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需要深入到生活中去,扎根生活,要去寫生,了解他們風土人情。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域不同,人情風貌也不同。因此,了解一個民族,一個地方的人,必須要去他們所生活的地方去,深入了解觀察。于是,下鄉采風成為了我們深入生活,收集素材的最佳方式。
——題記
來到廣西之后,我們一共下鄉過兩次,一次是貴州,一次是德峨。
貴州之行,我們主要去了兩個地方,一個是西江千戶苗寨,一個是從江岜沙。
西江千戶苗寨
西江千戶苗寨是一個保存苗族“原始生態”文化完整的地方,由10余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是目前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我們在這里看到了苗族的建筑,以木質的吊腳樓為主,為穿斗式歇山頂結構。他們上方的祝辭和立方歌,具有濃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是苗族傳統文化重要的承載者。看到了他們的表演,各色的服裝和習俗。
我印象最深的是看到一個老人在蠟染,她用蠟筆在布上勾畫圖案,是那么的對稱,線條拉的很直,畫的圓特別飽滿。更厲害的是她畫的所有圖案都在她的心中,下筆不用打草稿,直接下筆。當時對于我的觸動是很大的,民間藝術真的很厲害,民間藝人也是非常值得我們尊重與學習的,他們對于這門藝術的專注與精通,正是現在我們所缺少的匠人精神。如果我們也能像他們一樣,把手上的毛筆用的像他們手中的蠟筆一樣,對于我們所學的像他們一樣深入了解,了然于胸,我想那么我們學到的,得到的也會很多。他們對于這塊布的處理安排,就像我們對于畫面的處理安排是一樣的,所以,我想我們去深入生活,了解他們,最重要的是能從他們身上學到一些東西,他們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我希望對于所學的我們喜歡的專業,能有手藝人這種匠人精神,堅持一件事,長久下去。
從江岜沙
走進岜沙,猶如置身于古遠的原始部落,時間隧道瞬間將人們拉回到數百年前,村民們穿著土法染制的民族服裝,深藍紫色泛著光。女子身穿大襟的上衣,下穿百褶裙,扎綁腿。男人們梳著小辮,頭挽發簪,腰間別著砍刀,肩頭挎著獵槍。數百年過去了,這里風俗依舊依舊,仿佛歷史已在此處停留,苗族蘆笙舞、婚俗展示、鐮刀剃頭、原生態舞蹈斗牛、蘆笙踩堂舞、鳴槍送客等各種風俗。正因為岜沙人對樹木的保護,所以這里的生態環境優美,而岜沙人就在這樣的環境中過著與世無爭的和諧日子。
這次貴州之行,人、景、物都帶給我感動,這里的老人、小孩、年輕人都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里的天很藍,就像他們淳樸的人。這里的建筑吊腳樓很有特色,是根據他們所處的環境所選擇的最適合的建筑方式。這里的老人很慈祥,他們依舊還在為生活所奔波,在菜市場看到的都是他們忙活的身影。這里的小孩,有的過早的承擔起了責任,出來賣東西,幫助家里人,有的帶著紅領巾在認真學習,但是從他們的眼神中,我看到的是知足,是希望。這次之行,我體會到了知足常樂,可能在外人眼中看來,他們的生活是苦的,但他們自己有一種知足,快樂在里面。我希望他們能過上更好的生活,這里的年輕人可以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豐富生活,但我同時又希望,他們能保持初心,堅守住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特色,不要被同化,希望他們可以永遠這么簡單快樂,慢慢過上更好的生活,同時守住他們的家園和祖輩人留下的技藝財富,不要讓它失傳。
德峨,那里的人們樸素,善良,最為打動我。
有一件事,我記憶猶新,那是到了德峨之后的一次趕圩。看到有兩個身穿少數民族衣服的人在那里說話,他們的動作、神情、姿態,都很入畫,我們便停下來畫起了他們,他們就像知道了似的,一動都不動,就像專業模特似的,我們畫的很順心。還有這里的人都不排斥拍照的,看到我們拍他們,他們會笑笑說,老了,不好看了。有時候他們還很可愛的要看拍的他們的照片,看到好看的會很開心,在我們夸他們漂亮的時候會害羞的笑笑,讓我真的很感動,因為在我去過的別的地方,那些人都是不讓拍的,有的甚至還要朝你要錢,才給拍,這里的人依舊是那么的純樸、善良、簡簡單單,這樣的品質很值得我們去學習。
我發現這里的人,大多數都是老人和小孩,而且干重活的也都是那些女人,她們會背很多東西,有的時候甚至會背上好幾個筐,里面還都會裝滿東西,每次趕圩的時候,她們會從很遠的地方背過來,擺上賣東西,哪里有圩就去哪里,所以我們總能看到熟悉的面孔。所以這里的老人手掌很大,都很有特色,那是一雙勞動的手,手的關節很明顯,尤其是這里的老人,她們會背很多東西,這里的年輕人不多。還有發現一件事這里的男人要比女人輕松,他們不會背很多的東西,他們有很多遛鳥的,他們這里的男女工作分配跟我們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這里的服飾大多以黑色為主,上衣會有藍色,衣服的領口處,和裙子上會有幾條小花紋。這種服飾,很適合用寫意來表現,大塊的墨色,豐富的墨色變化,細致的刻畫頭和手,我想效果應該是很不錯的。用工筆表現的話,可以選用夸張一點的手法,突出線條的感覺,重點刻畫頭和手。這里人們帶的帽子也特別有特色,很多層,這里老人的衣服比較素色,相對于小孩和年輕女孩的衣服顏色比較鮮艷,花紋也比較豐富,最有特色的是這里的老人的臉和手,上面有歲月的痕跡,有豁達,有滄桑,有慈祥,每個人的樣子都是不同的,眾生百相,我們學人物的對于人物特點,特征,以及這個人傳達的氣質,給人的感覺,如果能抓住,并且表現出來,給人以觸動,才是最值得探究的。
最熱鬧的就是趕圩了,沒有圩的時候,這里的街很靜,沒有多少人。趕圩的時候會有很多人,你會看到各種各樣的人和事,人生百態,買東西的,賣東西的,路上碰見好久不見的好友,話話家常。在趕圩上見的最多的就是幾個人在聊天的,還有的多年不見的好友在一塊喝酒聊天話當年。還有老人帶著小孩買東西的,一幅幅溫馨的場面,一個個小小的細節,好不熱鬧。人間煙火,最平凡、最簡單也最可貴的生活。
這里的建筑,聽老師說前幾年還是很富有特色的建筑,現在都變成了現代大眾的建筑。現在古老的,民族的東西越來越少了,精致的東西也越來越少了,我們真的要好好保護民族的文化特色了,隨著現在的大眾化,方便,實用,怎么在占地面積最小的情況下做出最大的利用價值,成了現在人們所追求的。越來越缺少,那種有特色的,精致的,民族的,審美的東西了。希望隨著民族文化的復興,弘揚傳統文化的提出,民族性的東西能得到保護和流傳,人們會越來越重視這方面,我們學國畫的,也有義務去創作出一些民族性的作品,讓更多的人認識到它的重要性。
通過這次下鄉采風,收獲了很多,也更明白了自己的差距和要努力的方向。下鄉采風不僅僅是收集素材,更要用眼去看,用心去體會,深入到生活中去,了解他們的民族習俗,生活方式,地域特色。對于人更要深入研究,他們的特征,他們與別的民族的不同,每一個民族,地域,因為環境的影響,生活習慣和方式都是不同的。只有你深入了解后,再多畫速寫,從心里的感悟,再到手上的表達,最終才能創作出作品。作品要想感動別人,首先得感動自己,你有深刻的體會是首要,手上的功夫再能達到,表達你想表達的才可以。所以,要想創作出好的作品還需要我去不斷的努力,看書,提高眼界,深入生活,多動手,多畫速寫,提高手上能力,多想,多做。需要有好的想法,再有扎實的基礎功,才能創作出滿意的作品,這條路還很長,需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要一直努力堅持下去。
作者簡介:張茹(1994.01.08-),女,漢族,籍貫:河北邢臺人,廣西藝術學院中國畫學院,15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美術,研究方向:中國畫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