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古典園林與日本園林作為兩鄰國的文化有著相同與差異。本文從兩國各自園林的發展入手,挖掘中國園林的元素假山流水與日本庭院的典型枯山水,從兩者的發展和對比中探索兩國園林文化及審美觀的差異。
【關鍵詞】:中國古典園林;日本園林;假山流水;枯山水;審美差異
一
中國古典園林,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之瑰寶,最早可追溯到殷末商初時期“囿”與“臺”的結合,也被舉世公認為世界園林之母。
我們從小就受到古詩意境的熏陶,其實在唐詩中我們就可以大概領略到當時人們對山水之情的熱衷。王維作為盛唐時期的詩人、畫家,常借景抒情,留下千古佳作,這些詩歌就體現了他對于山水園林的審美情趣。“不到東山向一年,歸來才及種春田。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這首輞川別業描寫的是王維在宋之問輞川山莊的基礎上營建的園林,他在山水之景的自然景物之上添加建筑成分并悉心經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充分發揮自身對自然美的理解,利用棄地斬除荊叢種植樹木臨江配置亭堂。這些園林通過造景、借景的手法力爭達到自然的境界。恰恰反映出唐代當時的自然園林式別業山居的景象,后人也對這種思想極為推崇。
清明時期的造園活動豐富,可謂是達到了中國園林發展的高潮時期。這樣的趨勢,則會造就造園在技術和理論方面相當的進步,更是人才輩出,出現了一批巧奪天工的匠師和至今受用的著作。
孔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我們從上面的例子也可看出“山”在中國人審美觀占領著重要地位,假山則作為造園重要要素之一,隨著中國古典園林的一同發展。從秦朝假山的出現到明清時期假山文化的繁榮,假山的蒼勁有力與磅礴渾厚一直是造園中的一大亮點,假山與流水也被視為天作之合,兩者一靜一動、動靜結合,在拙政園、留園、圓明園等園林中我們都可以從中體會到中國假山文化的韻味。
就影響來說,中國古典園林在世界園林的發展長河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其造園手法和園林風格也受到了許多西方國家的喜愛,廣受推崇和模仿,其追求自然的精神和“雖由人作,宛如天開”、“天人合一”的情趣,都深深著透露著其中的深刻的文化底蘊和吸引人的魅力。以至于在18世紀下半葉,一股強烈的“中國園林熱”席卷了整個歐洲,自然式的“英中式庭園”成為當時歐洲設計師筆下的新寵兒。其中英國的邱園最為著名,我們可從高高聳立的中國塔中感受到中國古典園林曾在這片土地上掀起的狂流。
二
日本與中國一衣帶水,中國文化自然也就深刻地影響著日本,這種影響從漢代便開始了。而到了奈良時期,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中國的盛唐文化被日本大量吸收,對日本的社會進行不斷的刺激與沖擊,當然也包括園林方面,因此日本的園林風格可以說是深受中國園林的影響,其中作用最為明顯的是唐宋山水園。雖然日本與中國同樣是保持著自然式的風格,但由于自然條件的差異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自然后來也就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獨特風格的山水體系。此時的日本庭園雖面積較大但不乏精巧細致,但又能在很大程度上表現其優越的自然風景,即“池泉筑山庭”。
到十三世紀,在日本山水庭優美景致的背后,則蘊含著日本造園所追求的詩意與禪意。佛教禪宗在日本的流行,使得修行者需要一個可以養心凝神的空間以追求其平易、簡樸和謙虛的至美精神境界,于是“池泉筑山庭”不再是主流,造園者開始使用一些常綠樹、苔蘚、砂礫以及造型優美的石頭來營造山水庭園。“一沙一世界”,他們在修行者眼里往往有更深層的寓意和象征,白砂則代表水,巖石代表山、島嶼、船只,白砂則代表水和云霧,植物則是自然。這種禪宗哲學使日本園林向著高度概括的方向發展,于是造就了極端“寫意”的藝術風格,這種趨向也是日本園林最為突出的特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由此進一步發展形成的“枯山水”,這種形式被沿用至今。
三
中國古典大多園林規模宏大,氣勢浩蕩,細節秀麗;日本山水以小見大,至美婉約,蘊含深意。下面以上文所提到的中國假山流水與日本枯山水做些比較,兩者雖然都以自然“山水”為源,卻體現出截然不同的情境。
“動觀流水靜觀山”,我們不難從古詩與國畫中體會到高山流水的詩情畫意,中國人自古對這樣的的畫面有著獨特的喜愛,其中也包涵了對動靜結合審美觀的追求,因此在中國園林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假山與流水的結合。這里的假山雖然形態各異,但往往造型集中,在形態上講究“以假亂真”,直接將自然中的真山的形態轉化為假山石加以布置,這也是中國造園遵循了“雖由人作,宛如天開”的精神。也就是說,中國的假山的布置雖出自人手,卻講究不露痕跡。雖假尤真,耐人尋味。
相比之下,日本枯山水卻仿佛在刻意的體現人工雕琢的痕跡:靜心挑選并布置的石塊、耙梳砂礫形成的各式紋路、經過修剪的植物,這些元素無一不體現著其中抽象、概括卻不同于自然意味。與動靜結合的觀念不同,日本造園者意于打造極致的靜謐,以冥想、修行,從山石砂礫之間體會“佛理”的存在。
兩者雖都為石,但其形式及意境卻大不相同,從中也映射出了兩國造園文化之間的不同。
四
在中國園林中植物配置不可或缺,湖光山色旁永遠少不了大量植物的點綴,水木清華、鏡花水月、柳暗花明,沒有了植物帶來的生機勃勃,園林則易索然無味。因此植物的組織顯得尤為重要,從樹種的選擇到之間的搭配,從樹冠的形態到花木的顏色,從空間的排列到四季的變換,中國園林似乎都在追求可人的畫面,都透露的生命的繁華與的生機的美感。
與之不同的是日本文化卻追求“死若秋葉之哀傷”。“枯山水”中的“枯”字不僅是中國字面意思的“干枯”,在日本實際寓意死亡。走向生死寓意兩端的文化必然是不同的,在日本比起桃紅柳綠、繁花似錦,櫻花花瓣緩緩凋零盤旋落地的意境更符合審美。這種審美差異導致日本景觀中少見開闊的樹冠和斑斕的花卉,只種植低調的苔蘚和蕨類。白凈的砂、精致的石、樸素的綠,這些庭院里的元素經過四季的更替與時間的流逝并沒有產生多大的變化,枯淡卻永恒,似乎都在向我們訴說著日本禪意的靜謐與幽寂。
總的來說,從中國古典園林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中國人對動靜之美的欣賞和對生命的崇尚,以及“天人合一”的精神;而在日本庭園中存在更多的則是對樸素枯淡的向往與敬畏自然的精神,以及對禪意的追求。通過這樣的分析和對比,我們可以體會到中國古典園林和日本庭園中山水意境的不同,感受兩國審美觀的差異。
參考文獻:
[1]金學智.中國園林美學[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2]郭鳳平,方建斌.中外園林史[M].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5.
[3]王蔚.外國古代園林史[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高靜怡(1995.09—),女,籍貫:河北省石家莊市,學歷:本科,就讀于中國人民大學,現有職稱:學生,研究方向:景觀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