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聲樂的實踐與學習過程中,演唱者的“主觀意識”往往和“客觀效果”不一致。這是由于聲傳導聽覺途徑的不同而導致歌唱者產生主觀聽覺與客觀聽覺的差異,這兩種聽覺感知形成的差異現象分別被稱為“主觀耳朵”和“客觀耳朵”。歌唱者只有通過歌唱的審美心理結構加強聽覺感受訓練,形成正確的內心聽覺感知,真正掌握調節和控制自己的發聲機能才能在演唱過程中發出優美而動聽的聲音。
【關鍵詞】:歌唱藝術 主觀聽覺 客觀聽覺 差異
我們在聲樂學習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歌唱者本身聽自己演唱出來的聲音很明亮、悅耳、有穿透力,可是別人聽起來卻覺得音色暗淡、不夠圓潤;當老師對演唱者提出要求和演唱方法后,演唱者本身聽到的卻是小聲的、缺乏共鳴的聲音。甚至大家有時聽到自己講話錄下來的語音對話都會情不自禁的懷疑“這是我的聲音嗎?”或者“我的聲音是這樣嗎?感覺不太像我的聲音!”這種現實情況體現了一種客觀的現象:當發聲者通過器官直接聽到本身發出的聲音與客觀上聲音的感覺是不同的。
一.聽覺的生理機構
“人對聲音的感受是通過聽覺神經傳達給大腦的。”[1]人耳的聽覺:是一個物理——生理——心理的轉換鏈。耳朵的主要結構可以分為三大部分:外耳、中耳和內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我們通常講的\"耳朵\",其實只是耳廓這一部分,有收集聲音的作用。中耳由鼓室、鼓竇、乳突和咽鼓管組成。內耳的結構不容易分離出來,它是位于顳骨巖部內的一系列管道腔,我們可以把內耳看成三個獨立的結構:半規管、前庭和耳蝸。外界聲波通過介質傳到外耳道,再傳到鼓膜。鼓膜振動,通過聽小骨放大之后傳到內耳,刺激耳蝸內的纖毛細胞而產生神經沖動。神經沖動沿著聽神經傳到大腦皮層的聽覺中樞,形成聽覺。
二.歌唱藝術中聽覺的4種類型
1.聽覺中的音高
人聽覺能分辨的音高大約有1500多種。正常人的耳朵所感知的音高范圍大致在20Hz~20000Hz以內,而聽覺最敏感的區域是1000Hz~3000Hz的范圍。通常音樂使用的范圍僅限于27HZ~4100HZ,這個范圍音高往往會讓聽者聽起來舒服,沒有那么強的刺激性。盡管有的人天生對音高有著很強的聽辨能力,后天的培養同樣重要。
2.聽覺中的音值
音值是對音響在時長上的反映,也就是對音樂節奏、音符時值的判斷。由于每個人的思維都不一致,在沒有特定的節奏儀器下,每個人對實際的音值概念都會有差異,對音樂在速度上的判斷多多少少會有些不同。實際情況下,由于某些聲樂學生沒有準確的音值概念,在合伴奏的過程中往往失去了對節奏應有的掌控感反而被伴奏的速度影響。再來,由于聲波在不同空間內被空間的材料進行不斷地反射而產生聽覺上的延遲,從而對實際的音樂時值有錯誤的認識。
3.聽覺中的音強
聲音的強度取決于音的振幅。自己對自己歌唱音量的判斷往往與別人聽這種聲音上的音強差異較大。有的時候聲樂學習者喜歡用很大的音量唱歌,用一些不正確不嚴謹的方法去獲得主觀的音強聽覺假象。還有時我們給別人說悄悄話,自己覺得聲音很小了可聽悄悄話的對象或許還會覺得你聲音太大讓你聲音再小一點。
4.聽覺中的音色
音色的聲學概念,取決于聲波的波形及其倍音結構即復合音的數量。這一切屬于心理學感知覺范疇。音色給人帶來的聽覺感受與審美是豐富的,高泛音音色明亮,有愉快輕松的感覺;低泛音音色暗淡,帶來沉重陰暗的情緒。音色是對音源質地特性的反應,歌唱藝術中由于每個人的發聲器官例如聲帶大小及聲帶深淺度不同、發音喉頭位置不同、咽腔大小不同而將造成音色上的差異。聽覺上對于音色表征反應有相似性。我們學習聲樂的過程中通常會將教師的音色加以模仿來達到老師的要求,這就是利用了音色表征的相似性。但是如果不加以客觀地分析,主觀上聽到的音色也許是一種錯覺。
三.歌唱中主觀聽覺和客觀聽覺的差異
為什么我們自己聽到自己的歌聲會和別人聽到的不一樣吶?這是由于聲音傳播的介質不同導致的。 從生理和物理現象看來,聲音會沿著兩條不同的渠道傳播。當你唱歌的時候,一條是以空氣為媒介物質的傳導途徑,這個傳播途徑上的聲音會讓其他人聽到。另一條是通過頭骨傳播,這個傳播途徑上的聲音只會讓你自己聽到。 通過空氣傳播的聲音還要受環境影響,途中的一些微小物質會阻礙聲波的傳輸減弱其效果,其音色也會受一點影響。而且不同聽者在不同方向、距離等情況下所聽到的音色也不一定相同,聲音在到達其他人的耳朵時,又要通過外耳、耳膜、中耳,最后進入內耳。再經過每個聽眾心理的判斷與過濾,最后呈現出來的音樂也不一樣。雖然通過顱骨傳播的聲音是經過喉管與耳朵之間的骨頭直接到達內耳的,聲音的音強和音色的衰減和變遷相對很小。但歌唱者所在的空間吸音條件越好、越空曠,折返回來的聲波就越少,被耳廓感受的聲音也就越小。例如一般情況下琴房要建成較為吸音的房間,這是為了還原音的本質。對于自我聽覺的差異而產生的的錯覺,我們既要認識到它的客觀性,又要承認這種現象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同時還要堅信這種錯誤是可以通過提高對聽覺的認識來矯正的。
四.主觀聽覺與客觀聽覺的差異對唱歌的影響
由于“主觀聽覺”與“客觀聽覺”存在差異,這種客觀與主觀聽覺上的不同讓缺乏聲樂訓練的歌者難以正確、客觀的聽辨自己的聲音,產生錯覺聲樂初學者在歌唱學習的過程中,可能會不斷地追求自己心里主觀意識里的這種正確的聲音標準,不能辯證的看主客觀聽覺的差異。例如歌唱者自己感覺聲音“響亮”、“豐滿”時,聽眾卻不一定覺得“響亮”、“豐滿”;相反,有時歌唱者自己覺得不夠“響亮”、“豐滿”的聲音,聽眾卻會認為“響亮”、“豐滿”。這種主觀聽覺讓聲樂學習者產生了一種“自我陶醉”的感覺,不夠尊重客觀聽覺。歌者長期在這種自我陶醉中,不斷地鞏固錯誤的聲音感覺,易造成學入困境的狀態,從而影響聲樂學習。
五.解決主觀聽覺與客觀聽覺感知差異的方法
“學習歌唱,沒有一雙好的耳朵就等于水中撈月、霧里看花,找不到歌唱的本質。所以我們要想歌唱,就必須讓自己的耳朵豐富起來。”[2]要建立正確的發聲概念,樹立良好的聲音審美觀。從聲樂的專業角度講,想要發出正確的聲音有以下幾個要素:科學的發聲方法;有呼吸支持的歌唱;聲音位置、歌唱共鳴、聲區的統一等等。在歌唱前我們應該對自己的聲音有“聽覺預想”,這是指對即將唱出的聲音有一種整體性“預先感知”。歌唱時聲音概念的主觀性特點對從唱歌訓練到演唱追求和聽賞活動等歌唱審美藝術行為,都有著極大的影響。所以我們要盡量熟悉自己的發聲器官、音色特點并多聽、多看、多想,結合認識了解聲音概念的基本性質,樹立更具科學性、合理性、客觀性的聲音概念。一位著名聲樂教師說:“要想得到優美動聽的音色,首先要在內心建立起這種聲音的概念,要在內心的想象中準確的振動這個聲音的形象。用這種內心聽覺指揮和控制發聲機能尋找最美、最動人的聲音,我認為這是一種最好、最快的學習方法”。在學習和實踐中,多多聽取老師和同學的意見,畢竟“旁觀者清當局者迷”。要充分認識并理解主觀聽覺與客觀聽覺效果在歌唱聽覺感知過程中的辯證統一關系。不斷積累演唱知識和經驗,為提高自身水平而努力。
結語:總而言之,歌唱藝術中聲樂技巧的進步是主觀感受與客觀聽覺效果不斷實現統一的過程,只有理解其聽覺上的差異所在,并逐漸消除,才能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參考文獻:
[1]. 張軒寧.關于音樂聽覺中調性感的培養[J].當代音樂,2016(19):28-30
[2].馮超然.論“聽覺審美”對歌唱的調控作用[J].當代音樂,2015(05):58-59
作者簡介:梁璐,民族:漢,專業:聲樂 ,學歷:碩士,研究方向:聲樂,作者單位:四川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