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雅明是福蘭克福學派奠基人,同時也是西方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那個博大精深,理論獨具一格。《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是他最具顛覆性的作品,由于科技的進步使藝術品變得大眾化并加快了文化的傳播與普及,人們逐步進入機械復制時代并衍生出的新的一種藝術形式,即“電影”。它是機械復制時代最重要的產物,隨著它的產生與運用進而造成了藝術品的“韻味”喪失。
【關鍵詞】:本雅明;韻味;機械復制
《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是本雅明最具代表性的理論著作,他不僅僅是一本電影論著,他主要通過電影這種藝術形式的出現和發展,說明在技術的不斷進步過程中,機械復制這一技術帶來的巨大影響。通過機械復制這種方式,藝術品改變了它只在貴族與精英中存在的狀態,從而變成了大眾文化,也使文化的普及變得更為便捷,在加快了傳播速度的同時也加快了藝術品“韻味”的喪失。
“韻味”是本雅明思想理論中一個重要的詞匯,這個詞多次并出現在他的不同著作中并進行了給出了不同的定義,這源自于他審美理想和政治理想的矛盾,因此在每部著作中的解釋不盡相同,這么一來“韻味”的含義就多了。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中“韻味”主要指作品的原真性,即獨一無二性。文中有段文字這樣描述:“我們將自然對象的韻味界定為在一定距離之外但感覺上如此貼近之物的獨一無二的顯現。在一個夏日的午后,一邊休憩著一邊凝視地平線上的一座連綿不斷的山脈或一根在休憩者身上投下綠蔭的樹枝,那就是這座山脈或這根樹枝的韻味在散發,借助這種描述就能使人容易理解韻味在當代衰竭的社會條件。”由此可證明本雅明在本文中對“韻味”的解釋即具有獨一無二性,并且這種特質只屬于古典藝術,是藝術品的一種韻味和意境。
本雅明指出:“機械復制的時代凋零的東西就是作品集的韻味。”即是說機械復制技術摧毀了韻味。“韻味”被摧毀的表現是藝術作品的原真性被大量的復制品現所破壞。機械復制時代的到來使圖像、聲音可以被無限的復制,這樣就直接的摧毀了藝術作品的獨一無二性、摧毀了藝術作品的歷史性和權威性。越來越多的復制品被成批制造出來使大眾對藝術品的欣賞就變得更為簡單、快捷。人們可以輕松欣賞到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作品的復制品。古典藝術的獨一無二性是所有的觀賞者欣賞的都是同一幅作品,機械復制時代的到來徹底摧毀了藝術作品的這一獨特性由于復制品也可以滿足大眾的需求,觀賞者便不會再千里迢迢的去追求藝術,因而原作在某種程度上就降低了它原有的價值。藝術作品最早起源于儀式,所以它還具有相應的膜拜價值,由于藝術作品的膜拜價值,作品與觀賞者之間就產生了距離感,機械復制時代的到來這種距離感消失了,那么膜拜價值自然而然就較低了。人們通過藝術作品的復制品來拉近自己藝術品的距離,不在仰視藝術品,藝術也變得不那么神秘,藝術品的獨特的“韻味”也就逐漸消失了。
日益增長的大眾意識與“韻味”的喪失也是息息相關的。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精英、貴族不再獨享藝術品,藝術品離大眾的生活越來越近,不僅可以自己擁有藝術品,還可以參與到藝術品的創作當中,擁有自己親自創作的作品。這么一來藝術品的制作流程就明明白白展現在大眾眼前,也就不再存在原來的神秘感。同時,現代藝術品的商業化,藝術品的使用價值被交換價值所取代,一般等價物的衡量標準成為藝術品生產的唯一準則,相應的藝術品欣賞就演變為群體化的消費行為,藝術品從而淪為商品,那么藝術品的原有的神圣化、精神化的品格逐漸消失殆盡,從大眾的日常生活中走向滅亡。這就從兩個方面給藝術品帶來了災難性的后果。
大眾對藝術品的欣賞方式的改變也加速了“韻味”的消失。對于傳統藝術品需要集中精力、全神貫注的進行觀賞,而現代藝術則需要一種漫不經心的方式,這也是由藝術品的性質決定的。比如用機械時代的產物電影與傳統藝術品為例進行比較,傳統藝術品的畫布,畫面是靜止的,可以供我們仔細慢慢琢磨思考,不受時間的限制。然而電影的播放,畫面是不停變化、一閃而過的,你根本沒有時間仔細去觀看細節,只能采取浮光掠影的觀看方式。過去人們欣賞藝術品不受集體干擾的,但電影不同,它把觀賞者集中在同一個空間里,讓他們一起進行作品的欣賞。“在電影院里,個人的反應,其總和即觀眾的群體反應,從一開始就最深地受制于它置身其中的群體化。個人的反應被表達的同時,又在自我監督”。這一個過程中個人會受到集體的影響并融入到集體中去,這樣個人感受就被削弱了。
藝術欣賞的效果。在現代藝術中,技術時代的產物“電影”,本雅明認為:“機器運轉的本質必然性就在于,將演員的表演分解為一系列可剪輯的片斷。”我們所看到的電影成品是一系列的小片段拼接在一起組成的,演員們對著鏡頭進行表演,并且這些表演不是連續不斷的。可以說電影所展示的是演員們虛假的情感和表情。在此背景下,傳統藝術品中韻味的撫慰感被“震顫效果”所取代,經驗被體驗替代,人們感受到的世界是破碎的、孤立于傳統之外的。由于欣賞效果的改變,大眾對現代藝術的體驗是無法與過去的經驗相聯系的,是與過去的歷史傳統不相連的。因此,在震顫之后,人們的精神不會有撫慰感。相反,取而代之的將是孤獨。作為一個有政治理想的知識分子來說,本雅明正視現代藝術,正視韻味的被摧毀。但他對傳統藝術的熱愛與癡迷是現代藝術無法取代的。如趙勇所言“本雅明雖然一度對大眾文化持肯定態度,但他骨子里更鐘情的應該還是傳統藝術。因為大眾文化只會讓他震驚,只有傳統藝術才能讓他感受到那種神秘的美”。因個人的感性趣味與政治理想之間的矛盾,使得本雅明對韻味的評價顯得豐富而復雜。
參考文獻:
[1](德)瓦爾特·本雅明著.王才勇譯.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2.
[2]潘勇.時空交織下的本雅明“靈暈”概念解讀.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五期
[3]郭廣.“靈韻”的消逝:本雅明對現代藝術嬗變的診斷.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2016--第二期
[4]陳永國,馬海良.本雅明文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李青青,1993年03月06日出生,性別女,漢族,籍貫河南,現就讀于廣西藝術學院中國畫學院2016級美術史專業,師從李普文導師,學歷: 碩士研究生,職稱:學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國美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