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作品《大氣層》為出發點,淺析作曲家利蓋蒂在創作中的表現手段。通過對作曲家所處時代背景、創作手法等幾方面的分析,展示二十世紀先鋒派作曲家獨特的個人風格特征。為讀者更好的了解二十世紀西方音樂的發展與變化提供參考。
【關鍵詞】:利蓋蒂;音色;微復調織體
戰爭給人類帶來的不止是經濟和身體上的損害,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對各個國家的人民在心里上留下了極深的創傷,給人類在對社會、人性、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方面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和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世界格局出現了兩極分化的新局面。相對于其他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國家來說,美國受到的影響較小一點,歐洲一些受破壞較嚴重國家的音樂家,先后抵達美國,展開了他們對音樂的新探索?!岸稹敝蟮拿绹~約等城市代替了戰前的巴黎、維也納,一躍成為了新音樂的實驗中心。
一、新的探索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經濟的發展影響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音樂界最顯著的變化就是音樂家開始追求新的音樂語言、新的創作技法和新的音樂素材等。這個時期許多作曲家更加追求作品的形式,而不是一味的看重思想和情感。1945年以后的音樂創作,作曲家更傾向于對于新音色的追求。作曲家利用各種表現手法和創作手法力求在作品中創作出一種新的音色,表現新的音樂形象。其中奧籍匈牙利作曲家喬治·利蓋蒂是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
奧籍匈牙利作曲家喬治·利蓋蒂,26歲進入布達佩斯音樂學院學習,1949年從該校畢業,第二年留校任教。這個時期利蓋蒂的創作,主要受到巴托克的影響,他所創作的作品大部分是民歌改變成的或者是帶有民族風格的,這一時期利蓋蒂的創作是浪漫主義晚期風格的延續,他的創作理念、創作手法和表現手段都還沒有很大的突破和改變,但在他的創作中已經出現了一下他自身對于新的音樂探索的痕跡。到西歐以后,西歐流行的序列音樂及其他現代的創作方法和之前傳統的音樂創作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受到現代音樂的一些影響,利蓋蒂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表現自己音樂設想的方法,他的創作發生了很大變化。1961年他為大型管弦樂隊創作的作品《大氣層》,進一步了奠定了利蓋蒂作為歐洲重要先鋒派作曲家的地位。
二、新的音色
勛伯格建立的十二音序列作曲法,從根本上打破了傳統調性體系,音樂逐步走向無調性,不諧和音響逐步顯露它自身的魅力,序列作曲法對現代音樂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二十世界五十年代,序列音樂在世界音樂舞蹈上開始大放異彩,占據了重要的地位。這個時期,雖然序列音樂和現代的創作技法深深地影響著利蓋蒂,但他本人在創作上所采取的方法顯示出,他極力擺脫這些影響,力求找到最適合表達自己創作特征的方法。正如作曲家本人所言“我個人的發展始于序列音樂,但今天我己超越了序列主義,在《氣氛》中,我試圖排斥對待音樂的結構主義立場,建立一種新的音樂織體概念。”[1] 他在創作中把重點集中在音響上面,追求在音色、密度、音量等方面的創新。
《大氣層》創作于1961年,是利蓋蒂專為大型管弦樂隊所創作的。作品約八分鐘,沒有主題旋律、節拍,作品突出的只是音色。在創作此作品之前,利蓋蒂已經在科隆的電子音樂實驗室學習工作了很長一段時間,從《大氣層》中我們不難捕捉到一些類似于電子音樂的影子。當《大氣層》首演之后觀眾們都認為這個作品所呈現的音響效果不可能是傳統的古典樂器可以演奏出來的,大家都認為加入了電聲效果。而事實卻是,這部作品完全沒有加入電聲而是完全由傳統的管弦樂隊演奏完成。在科隆電子音樂實驗室的經歷影響著利蓋蒂,他所追求的就是將電子音樂對聲音的創造運用到傳統的管弦樂器上,使傳統的古典樂器演奏出不同于傳統古典作品的音色和音響效果。 《大氣層》的創作,“他不以傳統的旋律、和聲與節奏作為作品的主要表現手段,而讓位于一種精致地編織起來的音樂織體。”[2]此作品探索了新的樂器音響,通過樂器之間的組合,創造出了不同色彩效果,音色以及其不斷的變化成為了主要表現手段。利蓋蒂說:“我的主要目的是建立起一種音色比旋律、和聲、節奏更為重要的藝術形式。”[3]
三、新的織體結構
利蓋蒂在《大氣層》中運用了具有個人獨特創作手法的微復調織體。這種復調織體與傳統復調在聲部關系本質上一致的,但是它的音響效果和傳統復調卻大不相同。微復調織體的運用,使得作品的聲部非常多。從橫向來說,每個聲部的音符多、節奏變化多、旋律密集;從縱向看,每一個聲部的進行既相互交錯又相互融合。作品由無數個獨立的小細節組合而成,在一個整體性的融的狀態的音響效果下,每一個細小的變化悄悄進行著。
利蓋蒂的微復調織體在音高、節奏、音響效果都與傳統的復調織體大相徑庭。音高方面,他利用大量密集型音高組織,來表象類似與音塊所展現的音響效果,不同的是,音塊出現在局部音樂,而微復調織體的音高組織包含了更廣闊的音域范圍;節奏方面,他在微復調織體中使用的是非常密集、復雜、細致的節奏組織,這使得在演奏的時候很難捕捉到每個音符、每個小節、每個聲部獨立的節奏變化,而正是這些繁復細小復雜的節奏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龐大的結構;音響效果方面,微復調織體雖然是一種復調手法,但是它所展現的音響效果卻不是復調的。微復調中聽不出聲部之間的模仿和對比,而是由這些細小的音響變化融合成為一個整體在進行,不同的樂器組合產生的不同色彩,在變化中統一,在統一中變化,這就是利蓋蒂在音色上的追求,力求創作出獨特的音響效果。
結語
二十世紀后半頁的音樂發展,作曲家都在力求創新與突破,所謂創新,是作曲家要創造出之前傳統的古典音樂所不具有的風格特點。一直以來音樂是為人的精神生活服務的,作曲家將自己的思維、思想以及情感附屬于音樂來表達,筆者認為,以利蓋蒂為代表的先鋒派的作曲家們在音樂方面的探索與革新和時代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新時代,人們在對社會、人性、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方面都有了更多新的思考,而作曲家們對音樂的態度,不再只是把它當作一種傳達某種信息的“中介”,而是更純粹的將注意力集中在音樂的本質上,利用不同的創作方法和表現手段,來挖掘音樂更多層面的音色和音響效果。
注釋:
[1]轉引自朱建“利蓋蒂與他的《大氣》”,《音樂愛好者》1994年第五期
[2]鐘子林:《20世紀西方音樂》 2006年版
[3]漢森,孟憲福譯:《20世紀音樂概論》下冊 1977年版
參考文獻:
[1]鐘子林.20世紀西方音樂[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
[2]陳鴻鐸.利蓋蒂結構思維研究[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
[3] [法]瑪麗·克萊爾·繆撒.二十世紀音樂[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4]王明.喬治·利蓋蒂《氣氛》的音色——織體結構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9.
作者簡介:郝依琳(1993—),河南大學藝術學院2015級在讀碩士,研究方向:音樂·鋼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