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花兒流行于我國西北甘肅、青海和寧夏毗連的廣大地區,是回族、漢族、東鄉族、土族、撒拉族和保安族人民共同創造的一種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山歌形式。本文運用分析法等,從旋律、歌詞等方面分析這首歌的藝術特點,從而對歌曲有進一步的理解。
【關鍵詞】:花兒;音樂特點;演唱特點
一、歌詞分析
1、歌曲中襯詞的運用
(1)從歌詞中,我們可以看出《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歌詞比較有層次感,如“高山—平川”、“平川—牡丹”,表現了極為豐富的想象力,采用了由高及低、由大及小的藝術創作手法。
(2)歌詞中還采取了以物擬人的藝術手法,把“牡丹”喻為“少女”,塑造了一個對心中戀人愛慕而又無法接近的矛盾心情,以及對美好生活無限向往的“少年”形象。
(3)歌詞分上、下兩句形式。上句“上去高山望平川”,下句“平川有一朵牡丹”采取了民間格律詩裝飾、擴充的作用。樂段由上、下兩個樂句構成為“頭尾齊式”樂句悠揚寬長,起伏度大,共四句歌詞,每句三至四頓前兩句寫景,第一句“上去高山望平川”。蒼茫寥廓,氣度恢弘非凡,使人眼前浮現了站在高山之上,遙望開闊的平原的情景;后兩句點題抒情詞意含蓄,讓人有蕩氣回腸之感。而其中歌詞有著非常多的襯詞,襯詞使用頻繁,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它的藝術手法之一。裝飾性的襯詞、襯句鑲嵌在正詞的字里行間,使唱詞之間的連接更加緊密。大部分襯詞出現在曲調的弱拍位置,與正詞的音調形成了強弱起伏的旋律線,相輔相成、諧和流暢。在這首曲令的中間部分,出現了插腰襯句,“哎咳呀望平(了)川呀”,這種歌詞形式被稱為“兩擔水”或“折斷腰”,即在“頭尾齊”式的每對上、下句之間,加上一個三至五字的半截句,襯詞造成樂句的內部擴充,是擴展曲調和過渡、連接上下樂句的主要手段,起了交代、連貫、銜接的作用,使得故事情節更加清晰。
2、即興性
這首《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典型的民間音樂,而這種歌曲在當時的傳播方法就是口傳心授,歌唱者即興表演,看到什么就唱什么,所以身邊的任何事物都可能會被用進到歌曲中作為一種比喻,所以即興性是這首歌的重要特征之一。
3、鄉土性
鄉土性也就是地方性和地域性。在當時的民族。文化的共同性之下,各地區的地理氣候、自然生產條件、社會變遷、文化傳統、方言語言等等都有不同的特色,人們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性格氣質以及審美情趣也各有差異。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歌詞很有地方性,具有方言特點。
二、旋律分析
這首“花兒”除了重復、摸進、移位等常用旋律發展手法外,還有各種旋律發展手法的綜合運用。
(一)四度特性音程
這首“花兒”音調中最突出最有性格的特點,是四度音程的跳進,特別是向上的四度
跳進尤為重要。
1、四度上行跳進。是以商徵、羽商、徵宮、角羽等的上行跳進展開旋律,第一句開始連續地上行跳進具有很強的上沖力,使曲調較快地進入高亢明亮的高音區。
2、四度下行跳進。第二句這是上行跳進的逆動,力度減弱,配合花兒下樂句的下行收束,與前面部分的上行旋律線造成對比之勢,也使旋律前呼后應,起落有致。
3、四度混合跳進。即四度上、下行的跳進相繼出現,在旋律的開頭和中間擴充句的高音區,較單純的上、下行跳進更為頻繁。四度上、下行跳進的運用,加劇了曲調的緊張度和矛盾沖突,使旋律左右逢源,跳蕩起伏。
(二)音列級進
除四度外,基本音列、音階上、下行的級進,在這首花兒中也表現的很重要。
1、上行級進。用音列、音階的逐級上行發展旋律。如開始部分,曲調上面形成的直線式音列、音階運動的趨勢。
2、下行級進。是音列、音階由上向下的逐級下落,多出現在高音延長音和旋律收束、小結的地方。下行級進出現在結尾,流暢平穩,結束感很強,也使情緒多變的低沉。
(三)跳進
五度以上的多種大跳,在這首“花兒”中給四度特性音程吶喊助威,為音列的級進和多次交替創造條件,跳進音程上下和大小的不同,產生的效果也各異。跳進的兩音相距五度,多是調式主音的屬音,下屬音,也有調式音,常見的是徵商(52)、商羽(26),如上行五度多出現在句子之間,下行五度常在樂句中間,下行頻繁、嫻熟。
(四)同音進行
用同音的進行展開旋律,保留著地方語言向歌唱音調轉化的諸多痕跡,揭示著“花兒”古老的歌種屬性。雖然缺少起伏,但與級進、跳進等配合出現時,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如:同音進行出現在五聲音階,一般以徵、商、羽為常見,每半句的停頓都是同音片段。同音的長短、多少、音區的不同,使旋律平而不俗,特別是曲尾調式,主音的同音終止,限定著“花兒”獨特的結尾,顯示著同音進行的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五)音域
由于歌曲流行于黃河上游地區,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山大溝深,山川交錯,故形成了旋律腔幅悠長,起伏度大,音程跳進頻繁,節奏寬廣、自由,延長音較多,音域寬廣的特點,一般都在八度以上。
(六)節拍節奏
從節拍節奏方面看,這首曲子屬于不勻稱的節奏點(即散板自由節奏)這正是山歌歌唱形式的特點,所以這只曲調又有“三起三落”之稱。從曲譜上看,旋律確定經歷了多次由低向高和由高向低的運動。旋律音列分為三個層次:即fl為低音區,大多用于起腔;bl—f1為中音區,是基本抒唱音區;d2—c3為高音區,大多用于音樂抒詠。全曲為徵調式,骨干音是徵、商、羽音。旋律用連續的四度大跳后延長以及延長后又大落的手法,全曲共有三次。因此,有人也稱此歌為“三起三落令”。使音樂有群巒層疊、連綿起伏的表現效果。
三、歌曲結構
這首歌采用四聲徵調式,曲令采用了“商”、“徵”調式,在曲調進行中無論上行還是下行均以大音程和“四度”音程為多,使歌聲在高亢豪爽中含有纏綿抒情之意。歌曲采用了“魚咬尾”的音樂創作手法,曲的分句是上句停在高八度的微音上,下句落在低八度的徵音上;樂句的長度基本上是上、下句平均,結構比較規整。而歌詞是上句長,下句短;上句長的原因是重復了句尾“望平川”三個字,使句幅擴展,而此處正是旋律下句的開始,這種旋律與歌詞錯位的結構在民間歌曲或創作歌曲中都實為罕見。歌曲為上、下兩個樂句組成的單樂段結構,兩句間有一個重復腔,加強了兩句間的連接和音樂抒詠的性質。全曲采用西北民歌中的曲調形式,不斷出現“2—5—6—1—2—5”典型音列,并以“2—5”這一四度音調為契機,推動音樂的進行,從而使旋律在高亢、剛健之中又帶有抒情纏綿的風格特色。
四、演唱特點
《上去高山望平川》這首歌曲是原生態山歌,以男聲獨唱的形式進行演唱。而其演唱的方法則運用了“蒼音”唱法和“尖音”唱法兩種唱法相結合,也叫做真、假聲結合的唱法,也稱之為“心音和頭音腔”唱法?!靶摹敝傅氖切厍?,“頭”則指的是頭腔和口腔。在演唱這首歌曲時,無論是頭腔、鼻腔共鳴還是胸腔、口腔共鳴,都要做到上下貫穿,真假聲轉換自如,用這種方法演唱這首歌曲,能使歌聲高亢、嘹亮、清脆、遼闊清晰,具有濃郁的田野風味和高原氣息。而這首曲子除了這些基本功外還要運用一些專門演唱“花兒”的特殊技巧,比如說此歌中運用了滑音唱法中的軟滑音唱法,一般用在結尾或開頭處,多用襯詞來開頭,比如歌曲的最后一句。而演唱者的聲樂表演是對這首作品的再度創作,必須準確的把握好歌曲的情感基調,歌唱者通過對詞曲的理解,對歌詞和旋律逐字、逐句和逐段進行細膩的分析最確才能表達出這首歌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參考文獻:
【1】音樂欣賞教程【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1年 .
【2】音樂鑒賞【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3】中國民族音樂概論【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