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民俗文化隸屬文化組成核心,二者以部分、總體間的關系為社會發展做出重要貢獻。同時民俗文化既包含較強的地域性,還存在民族性特點,是旅游文化翻譯中不可替代的部分。對此,本文著重對陜西旅游民族文化翻譯問題實施探討,同時提出相應整改建議。
【關鍵詞】:陜西;旅游;民俗文化;翻譯
陜西地處中國西北部,南北長約880 公里、東西寬約160-490 公里,縱跨長江黃河兩流域,以承東啟西和連接西部的便利條件,為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奠定基礎。以西安為例,作為“六朝古都”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和代表,更是民族文化的“搖籃”,富有“天然歷史博物館”的稱號。而在此期間,旅游文化中蹩腳譯文的出現,導致游客產生反感或誤解情緒,和預期陜西旅游業的發展背道而馳。
民俗文化多以口語為主要表現形式,若要在旅游文化翻譯中更具本土特色,則應對直譯加以妥善運用,但為預防游客誤解,則應在直譯下予以注釋。顧明思義,直譯即為在表述原文本意的同時,保證譯文句法結構、表達形式和原文相統一,以此達到完全對等的目的,然并非全部對等,而是應在理想化的標準保證譯文“神形兼備”。例如:陜北民族喜愛吃油糕,但西方國家游客由于缺少對該類食物的認知,則可在直譯中加入食物味道,即“sweet fried cakes”;羊肚子手巾直譯則表述為“a sheeep stomach towel”,而在此過程中,西方游客則會呈現“云里霧里”的狀態,筆者建議可在直譯后加綴注釋,即“atowel like sheeepskin”。而該種方式在旅游景區中的運用,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收獲。
結合譯文語境的運用,對陜西旅游民俗文化予以弘揚、傳達。例如:“跑旱船”是民間秧歌的代表,但無論是直譯還是意譯均難以對其含義予以深刻表達,而以譯文語境為主的靈活翻譯,利用二者間的有效融合,充分傳達原文含義,即“dance a land boat。“抽簽算卦問神”因民族特色尤為濃厚,加之中西方宗教信仰的差異,直譯或意譯均無法達到最佳譯文效果,只能歸譯為“cast lots and pray gods”。除此之外,“哥哥”和“妹妹”也屬于戀愛男女民俗文化的代表,因文化沖突,于譯文中應順應英美習慣,翻譯為“my sweet heart”。
作者簡介:溫宏社(1967-)男,陜西岐山人,副教授,文學碩士,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外國語言文學系教師。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翻譯和外語教學。
基金項目:西安市社科規劃項目(編號:17W85);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項目“陜西省文化翻譯產業與文化軟實力提升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