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被譽為“樂器之王”,彈奏者們有時會為了追求一些難度、技巧性的東西,往往忽略掉樂曲的整體連貫性,有時也會為了最求音色而顧此失彼。因此在此以三首作品為例來分析器樂演奏的歌唱性。
一、巴赫平均律(二).NO.2
很多人在剛開始在彈奏巴赫平均律的時候,會有一些摸不著頭腦,看著繁復的譜面而一味的追求對位,什么時候進主題,過分強調節奏的準確性。而那樣彈出來的作品是沒有感覺、不神圣的,特別的死板。其實在彈奏時可以嘗試跟著哼唱主題旋律,隨即發現在唱的時候,會不自覺地將旋律自動劃分樂句,會有連線,雖然是同一個音符,但當它唱出來時便會有由弱至強或由強至弱的變化,就是氣息的流動帶出的不一樣的感覺,因此在演奏的時候會更加向歌唱性的方向靠攏,彈出的作品也會更有感覺,突出主題時也不會特別的生硬,會更加明白作品當中的音頭、音符、主題要求著什么樣的音色。
而對于前奏曲部分的歌唱性相對于賦格部分就會少很多,這部分往往較為歡快一些。但是如果仔細一些會發現在半終止和終止式時會出現一些和弦,而這個和聲效果會更貼近合唱出來的立體感、空靈感。前奏的整體會交替開,如左手為旋律時較為歡快,右手則會連貫一些,相反也是。注意前奏曲部分不要一味地追求快速,音的清晰度(也就是所說的顆粒性)才是尤為重要的。
二、肖邦波羅乃茲舞曲 OP.53
這首降A大調波羅乃茲,以“英雄”而著名,是16首重最為宏偉的一首,是充滿著戰斗力量和英雄氣概的,而肖邦的這首作品的創作是源于自己和祖國悲劇性的經歷(推薦觀看電影《一曲難忘》),由于國家被侵略,肖邦不得已逃亡至別國。因此,在此曲中肖邦傾注了他的全部愛國激情和對波蘭歷史的無限緬懷。這首作品的音響效果震撼人心,如同置身于管弦樂隊之中,但又不失細膩。全曲當中的和聲密集而又充實,具有豐富的色彩。它有四個方面的特點:威武的節奏、豐富的調性色彩、半音級進的旋律模式、縝密的和弦織體表現。
雖然它有著如此恢宏的氣勢,但是作品當中的歌唱性仍舊是顯而易見的,它不同于巴赫作品當中的那種較為貼切的歌唱性,而是對整體作品的一個把握、一個風格的掌控、一個大線條的處理。如全曲剛開始的八度如同一聲炮響,打響了全曲的開篇,而緊隨其后的突然弱下來的半音級進,并不是重新開始的句子,它使氣氛又進入到一個緊張的氛圍下。同樣的手法使用了三次,層層遞進,直到最后輝煌的主題出現。這里不可以以同樣的方法去演奏,要感受它的遞進,相當于聲樂作品的一長句話。
當主題出現時,會有很多的八分休止符,在這個作品中休止符的處理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將它完全當休止符處理為空拍,它就如聲樂作品中雖然句子有中止,但是不可以換氣,要延續到下一個句子中,感覺要延留在整個一句話都描述完后才可換氣。如果這首作品的休止符處理不當,則整個句子會彈跳不已,全部斷開如同抽搐一般。在主題過后的第二段,這里旋律發生了一些改變,但是對于句子的連貫性更有要求了,因此觸鍵方式、處理方式都有所不同。在這里會更加注重右手上方音的突出。雖然它是以和弦的形式出現,但還是會有主次在里面。隨后又一次出現主題后轉入一個緊張的左手八度。在這里不說技巧的處理,左手八度是以一個伴奏形式出現的,如同交錯的馬蹄聲一般一直在給右手進入高潮的一個動力。而右手則要一直漸強,上揚的曲調猶如吹響的號角一般。這樣如同千軍萬馬的旋律表達了作者的無限期許,然而隨之而來的是一段悠揚的旋律,如同圓舞曲的風格將對歌唱性的要求最為濃烈,始終都是很長線條的句子,而且重音都在后半拍,要有堅持性地將句子完整地彈完,在這里對演奏的歌唱性又達到了一個新高峰。最后轉回主題經過向下的旋律模進推入至輝煌的結尾。
三、儲望華“茉莉花”幻想曲
這是一首由民歌改編的鋼琴曲,所以它的旋律本身就富有極強的歌唱性。而鋼琴本身是非延續性的樂器,要彈出“如歌”的旋律,首先要求彈出的音有一定的延長時間,這對演奏者要求彈奏時要聽見泛音,故琴鍵不可按太死,這如同聲樂演唱的氣息的使用。這樣才能使音之間的距離縮短,聽起來連綿不斷,具有歌唱性。這首作品是一首主調音樂,旋律多在左手,而且是以琶音的形式出現,因此旋律的突出和琶音的連貫是非常重要的問題。這些都是要靠踏板來幫助完成的,要隨著和聲的變化使用音后踏板,然后在根據旋律、主題的強弱來控制踩踏板的深淺。
在中間的一段炫技般的對位中,雖然它沒有明確突出的旋律,但是要將過渡的感覺演奏成如同流水般的交替,左右手不一樣的節奏正好將音符完美的錯開,因此在這里要有整體性的歌唱感覺,要想象河流在逐漸變得湍急,一層趕著一層。
隨后又回歸到主題旋律,但與之前的不同的是,這里也要用到聲樂歌唱的思維,當主題再現后,是對主旋律的加強,情感上要更為豐富飽滿,因此在彈奏時的觸鍵要稍微變得干凈明亮一些,從結尾的音型及和聲織體的豐富,最后到達整首曲子的情感豐富點。
結語:音樂是相通的,因此對歌唱性的要求也是一樣的,要學會相互聯系相互轉換,在演奏鋼琴作品時想一想聲樂方面的東西。音樂畢竟都是相同的,故而不能單一地去演奏或者歌唱,要多方面的學習和對比,在器樂作品中聯系作品的歌唱性,這樣才可以彈奏出不一樣的作品。
作者簡介:張澤凡,(1996—),女,漢族,山西省長治市,本科生在讀,主要學習音樂鋼琴演奏及西方音樂史,單位:蘭州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