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期以來我們對詩歌的創作一直在探索,尤其是到近代以來,各種詩歌流派的誕生使得詩歌的格式風格變得層出不窮。進來一部紀錄片上映之后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這部紀錄片由導演范儉指導,片名《搖搖晃晃的人間》其紀錄的正是身患殘疾的女詩人余秀華的故事。紀錄片主要講述了其通過寫詩這樣的方式不斷與命運掙扎,試圖掌控自己的命運。從這部紀錄片可以折射出很多值得思考的社會問題,但透過這些話題我們可以看到有關詩歌創作的思考。到了如今的時代我們的創作絕不僅僅是對某種格式,某種風格的追求。我們的靈感和創作動機更多的是來自對生活的情感體驗,以及我們過去的童真。每一位藝術家或詩人都有一種面對情感時那種隱藏的童真心。
【關鍵詞】:《搖搖晃晃的人間》;詩歌創作;藝術;靈感
近來由導演范儉執導的紀錄片《搖搖晃晃的人間》尤為熱播,起名字與詩人余秀華詩集《搖搖晃晃的人間》同名,影片講述了詩人余秀華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自我人生自由的追求。雖然身患殘疾,但其一直在為命運掙扎試圖掌握住自己的人生。在紀錄片中導演主要講述了余秀華母親去世和成功結束不幸福的婚姻的過程,在影片中也許是導演知道作者的生活環境以及成長所受到的影響所以在鏡頭方面運用的十分樸實,整部紀錄片并沒有規模宏大的情景再現,也沒有所謂的根據事實所作出的安排情節,影片給觀眾們更多的像是主角生平的第一時間紀錄,整部影片充滿了濃厚的寫實性和真實感,影片也充分給觀眾們呈現了余秀華不斷地想在“搖搖晃晃的人間”里試圖掌握自己命運的訴求。
不可否認這部記錄片很純粹也有創新,其與電視上的紀錄片一味的嘗菜,挖墳,探案,揭秘這些類型相比它顯得更加生活化更加貼合觀眾們的生活。它很純粹直白,就像余秀華的詩歌一樣真實又純粹。每一個鏡頭都在嘗試用最樸實的方式營造一種詩意的狀態,片中鄉村環境以及充滿質樸氣息的畫面為她詩歌創作的形成與動機打下了最真摯的伏和誘因。
雖然這部紀錄片記錄的事件段不算長,但就紀錄片本身來看思考的東西很多,像邊緣區域的女性感情觀念,成名前后的思想改變,離婚的真正原因,甚至大眾對這種通過網絡而被人熟知的詩人的接受程度等等。然而,透過這些現實性的問題我們可以窺測到一個問題,那就是關于詩歌創作的靈感與動機。
我們可以看到在余秀華的詩歌中充滿了對性的描寫和是對欲望的訴求,這種描繪性的方式我們可以避而不談,我們通過性而存在,我們與生俱來就已經傾向繁殖。膚淺的談性是流氓,深奧的談性更是叫人迷茫,有太多的讀者著迷于她這樣的手法也許是崇拜,也許余秀華道出了他們在現實壓力面前壓抑的欲望??傊c其談性還不如去思考其表達情感的動機。
我們不同的藝術在創作中理性因素與感性因素的分量之爭一直存在,上升到更高的階段就像“技”與“藝”的分量之爭。然而,我們所期望的創作尤其是詩歌這一類型,絕不僅是單純的對格式和手法上的追求,更多的期望是對人生態度剖析以及情感上的表達。當然,在余秀華的詩歌作品中就感受到了這一點,她的詩歌產量很大,但促使其創作的動機卻不是為了寫詩而寫詩,從紀錄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時候來自于其在情感上和對事物上的感悟之情,所運用到的辭藻都十分真實。
長期以來我們的閱歷,我們對很多著名詩人詩歌的解讀對我們創作有著巨大的影響。我們會去考慮詩歌的格式或者說在細節上該如何去運用修辭手法等問題。這種理性的思考從某種程度上對我們的詩歌創作一直存在著干擾,就包括過度追求一首詩歌的形式,風格,流派,創作手法等等。我們得到的技法越多,理論越多對于創作而言的條令就越多了,這就是為什么有些所謂的藝術大師在創作一件作品的時需要用很多的時間來所謂的打磨,到了最后他們或許能創作出一首經典并且完美的詩篇,但這樣的作品在揭示內心情感和闡釋重大觀念面前顯得黯然失色,帶有濃重的“工業味兒”,失去了創作本該具有的那種暢然,那種對情感闡釋的訴求,那種對情感體驗的真實。當然,長期以來用這種“精雕細琢”的方式來創作,我相信早期他們或許會是大師而后來就會慢慢“進化”成了能工巧匠吧,詩歌亦是如此。
在我看來,詩從來就傾向于情感的表達(欲望的發泄),它是一種披上個性意義的歌曲幼體。我們在創作的時候為什么要用理性的因素來削弱感性情感的分量呢,就像不斷的將每一個人往機器人方向鞭撻,失去了靈魂。我想,這就是有些詩人花很長一段時間“親力打造”一首詩都還沒能使人記下的原因。
我們總是會感覺創作是需要靈感的幫助,而靈感卻是十分神秘的東西。有時候靈感就像童真一樣。如此看來,詩人的靈感就像是一種過去的童真,它給予創作動力和源泉。顯然,童真里面包含了太多的情感與感性,我在想余秀華的詩歌創作亦是如此,她成長在一個相對獨立的環境,沒有人也沒有書籍讓她去積累太多的詩歌形式與技巧,更多的則是自己的感性。再加上先天的殘疾,這種童真出現的幾率就更容易提高了。也正是她的詩歌為什么看詩來辭藻和表達方式都很平庸但意味就是很濃的原因。
當然,她的詩一旦寫成給讀者體會時那又是另外一個階段了。也許她在寫詩的時候只是一個恰巧,只是一個有趣,將不同的詞放在一起,但在讀者看來這些詩句又有了不同的含義,這正是感性帶給詩歌的魅力,一種無法定義的情感之美,每個層次的人,不同環境的人對詩歌的讀到都有其來自生活的貼合。
總之,詩歌的創作的靈魂在于感性的力量和情感抒發,感性的表達情感才是詩歌的真諦,真摯詩歌創作甚至藝術的創作都是可愛的,他們充滿了童真般的純凈。誠然,我們不能一概否定理性因素的合理性,畢竟詩歌之所以為詩歌固然是有其客觀因素的。最好的創作和作品都是理性和感性完美的統一,只是面對詩歌創作這樣的活動時我們更多的應該去追求感性因素在其中的分量,童真在其中的分量。如果詩是人情感的表達與訴求,如果詩是美好飄逸的存在,那么在寫詩的時候要多關照感性的分量,畢竟至少我所期許的生命都該以詩一般的形式存在。
參考文獻:
[1]黃其榮.新詩教程[M].廈門大學出版社,2014.
[2]黃宗賢.從原理到形態——普通藝術學(第二版)[M].湖南美術出版社,2009.
[3]曹順慶.中西比較詩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4]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張杰(1993.11.20—),男,漢族,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戲劇影視理論研究與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