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國》這首歌于1985年發行,首唱是李谷一老師,作詞是張藜,作曲是秦詠誠。歌曲流傳至今,已有很多演唱版本,在譜面上也有些許的變動,我們以李谷一老師演唱版本的譜面作為研究對象。歌曲最開始是沒有定調的,當找到李谷一老師演唱時,根據她的音域而將這首歌定為F調,音域為小字一組的c到小字二組的a,而F調特有的明朗、活潑、歡快的調性特征也非常符合歌曲的風格和感情色彩。整首曲子為八六拍的節奏型,更加強調了整曲的韻律感。
歌曲的前奏有八小節,作者利用副歌部分的主旋律,加上和弦內音,使得和聲色彩更加飽滿,推動效果更強烈。低聲部利用分解和弦形式的伴奏織體,隨著主旋律起伏,增強了旋律的流動性,同時也推動了情緒的起伏。這樣的表現形式,直接把歌曲的主題部分呈現了出來,同時也是演唱者更容易把握作品的風格。在演奏時,要體現出聲部的音色對比,尤其在前奏最后一小節,進入節奏的部分,一定要弱下來,比前幾小節要弱,這樣的演唱者在開口演唱時,人聲能與琴聲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同時也是對人聲的突出,體現出演唱者的音色,也是作品在表達上更加絢麗多彩。
歌曲的第一句歌詞為“我和我的祖國”,在這一句中,第一小節的關鍵音為“6”,所以我們的在演唱的過程中,要打破我們之前所學到的三拍子“強弱弱”的強弱關系,而是要把這一句的強弱關系唱成“弱強弱”的形式,這樣才能把關鍵音突出來。在第二小節的演唱時要注意演唱的流動性和舒展性。第二句“一刻也不能分割”,在第一小節中,其關鍵音為“6”,其對應的歌詞即為關鍵字,也就是“能”。前半部分旋律為上行的趨勢,所以在演唱時要做一個漸強,而在演唱高音“1”時,我們要做一個弱的處理,一是這個字不好唱,二是要與后半部分突出的音做一個對比和鋪墊。這個高音“1”所對應的歌詞是“也”。聲樂學習者都知道,在我們學習中國作品的時候都講到一個歸韻的問題。此時,這個“也”字就是我在演唱時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也”的拼音為“ye”,這個字是最不容易唱響的一個音,也很容易讓演唱者沒有音色,所以我們把它歸韻到“e”母音上,這樣我們的閉口音的字歸韻到我們易于唱響和唱出音色的開口音“e”上,這樣的就很好的解決我們在演唱時不會是聲音沒有音色或出現“很擠”的聲音。而后半部分則出現了附點節奏型,我們知道附點節奏的出現一般是為了強調附點后面的音,即第二小節的“5”。同時,我們在演唱這個附點節奏時也要把附點節奏的音唱的強一些,做一個突出強調,同時也是在突出這個節奏型和對強調后面的音做鋪墊。在第二小節的演唱時,我們要盡量保持此音,不能唱“短”了。
第三句“無論我走到哪里”,這一句的旋律是第一句旋律的一個二度級進的模仿,做了和聲色彩的變化,第一句為V級屬和弦,而這一句則變成了VI級和弦,VI級和弦具有憂郁,婉轉的特性,所以這一句在演唱時除了與第一句要注意的點相同以外,同時旋律的再次出現,我們做一個與第一句的對比,要唱的弱一些,這樣也更具有訴說性。而在演唱最后一個字“里”的時候,我們不能咬字太強,但是還是要清晰,目的是要突出后面的一句話。同時鋼琴伴奏在這一句伴奏的彈奏時也要注意突出和弦的色彩變化。第四句的歌詞為“都流出一首贊歌”,這一句與第二句的節奏型一樣,是第二句的一個變奏,我們要注意的點同樣也在附點節奏出現的這個音組里,首先“一周贊歌”中的“一”與前面我們提到的“也”一樣,也是一個很不容易唱的音,唱不好聲音就會很擠,所以在唱這個音時,我們同樣也把它歸韻到“e”母音上,這樣就不會出現聲音問題了。而在演唱“首”時,雖然它附點音,占的時值較長,但我們這一次要把它唱的輕一點,同時“贊”字也是要唱的輕柔一點,節奏有變化時,吐字的輕柔不僅能體現出節奏性,同時也能為強調后面的音做一個很好的鋪墊。最后一個“歌”也是我們這一句的一個關鍵字、關鍵音,同時也是一個重音,我們在演唱時要保持聲音的音色,同時也句末的關鍵音也要唱出音的歸屬感。
第五句和是第一句的一個再現,在曲式分析中我們稱之為再現部。這也是旋律的第三次出現,所以這一次我們在演唱時除保持第一句所有的演唱方式以外,我們要把這一句唱的少比前面強一點,這樣三次旋律的出現,我們的所演唱的強弱不同,也給觀眾帶來一種不一樣的聽覺效果。第六句“我歌唱每一條河”,在演唱時我們要做一個整體的漸強,同樣關鍵音高音“2”所對應的歌詞“一”,我們也用同樣的方式,把它歸韻到“e”母音上,這樣即好唱,也方便我們做強的處理,而附點音后面的音則要唱的稍弱一些,因為最后一個音“6”我們要做一個強音的保持,所謂的強,就是相對于前面音強一些,所以“條”字我們要唱的稍弱一些。在這一句的演唱時,我們的音色要更寬闊、明亮一些,體現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河和贊美之情。
第七句“裊裊炊煙,小小村落”,旋律呈現出下行的趨勢,所以我們的演唱時要弱下來,因為這兩句是在訴說,講述眼前的所看到的景象,所以是輕柔的、訴說的形式去演唱,在演唱“煙”和“落”這兩個字時,要很輕柔的去吐字,這樣才能體現出眼前景象的美。這兩小節的伴奏音型也是琶音的形式,增加了一種流動感和律動性,鋼琴在彈奏時也要如流水一般,切勿太強。第七句“路上一道轍”,更是和前一句一樣,如歌的、訴說的唱出來,同時要注意的是第二小節的“轍”,與前一句的句末音一樣,要唱的輕柔一些。在演唱這兩句時,要有眼前就是所唱的景象一樣的感覺,這樣在唱起來更有畫面感。
第九句,來到了整首歌的高潮部分,同時也是整首歌的主題,從前一小節伴奏用二度級進的形式把情緒推起來,就注定了這一句的起音是強的。這一句的關鍵字是“最”,同時這也是全曲最高音的所在位置,這個字不僅不好咬,同時它的音高也增加了我們在演唱時的困難。“最”字的讀音為“zui”,我們在演唱時同樣也是把它歸韻到“e”母音上。旋律從最高點落下來以后,我們的聲音也也要做一個漸弱的處理。第十句的旋律與前一句很相似,所以在演唱時我們也用同樣的方式去演唱,但是要注意,我們是在唱最后一個字“窩”的時候同樣也要弱下來,還要更輕柔一些。在這兩句副歌的演唱時,我們要保持聲音的興奮,氣勢也要很宏大,要體現出對祖國強烈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第十一句與第七句節奏型一模一樣,在歌詞內容的表達上也很相似,所以在演唱時同樣要很輕柔,用訴說的形式去演唱。第十二句為第一部分的最后一句,也是一個收尾的工作,由于前一句的鋪墊,所以這一句在演唱時也要很輕柔,像是孩子在和母親撒嬌一般輕柔的話語去演唱。
第十三句和第十四句是副歌部分的再現,只不過這一次的歌詞是“啦”,我們的處理方式與第九句和第十句的處理方式一樣注意在最后一個“啦”的演唱時一定要弱小來,因為后面的部分又是訴說的形式。
第十五句與第十一句和第七句的處理方式一樣。第十六句,也是全曲的最后一句,由于有一個高音的自由延長音出現,所以我們在演唱前一定要吸好氣,同時“中”字在保持的時候我們如果唱“ng”,則很不容易以拖住,所以我們要把它歸韻到“u”母音上,這樣我們就可以很好的去保持這個音。在唱“的”的時候要清一點,也可以說是帶一下就行,我們要在唱完“的”以后換氣,這樣就保持了樂句的完整性,最后一個“歌”字,在演唱時我們要做一個漸強出來,這樣能體現出演唱的技巧,同時也更好的抒發了歌曲的情感。
以上是我對于《我和我的祖國》在演唱時的一些二度創作的處理,有不妥之處望學友多批評指正。
作者簡介:王哲,男,河北保定人,中共黨員,現就讀于蘭州大學藝術學院,攻讀碩士學位;
項亮,蘭州大學藝術學院黨委書記,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