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現當代繪畫史上具有開創性意義的女畫家,周思聰堪稱當之無愧。
其早期作品表現手法傳統單一,中期階段觀念為之一變,即寫實到變形,開創了國畫人物畫新寫實主義風格。對周思聰繪畫觀念轉變原因,狀態的深入探究,可揭示繪畫本身的精神情感內涵和人性的本質??陀^分析評價其繪畫在中國畫史上的價值。
【關鍵詞】:轉型;礦工圖;變形
一、時代背景
中國美術在“八五思潮”的影響下形成多元化格局。思想解放使西方思潮涌入,追求個性化,藝術家無不在掙脫舊有的思想形式,尋找自我新的形式語言。此前,中國美術學習重寫生輕臨摹,重造型輕筆墨,重客觀輕主觀創造,這種封閉的單一模式致使多數畫家思想閉塞,眼光狹隘,一定時期內難以突破已有的思想禁錮。五六十年代的水墨人物畫主要以寫實主義為主,文革時期由于政治的束縛而發生扭曲。“五四”后以徐悲鴻為代表主張把西方寫生法與水墨人物畫相結合,運用焦點透視,以豐富色彩和寫實造型來豐富中國水墨人物畫,開創寫實主義之風。蔣兆和把中國水墨人物畫推向新的高峰,開拓了現實主義人物畫的創作道路,主要以“勞苦大眾傳神”、“真善美”為藝術追求。
二、表現形式的轉變
周思聰一生畫作很多,繪畫語言不斷探索,她的礦工組圖被稱為中國畫領域開風之作,幾乎是伴隨其在生命歷程中對畫理畫論的思考,細微的生活觀察,不斷地堅持而平行展開的。她的轉變給當時畫家很大的影響,曾發出是單純的追求形式,還是在寫實的范疇之內的變形,推動著寫實水墨發展的爭論。她曾這樣總結自己:“1963年畢業至‘文革’前,作品有生活氣息,但膚淺,思路,技法單一。”的確,從她當時的作品如《清潔工人的懷念》、《童工血淚》等,可以看出受當時政治環境影響,思想遭到禁錮,帶有時代的烙印和概念化,但流露的情感是真摯的。
1.轉型艱難的初期
“我愿做一個步履蹣跚的初學者,追隨他們踏上新路,而不愿像拉磨的驢子,低著頭自顧在踏得稀爛的圓圈上盤旋?!盵1]由此可看出,在生命的任一個階段,周思聰是一位謙虛,虔誠的初學者,她認真的態度,對藝術的執著,都是她在藝術道路上取得成功的寶貴精神。這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胺鬯樗娜藥椭?,我們決定重新創作《礦工圖》,醞釀新的構思,使它更深刻,更發人深省。”[2]此時,周思聰的思想已經在改變,也在尋找新的藝術語言。她和同時代人一樣,同時受傳統文化的滋養,也受著時代的壓迫。不得不在新舊思想與中西文化交融中取舍,以一種開放的心態不斷進取,努力的實現內容和形式,表現主體與個性解放的完美結合。在探索的過程中,也曾彷徨猶豫。從周圍年輕人身上汲取力量,改變的意識逐漸增強,進而探索新的語言?!兜V工圖》的藝術表現形式上由寫實到變形,是追求個性化造型語言的開始和標志。面對死里逃生的礦工,無數白骨的那片土地,使我們“很容易理解那種淪為亡國奴的切膚之痛,因而成為創作的動力?!盵3]她回憶著那段深入煤礦的日子是刻骨銘心的?!霸谶@里遇到的每一位老人都是極生動感人的,滿是煤黑的臉露著白的耀眼的牙,骨節粗大滿是老繭的手很不自然的放在膝蓋上,在我們的畫板前總是擠滿這樣一長溜下井前和上井后顧不上洗手洗臉的老礦工。”周思聰被這一群敦厚的老人打動了,強烈的情感促使筆下的人物造型生發出特異的神采,隨著心靈感受的強化,人物的形貌特征已逐漸激越了情感而升華,原有的表現手法已不能表達內心激烈情感的需要,這推動著周思聰表現手法的轉型。每一個眼神嘴角,每一支粗大扭曲的手指,都在敏銳細微的直覺中升華出動人的魅力。經過了感性化的精神提煉和靈魂的悸動,這個悲烈而宏大的創作題材在她的心里愈加清晰強烈。
2.《礦工圖》組畫的表現形式
《礦工圖》創作中,周思聰對死里逃生的礦工,勞苦工人,婦女,小孩的真摯情感,把她內在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她在扎實的寫實基礎上,是如何把西方文化,元素內化成自己的語言風格的,即寫實到變形的過程。還有個別把變形的夸張手法等同于是從寫實主義轉變成了變形主義,這種理解存在偏頗。從《礦工圖》看出,對于背景的處理不再是人和背景的關系,轉變成了圖和底的關系,不強調突出某一部分,注重為整體表現力服務,線條,墨色,與形象和諧的融合在一起,具體寫實,抽象表現主義,形式感強烈等這些特點都與以往的主題性敘事和形的完整性都有很大的突破?!兜V工圖》中所見,所聞,所感都如同精神煉獄,作品揭示的苦難歷史及悲痛情緒,都需要畫家有很強的心理承受力。畫面的表達形式與滿懷的強烈的感情存在著矛盾。在此期間,周思聰來到四川大涼山彝族。一種蒼涼的自然人類原始生活狀態深深的觸動了周思聰的心靈?!斑@些天我的魂依然在涼山飄蕩,就在那低低云層和黑色的山巒之間。白天想著他們,夢里也想著?!盵4]“實際上我并不是在表現彝族人民,而是在表現我自己。”[5]彝族女成為周思聰的表現對象這與她忍耐的忘我的淡然個性同整個彝族女表現出來的精神是契合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強調畫面深沉凝重的氣氛,苦澀感減淡了,筆墨逐漸松動,線條變細變淡,墨色變淺,整體意境上抒情感在增加。人物占畫面比例減小,不再處于畫面中心,背景空淡,營造出一種簡淡的畫風,強調整體上的審美趣味。
1987年《落木蕭蕭》中人物變小,成為景中的一部分,筆墨從凝重到清淡。從注重人物細部刻畫到注重從整體上把握意境,從直觀的切入沉重感到把這種沉重感融入到美的關照中,畫面空曠意境深遠。晚期出現踏歌圖,幽會等輕松主題,彝族女系列延續到90年代,也是周思聰創作生涯中持續時間最長的,這屬于她繪畫的新階段。她完成了“從強烈的社會性主題轉向平凡的生活性主題,對莊嚴崇高的關注轉向對平樸淡秀的傾心,形式風格的樸茂渾厚也過渡為細膩俊逸。精神方面,由直感人生深入到咀嚼人生?!盵6]
1984-1985年周思聰多方面進行探索,除筆墨語言上和題材樣式的探索外,還運用了拓印,拼貼,平面構成等手段和材料。突破了原有的嚴謹寫實造型,吸收變形夸張,分割、重疊、并置等多種現代化表現手法和開放的藝術觀念,打破時空的限制,弱化線條,形象變形夸張,強化整體氛圍的塑造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3.繪畫轉變的價值分析
早在85新潮前,周思聰就開始了筆墨與人物畫形式的實驗。在《礦工圖》中,她打破長了以素描寫實的應物象形,以形準為物的弊端。吸取西方現代主義的審美表現因素,嘗試變形,夸張并施以傳統繪畫線條,迫求線條的毛瑟感和皴擦的效果,人物的面部,服飾也完全拋棄了寫實主義的光亮陰暗界面刻畫,而代之以平涂,皴筆,表現出強烈的筆墨韻味,從而開創出了一代人物畫風,對當代人物畫創作影響極大。
通過對周思聰《礦工圖》繪畫觀念,表現技法的轉變深入研究,可揭示繪畫本身的精神與人性的本質。這對于我們在今后中國畫的學習中有著至為重要的借鑒作用,同時,客觀性的評價,鑒賞作品也是每位藝術學習者必須具備的品質。
參考文獻:
[1][2][3][5]朱乃正.盧沉周思聰文集[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178-192-236.
[4]華天雪,周思聰[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2:83.
[6]郎紹軍.現代中國畫論[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1995:194.
[7]姜壽田.當代國畫流派地域風格史[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6:08.
作者簡介:莫芳(1991—),女,漢族,籍貫:廣西桂林,廣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