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貝多芬在整個西方音樂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他的32首鋼琴奏鳴曲堪稱古典的最高成就。其中d小調《暴風雨》就是他成熟時期的代表作之一。該作品的第三樂章運用了優美的明暗變化舒展出精彩的鋼琴獨奏技巧。如何將該作品的演奏技術性與音樂性完美的結合。是演奏者不可忽視的“音樂思想”。 本文將闡述一些自己的見解,以便更一步提高演奏技能和知識水平。
【關鍵詞】:貝多芬;奏鳴曲;暴風雨;演奏特點
一、鋼琴奏鳴曲《暴風雨》的演奏特點
(一)結構特點
《暴風雨》共有三個樂章,它非常突出的特點是每個樂章都是奏鳴曲式寫成。第一樂章為d小調4/4拍。第二樂章為降B大調,4/3拍,柔板。第三樂章為小塊板,該樂章從頭至尾都是3/8。以第三樂章為例,該曲主要分為呈示部(主部,副部)、展開部、再現部(尾聲)這三個部分。
主部:樂章的主題是由弱起小節開始。剛開頭的A 、F、E、D四個音的動機源于第一樂章主部的Allegro材料。主屬的隨即出現使音樂有著無所阻擋的力量。低聲部十分音符的快速琶音與前面兩個樂章有著緊密的關系。快速的十六分音符源源不斷,猶如纏綿的柳條優美無比,又如旋風般魄力十足。
副部:副部主題是在a小調上加以展開,主要由F、E兩個音為發展的動機。作者吝嗇的使用材料,而大限度的榨取其價值成為貝多芬展現才華示例。八度是該部分的主要核心。顯現出主部與副部之間的緊密聯系。
展開部:是此樂章的核心部分主要以倒影的方式進行。經過不斷的轉調離調使風暴達到了高潮,也在暴風雨中奮力向前。兩個主題沒有絲毫空隙的進行,充滿動力,給人一種一往無前永無停息的感覺。貝多芬頻繁的轉調、離調,這樣的調性布局全是表達他戲劇性的悲劇思維。但始終是主部主題的動機。有時出現在高聲部,有時出現在低聲部,時而強奏,時而弱奏,加之十六分音符的快速運動緊緊抓住聽眾的眼球。就像狂風暴風在瘋狂的把你拉進無盡深淵。
展開部的最后十六個小節是再現部的過渡樂句,他以獨奏盤旋回落的方式進行演奏,使音樂和情感達到了頂峰。
再現部:(215-318)通過頻繁的離調:降e—降b—f—c—g和頻繁的終止式來結束全曲。尾聲這一部分同樣的使用了主要的主題材料,像是一直前行,毫無終止的感覺。在三百四十九小節的地方貝多芬加重了力度的變換,使音樂的尾聲加重了熱情和哀傷的情感色彩,再一次掀起了高潮,好似要以悲劇性的場景收場。為了使音樂更富有戲劇性他在(381-384)大量采用了減七和弦的推進。大跳后的下行半音階把結尾達到高潮,以反復結尾的方式結束整首樂曲。最后三小節的下行琶音讓音樂悄悄消失為全曲畫上完美的句號。
二、鋼琴奏鳴曲《暴風雨》的演奏特點
《暴風雨奏鳴曲》第三樂章的開始是以一個不完整的弱起小節開始演奏的,所以右手一指的音不能彈的太重,彈得太重會使旋律死板沒有動力,要彈的溫柔一些。以一指為主。在彈的時候可以借助手腕的力量,畫圓行旋轉手腕小幅度的抬起手掌和指頭把第一個音沉下去,而不是漂浮不定,每句后面的八分音符順勢輕輕帶起離開琴鍵。左手盡量彈得連貫圓滑,整齊流暢。手腕不能僵硬,僵硬就不能有顆粒性,而是粘連在一起模糊不清,就失去了音樂的流動性。手腕保持松弛,要讓聽眾能感受到“馬蹄踢踏踢踏”的效果.
二十四小節的左右手很容易搶節奏,特別是在三十二分休止符的地方,見(譜例二)所以慢練是關鍵。四分音符的SF(特強)需要運用到五指的力量,每個人的五指天生力量就要小于其它手指的力量,所以我們在練習的時候也要利用手腕的旋轉來帶動小指發力,演奏出特強的效果。二十五小節的半音階要以嚴謹的均勻十六分音符節奏來演奏,整首樂曲的十六分音符都要是均勻平穩的速度來演奏。這也是這首樂曲的特點之一。第三十五小節轉入C大調,在一級和弦八度的跑動中突出一指的主旋律C-E-G,這需要一、五指的力度控制,五指輕輕帶起,就像結尾句收尾的方式。四十三小節的波音(見譜例三),波音的存在并沒有使音樂顯得更加的活潑、歡快,作曲家以小二度的反復出現使音樂氣氛顯得更加的緊張和不安。我們在練習波音的時候需要把手腕放松,不得機械的彈奏,機械的彈奏波音不僅讓聽者覺得音樂死板,而且還會使聽眾感到枯燥無味,沒有任何色彩感。把支撐點放在二指上突出二指的音,輕巧而靈活的與三指配合。先放慢速度感受二指和三指力度的不同,在練習到一定的基礎后再加速練習。雙手一起練習先放慢速度先練習不帶波音感受主旋律,熟悉后再加上波音練習,有了穩扎穩打的基本功才能在提速的時候能控制自己手上的力量,達到彈我所想想我所彈的目的。
五十二到五十五小節利用八度的分解大大提高了原有的緊張感和不安感。見(譜例四)使音樂旋律不斷前進推進。所以在彈奏分解八度時我們要干凈,利落的演奏。這樣才能達到干凈利落呢?首先我們要能夠很清晰的聽到一指F、E的聲音。這里的動機原與之前。彈奏時我們同樣要利用手腕的旋轉帶動一指和五指的音,把F,,E清晰的彈出來。同樣輕輕的帶起五指,但重要的一點是五指最后一定要離開琴鍵,這樣最后才能達到干凈,利落,快速的演奏效果。當然,慢練和高彈指練習和慢練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打好基礎才能做到健步如飛的效果。第五十六小節到九十一小節這里的八度音節跑動使音樂的不安感達到高潮。作曲家利用由弱到特強的力度變化來描述著心理的堅強,深刻的表現出作者的毫無畏懼。掌握樂曲的速度,跳音,強弱成為這里的關鍵。彈八度跳音使我們的手心呈微凹狀一指和五指像要快速去抓某種東西一樣,用大臂帶動小臂和手腕著力與一、五指,手腕也要保持松弛。九十二小節的小二度重復演奏和九十九小節的八度屬和弦的連續跑動繼續加劇了緊張劇情的發展。
一百一十一小節之后采用明暗色彩交替的方式使音樂達到另一高潮。這里的轉調和離調表現出演奏者強烈躁動的心情。主題旋律的交替出現考驗演奏者熟練的演奏技巧。明暗色彩的交替也為全曲增添的華麗的色彩。練習時我們不能因為標注的F而一味的演奏得強,這樣的音樂只會讓聽眾覺得你是在砸琴,而不是在彈琴。找到音樂中的主旋律交錯出現很重要。在左右手強弱的不停轉換下準確無誤的彈出。在這里左右手的五指成了關鍵,所以在練習時我們應多加強左右手五指的練習,準確的把握手指尖觸鍵的力度和穩定。
在一百五十一小節我們的音樂以提高大三度的主題旋律方式再一次出現。一百七十小節的雙音我們應單獨提出右手來練習,SF(特強)突出高聲部a、#g,在練習時我們要運用大臂帶動小臂直至手掌來加強五指對高音的控制,左手保持連貫。
音樂中時而對立,時而柔和的展開部在十六個小節,以長串的十六分音符快速彈奏的密集音型中展開,見在練習的時候需要慢練高抬指,成熟后手指貼著琴鍵,把每個音都彈出來,保持每個音的顆粒性,適當突出第一個音。樂章的尾聲運用了重復結束樂句,第一次之前的三次大跳進是前面所沒有的,前面兩次是八度跳進之后的短暫半音階下行,預示著樂曲的終結。而最后一次是十度大跳進后,瀑布般的半音階下行增添了結束句濃厚的哀嘆色彩。在彈奏大跳進的時候應練習高彈指,并且準確無誤的迅速落下。這要考驗演奏者對琴鍵位置的熟悉,做到眼快手快,手沒到眼先到的準備。下鍵時五指要穩穩的落在準確的位置,而且手型不能因此而改變。加強訓練后五指才能有所控制的做到ff、sf的音響效果。練習五指時以手腕為中軸高抬指,順著旋轉的手腕甩出去使之達到想要的音響效果。隨后是兩小節的雙手下行的半音階,練習者應高抬指慢練,達到每個音都能到達穩、準、顆粒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