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聚落空間形態都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條件以及人文歷史條件的影響之下逐漸形成的,文章通過對三江侗族自治縣馬胖村的考察,從影響其聚落空間形態的自然環境、人文歷史、建筑文化等方面進行探析,使我們對桂北侗族村寨空間形態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為今后傳統侗族村寨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關鍵詞】:侗寨;聚落;空間形態;建筑
馬胖村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八江鄉的中部,是一個擁有豐富歷史、文化、旅游資源的傳統侗族村寨,其中,坐落在村寨核心位置的馬胖鼓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見其厚重的歷史與人文資源優勢。放眼望去,村寨之中的房屋大多是用木材搭建而成的吊腳樓,根據山勢向兩側排開,圍繞在各家各戶周圍的阡陌小徑縱橫交錯,村寨周圍的水田、茶園連成一片,河水從村寨之中穿行,侗族的民族風情與自然風光融為一體,頗為壯麗。而村寨和諧動人的空間形態分布則是自然環境、人文歷史、建筑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自然環境
1.山
侗族的聚落,大部分分布在丘陵和高山地區,這些區域平地較少,自然用地緊張,因而整個村寨的建筑布局相當緊湊,由于各家的建筑面積有限,無法實現中國傳統民居中“院落”的概念,所以村民更加充分利用水平空間和垂直空間,整個村寨形成了龐大的建筑體系。珍貴的建筑用地使得兩戶人家通常只留下一條窄路,就是這些小徑,形成了村內的交通系統。同時,缺乏平地耕種的寨民也沿著山體等高線發展了其梯田種植模式,正是這些錯落分布的梯田、建筑形成了侗寨的美麗影像。
2.水
水是人類生產生活的必須條件,三江縣境內豐富的地表徑流是智慧的侗族先民選擇建寨的基礎。豐富的降雨量使得這里的河流源源不斷,也給村民們提供了人畜用水、灌溉用水,所以,傳統侗寨往往臨水而建,或是溪流穿寨而過,風雨橋橫跨其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互相依存。豐富的水資源也使得這里興起漁業,村民們往往在房前屋后合適的空地上挖出小片池塘,這些池塘點綴在村落中間,使得聚落空間更加精彩。
二、人文歷史
人,是聚落的建造者,也是整個聚落空間的魂。侗族是一個古老而飽經風霜的民族,擁有著厚重的歷史,并且在歲月流淌之間創造出了刺繡、服飾、建筑等獨具特色的藝術文化。侗族先民是活動于長江中下游與北部灣沿岸的“百越”中的“駱越”,是古越人的一個部落,繼承了部分河姆渡文化和技藝,比如干欄式建筑等。侗族建筑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凝結著侗族人民驚人的創造力,不管是村寨聚落之中的傳統民居,還是公共空間,都紛紛展現出濃厚的美學素養。從鼓樓、風雨橋、吊腳樓、戲臺、寨門等具有強烈民族特色的建筑中,都可以感受到人文之美,這也從根本上引領著侗族傳統聚落空間形態的形成。
影響侗族村寨聚落形成的因素還有宗族關系。侗寨的聚居模式與漢族聚落那種以封建禮制規范起來的大家族不同,其家庭單位一般都在兩代以內,所以其單體建筑規模不大。傳統侗寨聚落是由一個同姓的宗族或者家族構成,或者由多個家族組成,這種以血緣宗族關系連接起來的侗族聚落散布在山嶺河網之間。
三、建筑文化
建筑是聚落空間的立體內容,侗族村寨的建筑以吊腳樓形式的民居和眾多公共建筑形式為代表,其中最令人驚嘆的就是以鼓樓、風雨橋為代表的公共建筑。鼓樓是侗族特色文化的象征,一般選址在村落中央,占據著村寨原始天際線中的至高點,是村寨中的政治中心、集體活動中心,同時也是侗族村寨的精神中心,承載著侗族民族的世界觀、審美觀、科技水平等多方面的內容。風雨橋是侗族村寨的標志物之一,由于侗寨往往傍水而居,村民建起風雨橋橫跨河流,溝通兩側河岸。除了交通功能之外,它也是村寨的交流中心,因為傳統風雨橋建有廊與亭,長廊兩邊建有帶長凳的欄靠,所以能夠滿足村民駐足休息,閑話家常。這些公共建筑是侗族村寨的象征,也增進了聚落的凝聚力,而蘊含其中的的建筑技藝是侗族村寨建筑文明的精華,體現了侗族先民們卓越的智慧與精湛的手工水平。
傳統侗族民居吊腳樓也是村寨風貌中最重要的部分,這些建筑依山就勢,層層相疊而建,后部接靠山坡,前部用柱子架空,多為穿斗式木結構。吊腳樓分為平地吊腳樓和斜坡吊腳樓兩種,都很好的利用了垂直空間,其建筑制式大多為三層,一層存放農具,喂養家禽,二層為居住空間,一般有堂屋、廚房、臥室等空間,三層多為儲藏糧食的空間。這些吊腳樓參差錯落分布,聚集形成了村寨,鼓樓、風雨橋矗立其中,寨子依山傍水,寨前有河,寨后有山,充分顯示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景象。
侗族先民靠著當地獨特的地理環境,利用山林的自然材料資源,建設了規模宏大的原始村寨,并將侗族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民族習俗蘊涵在每個細節之中,組成聚落的各個要素——山、水、人、建筑、田、林等在這里完美融合,呈現出一種人與自然高度契合的局面。這種敬畏自然、尊重歷史、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為侗寨今后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這種“天人合一”的思維應當貫穿我們保護、傳承、改造侗寨的始終,是我們在以后的設計之中應當關注的重點。
參考文獻:
[1]熊偉.廣西傳統鄉土建筑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張垚燁,1993年12月25日出生,性別女,漢族,籍貫河南省,現就讀于廣西藝術學院16級室內設計專業。學歷:研究生 ,職稱:無。主要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劉 碩,1994年6月20日出生,性別男,漢族,籍貫河南省,現就讀于廣西藝術學院16級室內設計專業。學歷:研究生 ,職稱:無。主要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