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消費者對于建筑的要求越來越高。同時,為了應對用戶獨立裝修房屋造成的建筑能耗過高問題,建筑業對商品房的標準化統一設計正在形成趨勢。面對建筑空間陳設物品的設計,當下的建筑師和室內設計師提出了消費者對陳設藝術的潛在需求。
2016年4月24日,中國建筑文化研究會陳設藝術專業委員會首屆名為“中國陳設藝術理論體系的創立——兼議陳設藝術設計市揚的拓展”的論壇,在南京召開了。本次論壇同時也昭示了原本散亂的、不成體系的陳設藝術需要逐步理論化、專業化,從而加速我國陳設藝術質量的提高。
專委會主任,東南大學博士生導師高樣生教授認為中國陳設設計現在缺乏理論體系,陳設藝術設計理論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資料、圖片;第二層次是設計方法論;第三層次是哲學理論。陳設藝術是一種空間和視覺的藝術,它的基本面是裝飾藝術,一種更加強調視覺的藝術。本論文將在裝飾藝術的哲學美學層面上展開研究,以回應時代對于裝飾理論的需要。
研究展開的首要依據主要來自藝術史家貢布里希的裝飾理論扛鼎之作《秩序感——裝飾藝術的心理學研究》,這部哲學美學層面的著作回答了一個藝術史上的根本問題:裝飾藝術何以會有一部歷史?貢布里希在回憶中明確表示他對純設計的興趣比錯覺心理學要早很多。早在維也納大學學習期間,他就顯示出這樣的研究傾向,并對阿洛瓦·李格爾的兩本代表著作《風格問題——裝飾藝術史的基礎》《羅馬晚期的工藝美術》做過專門研究,正是在李格爾的研究基礎上持續探索,終成《秩序感——裝飾藝術的心理學研究》(簡稱《秩序感》)。本文立足于這條裝飾藝術心理學的主要發展線索提出論題:《預先匹配——裝飾藝術心理學從李格爾到貢布里希的發展研究》。然而,在諸多對貢布里希的研究文獻中對這條線索的梳理難以尋覓。只能從相關方面作現狀與趨勢的介紹。
《秩序感》最有價值的部分是貢布里希貫穿全書,創造性的研究方法,也就數他在導論中進行宏觀闡釋的知覺——心理學——生物學層面的特殊手段,該手段是貢氏建構裝飾藝術心理學的具體方式,也是本論題所指的裝飾藝術心理學在貢布里希對裝飾研究中的發展與體現。最終,“預先匹配”裝飾心理學理論得以誕生。對于預先匹配理論的研究國內最深入的是南京師范大學博士陳琳。陳琳在其博士論文《<秩序感>研究》里面首先理清了“秩序感”的概念,然后解析了貢布里希與前輩的裝飾理論的關系,最后對《秩序感》,《象征的圖像》和《藝術與錯覺——圖畫再現的心理學研究》做了聯系,從著作整體上描述了預先匹配理論的發展脈絡及其與其他理論的大致關系?!爸刃蚋小钡母拍钍切睦韺W理論“預先匹配”研究裝飾藝術的成果。
除此之外,將貢布里希與前輩的裝飾理論的進行聯系時,可以發現李格爾和阿恩海姆對貢布里希的心理學產生過影響。在李格爾方面,貢布里希用歷史情境理論替代了藝術意志理論,重新解決了歷史的動力問題。接著,在藝術意志動力下產生的歷史的研究方方法也被置換了,貢布里希用證偽主義重新解釋歷史的論證方式。在阿恩海姆方面,格式塔理論是系統地反對把知覺過程視為被動記錄刺激信號過程的第一種知覺理論,貢布里希在此基礎上批駁了那種認為藝術家具有“純真之眼”的觀點,并認為大腦不是原封不動的把刺激信號都留在記錄信息的書版上,而是把他們存入預先安排好的格位里面,就像磁鐵一樣,將外界的鐵粉在磁場的作用下重新排成具有秩序感的圖案。
《秩序感》,《象征的圖像》和《藝術與錯覺》都是貢布里希的視覺藝術心理學三聯著作,尤其是《秩序感——裝飾藝術的心理學研究》和《藝術與錯覺——圖畫再現的心理學研究》在使用副標題和結構方面都很相似,這是為了強調這兩項研究的互補性性,一項關心的是純設計問題,另外一項則是關心在現問題,前者是在后者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出來的。
在論文方面,涉及到預先匹配理論的較有代表性的是彭力群的論文《秩序與非秩序——貢布里希<秩序感>的知覺理論》,該文對秩序感的概念梳理有一定價值。劉國柱的論文《貢布里希與波普爾——藝術理論與科學理論的平行》展示出了貢布里希各種研究成果之間的有機聯系?!缎旅佬g》2009年第四期發表了幾篇頗有分量的,紀念貢布里希的文章,其中有關貢布里希的綜述性文章:《恩斯特·貢布里?!方o予了貢布里希較為全面的評價,文中也有提及《秩序感》一書。
與本課題相關的研究成果除了阿洛瓦·李格爾的兩本代表著作《風格問題——裝飾藝術史的基礎》和《羅馬晚期的工藝美術》,還有陳平的《李格爾與藝術科學——西方李格爾研究述要》和《李格爾與藝術意志的概念》。在《李格爾與藝術科學——西方李格爾研究述要》上,作者為我們提供了思考知覺心理學與藝術史關系的新視角。雖然李格爾的藝術史闡釋以及它所依賴的19世紀心理學已經過時,但通過對李格爾以及他的后人——20世紀藝術史家的實踐的回顧,我們可以看出,一方面,心理學方法給藝術史研究帶來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靠單一的心理學是不能回答藝術史上的風格變遷與形式發展的問題的,還必須運用文化史、科技史、思想史等等有關知識,依靠學科的交叉研究,才能提出更加令人信服的假設,貢布里希正是推進了這一點并做出了貢獻。
李格爾的“藝術意志”的概念引發了許多藝術史家的思考,他們對這一概念的解釋和評說,涉及到許多關于藝術史理論與方法問題,而這些問題至今仍是學術界的基本問題。對這個概念的不同態度,就是他們不同藝術史觀與方法論的分野。通過貢布里希自己對藝術意志的理解,他提出了情景邏輯理論重新解釋了藝術史的動力。
而有關格式塔及阿恩海姆的研究有諸如《眼睛的潛力》(馮能保)、《關于審美知覺的特性問題——評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彭立勛)和《論格式塔心理美學中的“表現性”》徐晶晶),周彥的《視覺藝術心理的歷時性考察——貢布里希的(藝術與幻覺)研究》等文章也有論及視知覺在審美心理學意義上的運用,而較少涉及其對裝飾設計的能動作用。另有王倩在《科教文匯》(2008年第22期)的《貢布里希的秩序感理論研究——兼與阿恩海姆的比較及其發展》中論及貢布里希與阿恩海姆對于視知覺、秩序及秩序感的觀點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國外的研究狀況也是如此,目前能搜集到的研究文獻有“Arnheim and Gombrich in Social Scientific Perspective”,主要論及貢布里希和阿恩海姆藝術思想的差異;而“The Sense of Sense:AnExchange by Ernst Gombrich”(Replied by Henri Zemer,in The NewYork Review of Books Volume 26,Number 1 4,September 27,1979),有關《秩序感》,貢布里希和哈佛大學策納教授有相關的通信探討,這三封書信的內容緊緊圍繞《秩序感》這本書展開,觀點針鋒相對,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從當前的中國設計界蓬勃的發展趨勢和有關貢布里希其他方面豐富的研究成果來看,《秩序感》以及立足于這本著作的藝術心理學的研究狀況不盡如人意。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可能是因為人們對貢布里希的研究多集中在其再現藝術的研究成果方面,對同樣重要的裝飾理論著作《秩序感》予以的關注極不平衡。
作者簡介:胡帥,四川美術學院2015級圖像與媒介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