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提琴器樂介紹
大提琴是管弦樂隊中不可缺少的次中音或低音弦樂器,屬提琴家族樂器里的下中音樂器,音色渾厚豐滿,擅長演奏抒情的旋律,表達深沉而復雜憂郁的感情,也經常參與影視劇及歌曲的配樂,它與低音提琴共同擔負和聲的低音聲部位置,有\"音樂貴婦\"之稱。它的音色接近人聲,被人們稱為“人性化”的樂器。大提琴的音域寬廣,它的最高音比女高音的高音DO再高三度。它的最低音比男低音的最低音Fa還要低四度,和特殊的“深沉男低音”相似,它的聲音讓人感到特別溫暖、真摯。正因為它具有以上特點,所以它在眾多管弦樂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類似小提琴,但琴身大很多,標準高約48英寸(就是1.2米左右),琴弓稍粗且短,定弦比中提琴低八度。琴身:木制結構,以槭木和云杉為原材料配合制造的音色最佳,琴弦:金屬絲:琴弓:馬尾。
大提琴是由古代歐洲的膝琴(Viola de gamba)演變而來的,自16世紀以來即流行于世。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其樂器的大小一直未能固定下來,經過一段時間的改革與發展才最終成型。現代大提琴標準高約48英寸,具有深厚動人的音色和小提琴或其它弦樂器家族成員一樣,都有四根弦,音域約為四個八度,音高比中提琴低八度(C—G—D—A),樂譜通常用低音譜表,在較高音區有時用中音譜表或高音譜表。大提琴的第一根A弦發音高亢有力,富于歌唱性,第二根D弦,音色較朦朧稍遜于A弦,第三、四弦(G、C)低沉響亮,能夠很好的演奏并承擔樂隊中富有情感的音樂部分。它的發音原理雖然與中、小提琴相同,但其手指的把位在低音區與小提琴迥然不同,高音區時能用拇指把位演奏。至于演奏技巧,由于大提琴在琴身大小、琴弦排列與琴弦長短等方面與小提琴均不相同,因而它的奏法是夾在兩腿之間演奏。演奏時,演奏家將琴身輕輕夾于兩膝間,底端有一根可調整高度的金屬棒作為支撐。演奏方式則有用弓毛拉弦、手指撥弦和用弓桿敲弦。
二、大提琴演奏手型
對于樂器的演奏而言,手型的運用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大提琴的演奏,手型要求更多,難度更大一些,所以也更加重要。人們日常
生活中,右手的使用更加普遍也更加靈活,但是要拉好大提琴要靠左右手很好的配合,應該慢慢的訓練自己的左手,左右手完成足夠的配合才能夠很好的完成大提琴的演奏。左手在演奏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到手型的運用,不管左手放在哪個把位上,都應該把持正確的手姿,左臂不要緊張,要放松,盡可能抬起大約呈45度左右。有的演奏者在音準、節奏、弓法運用上存在不足,都會影響演奏質量和演奏效果。關于手型我認為有兩種,分別是低把位手型和高把位手型,所以下文要說一下兩種不同把位的手型問題。
1、低把位手型
在大提琴演奏中第一至第四把位的手型被稱為低把位手型,根據樂曲的需要,隨著演奏難度的加大,手型也不斷變化調整,其基本姿勢是:左手很自然地抬起大小臂約30度角,手掌與小臂大致平行,在一條直線上,手呈半握狀,像是握著一個雞蛋,手背稍鼓起來幅度不能太大,四指自然地貼到琴頸上呈直線型,拇指彎曲放到琴頸后與一指二指中間相對的位置,在用大把位時,拇指可與二指同時向下移動半音,手掌的重心放在二指與三指之間,拇指不能捏緊琴頸,第一關節不要凹下去,或平直或稍拱指尖要在琴頸的左側,呈自然狀態。因為我們的手指粗細、長短、強弱不一,如順其自然,就會發出節奏不均勻,音質不統一的聲音。在空手訓練時,就要注意,用弓演奏時練習四個手指依次起落,在做每個練習時,仔細聽手指的均勻度,不論落指和抬指,每個音都要有清晰的爆發點這種手型比較自然好看,能使整個手臂處于放松的狀態,注意左手手臂與手背平行,肩膀自然下垂、放松,切記不能聳肩,或者一直保持緊張狀態,可以使四個手指很容易地擺準位置并在演奏中自如地上下移動。
正確的手型是保證音準的基本條件,有的演奏者在剛開始學的時候不能夠準確地把握左手手型,出現手指僵硬、重心太靠上或者太靠下、手的第三關節往下塌等情況,這樣限制并影響了手指的靈活而不能及時調整音準,除了空弦以外所有的音都不會準。左手不論在哪個把位上,不論在哪條弦上,都維持弧形形狀的正確姿勢。它既能減少手指的動作,又能使左手按弦的準確性有所依據。它還是保證左手按弦速度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2、拇指把位手型
拇指從原來的琴頸后側的位置改變到琴頸上來,不能彎曲與一指形成2度關系,其余的手型基本不變,手與小臂大臂在同一個水平線上,形成一個整體,與低把位相比,身體更貼近琴,有一種抱在懷里的感覺,整個手臂應該呈一種放松的狀態,只有這樣,整個的力量才能分布到手的各個部位,拇指也能自然的放在指板上,其他手指也會在手臂重力的影響下在按弦時能夠有力地、自然地、放松地、有彈性地按弦,使其發出最自然的音色。拇指把位音準的掌握要比低把位較難一些也更加嚴謹一些,初學者在剛開始運用拇指按弦時動作不正確而且比較笨拙不易于控制,有的演奏者在按弦的時候拇指關節往下塌并且手指僵硬,這樣造成關節的緊張,使其它手指也不能靈活運動。其次是拇指不緊和不平,這樣必然導致音不結實、不準確。因此應特別強調拇指的靈活和放松,按弦時整個拇指應該放平,使弦緊緊貼在指板上,這樣不僅保證了音準,還能使奏出來的聲音接近其他手指求得聲音統一。拇指和其他手指平行移動。換把是整個手包括手臂、手肘以及所有手指動作的結合。拇指的靈活性在左手技巧的各個方面都是重要的,在換把中尤其重要。從低把位往高把位換把時,拇指和其他手指同時移動。手在往指板高處移動時(至少是1— 4個把位),應當基本保持原樣。從高把位向低把位換把時,拇指保持不動,當其它手指已到位時,拇指就地放好就行。換把時拇指是彎曲的,在換把沒有完成時,不能放開拇指與琴頸的接觸。
三、大提琴演奏中換把技巧
大提琴之所以受到人們特別的青睞,其特殊之處就在于寬廣的音域,當然較為寬廣的音域也導致了在大提琴的演奏過程中,換把是較為復雜的問題。換把是左手技巧的關鍵、也是重點。相對來說,左手要比右手早一步,音色效果才會整齊、連貫、流暢。因此左手換把要十分果斷適時,利用揉弦十分巧妙的掩蓋晚一步的右手,為了更好的進行大提琴的演奏,應該注意到換把技巧的運用。
換把是大提琴演奏中的重要技術,它主要集中于左手技巧,在進行不同的樂句演奏的時候,手指組合也是不同的。換把技巧直接決定著音高準確性、音準質量和樂曲的連貫性。大提琴指板的長度在換把上相比小提琴和中提琴更加有難度,所以這就需要有正確的換把姿勢和一顆平和而堅定的心,其實換把的動作很容易操作,動作越簡練、越放松越好,左手在弦上放好,放松;左手肘部松下來,向下斜,讓手有往下墜的感覺,然后左手換把。這個主要動作就是肘部向下,這樣會增加換把的速度,其實也減小了單純手臂換把的不確定性。比單純肘不動,手臂來換把要好得多,左手仿佛要畫一個弧,肘部就是圓心比如,中指演奏的時候向上換把,用無名指推著中指向上移動。如果向下換把,用食指向下推著中指向下移動。當前一個音的手指滑動到新的把位,后一個音的手指按照節奏落下。熟練之后將其慢慢減弱,確保演奏的效果。越指換把包括上行越指換把和下行越指換把。上行越指換把的時候,前一個音的手指和后一個音的手指在換把過程中進行交替,后一個手指滑到新的把位。下行越指換把也是由前一個音的手指滑動到新把位,后一個音的手指按照節奏落下。
換把技巧的訓練直接決定大提琴演奏過程中的音準和流暢度。很多初學者沒有認識到換把技巧對大提琴演奏的重要作用,其換把理念模糊,動作隨意,導致換把質量普遍偏低。演奏者將換把技巧應用于大提琴演奏過程中,要注重對把位理念、換把種類和方法進行系統的梳理,以確保整體演奏效果的提升,演奏者在大提琴演奏過程中進行換把的時候,要做好預備工作。當音域較近的時候,要做好腕部的準備工作。當換把的距離相對較遠,演奏者要做好手臂、手肘和手指之間的配合。演奏者也要對按弦的手指進行放松,以確保換把的順利進行。要認識到換把在大提琴演奏中的重要性,在演奏過程中要注重換把的速度,以免換把生疏,導致演奏失誤,影響大提琴的整體演奏效果。
作者簡介:李衛華 ,蘭州大學藝術學院畢業,就職于甘肅省歌舞劇院樂團。長期擔任樂團大提琴聲部首席、聲部長。中國音樂家協會大提琴學會會員;甘肅省音樂家協會會員;甘肅省弦樂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