“甩腔等,這些方法既可以抒發人物的情感,同時也可以增加戲劇的效果。在《一道道水來一道道山》中,“繩索刀斧擺在面前,也難……”,“也”字也是用了拖腔的手法,音樂語言韻味十足,表現了劉胡蘭對革命勝利堅定地決心。
4、樂隊伴奏樂器的民族化
歌劇《劉胡蘭》在音樂創作中,加入了民族樂器的伴奏。伴奏的樂器有笛子、三弦、板胡等,這些樂器音色獨特,有著與西洋樂器不同的濃郁民族特色,在樂隊伴奏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歌劇中,反映正面人物的形象時多用笛子,因為笛子的聲音明快、清脆,可以更好表現出劉胡蘭堅強不屈的性格。劇中唱段《一道道水來一道道山》,剛開始由笛子作為引子,音樂開始,笛聲響起,好像把人們帶到了劉胡蘭美麗的家鄉,為之后人物情緒的表達埋下很好的伏筆。而在劇中描寫反面人物時多用三弦、京胡、板胡等樂器,因為板胡音色脆耳,聲音大。京胡的音色較尖銳,穿透力強。當這兩種民族樂器配合運用時,就會很好的展現反派人物的兇狠、火爆的形象,同時也可襯托出正面人物的正直、不屈的形象。如:劇中描寫反面人物石頭時,運用三弦來伴奏;描寫地主和反動派領導大胡子時,運用板胡和京胡來伴奏。這些表現手法的運用,使人物形象的對比鮮明,襯托出劉胡蘭的音樂形象。此外,人物間的對白也常使用樂器伴奏,因為它的出現可以更好的營造舞臺氛圍,將歌唱與對白緊密的聯系起來。
二、歌劇《劉胡蘭》的美學思想追求及其影響
(一)、歌劇《劉胡蘭》的美學思想
音樂美學是美學范疇的一部分,它從音樂整體去把握和研究其實質及內在聯系。歌劇《劉胡蘭》主要體現的美學思想有以下兩點:
首先,當我們拿到一首作品時,一定要仔細研究作品的譜面,嚴格如實的按照作品所標注的進行演唱,不能隨意更改譜子上的節奏或隨意加音,這都是不允許的,必須尊重曲作者,尊重原作。再加上每一部歌劇作品都有著不同的時代背景和風格特點,就更要求我們必須切實地把握好音樂作品中所要表達的精神,使音樂表現更具真實性。
在歌劇《劉胡蘭》中,劉胡蘭的唱段譜面上有很多的裝飾音、延長音等記號,節奏和拍子也非常多變。這時,我們就必須遵從原作,務必追求作品表達的真實性。同時也不可“死”學習,只局限于按照原作演唱,并不深究作曲家在創作作品時的真實用意。作為一名音樂表演者,一定要有創新精神和對作品的理解。
如歌劇《劉胡蘭》中的唱段《一道道水來一道道山》,是劉胡蘭送別革命隊伍去前線時所演唱的,這首作品開始時主要展現的是劉胡蘭對家鄉風景的熱愛之情,之后,表現了劉胡蘭對革命勝利的堅定信心。當我們在演唱這一唱段時,一定要將自己人物角色互換,仿佛自己就是主人公,演唱時既要帶有真實情感,也要對角色進行充分的發揮,真真切切地去感受劉胡蘭當時送別親人及戰士們的心情。同時,當譜面上出現一些裝飾音及延長音記號時,在尊重樂譜的基礎上,不要機械的為了節奏準確而忘記作品的情感詮釋。可以隨著情緒的變化,對作品的速度及拍子進行調整,這樣才可以將作品完整準確的呈現在觀眾面前,同時還擁有演唱者本身自己的創造。
其次,中國歌劇創作走過了幾十年,不同歌劇作品有著不同的時代背景和歷史風格。作為一名聲樂演唱者,接觸一首作品前,一定要從研究樂曲的歷史環境及所處的時代著手,對作品進行很好的學習,這樣才可更全面的了解作品的創作特點。
(二)、歌劇《劉胡蘭》的影響
歌劇《劉胡蘭》中最大的亮點是作曲家們在創作中大膽融入戲曲的藝術形式和西方歌劇的創作手法,如:1、運用了西方的多聲部合唱及重唱的手法,像歌劇的第一幕第三場,地主燒毀了老百姓的房屋,引起人們憤怒心情時的合唱,以及最后一場人民紀念劉胡蘭的合唱,都深刻的表達了人民群眾對地主和國民黨反動派的憎恨,及對劉胡蘭寧死不屈革命精神的崇敬之情;2、演唱方法上,在保持本民族音樂特色的基礎上,充分借鑒西方科學的演唱方法,逐漸向大眾化方向發展。
現在的我們處在非常安逸、和平的年代,更需要學習劉胡蘭的精神,即擁有正義感和堅定的信念。如:生活中,樂于助人、舍己為人,對黨忠誠等行為,都是“劉胡蘭精神”的體現。歌劇《劉胡蘭》的創作和演出,再一次喚起了人們對于壯烈犧牲的革命先烈的懷念。
《劉胡蘭》的創作處于中國歌劇發展的前兩次高潮時期。第一次創作時,它借鑒了歌劇《白毛女》的創作模式,將中國傳統戲曲和民間音樂的形式,以及外國的管弦樂隊、重唱等西洋歌劇的創作技法,一起運用到歌劇的創作中,形成了一種既有創新同時又帶有中國特色的歌劇形式。它的出現,為之后歌劇的事業發展打下了夯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