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代漢語中的不少動詞有活用的用法,除了使動用法、意動用法這些常用的詞類活用現象之外,還有一些比較特殊的情況,即一些動詞用作謂語時,其所代表的動行為并不直接涉及賓語,即賓語是動作的間接涉及對象,本文主以為動用法為例探析其結構類型和內部結構關系。
【關鍵詞】:為動用法;結構類型;語法分析;語義分析。
一、為(wèi)動用法概說
關于為動用法這一術語,最早是徐仲華提出的,他認為“動詞對于其賓語有‘為了’或‘作為’之意者,謂之動詞的為動用法。”[1]明確提出了為動用法應和使動用法、意動用法具有相同的語法地位,它們都是由“述語+賓語”組成,用動賓結構表達。在這里,一般認為為動用法的為是介詞性的,表示“為了”,如果理解為“作為”的意思,就和意動用法的“把……當作,作為”產生混淆,為了區別就不具體分析為動用法中“作為”的用法意義了。
為動用法主要是指主語為賓語而實施某種動作行為,賓語是謂語動詞的涉及對象,即動詞在充當謂語時其意義具有介詞性,引出動作行為所涉及的對象,也就是賓語。這類謂語和賓語的關系是:主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為賓語做謂語動詞所代表的行為動作。為動用法的動詞多數是不及物動詞,也可以是名詞活用為動詞。不及物動詞的為動用法大多都帶賓語。一般譯為“主語為賓語怎么樣”,其主要的句式表達結構為“主語+謂語+賓語”可以描寫為“S+V+O”。表達“主語+為+賓語+位于”的意思。因此為動用法與使動用法、意動用法有著同樣重要的地位,只是“S、V、O”三者的語義關系不同。
二、為動用法的結構類型
這部分討論的是為動用法的結構類型問題,主要圍繞“為動用法是動賓短語還是述補短語”展開。一般的動賓關系應該是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而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的動賓關系卻不是如此,學界普遍認為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是一種特殊的動賓關系。在大多數情況下,使動用法用作動詞的這個所表示的不是主語發出的而是主語使賓語發出動作,意動用法同樣,某些詞用作動詞充當謂語時其動作屬于主觀上的感覺或看法,即主語認為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謂語自身所代表的性狀。所以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是一種特殊的動賓關系。近年來學者們對“為動用法”的爭議比較大,有人認為是動賓關系,有人認為是述補關系,那么為動用法是動賓短語還是述補短語?
動賓短語也叫述賓短語,述賓短語的前一部分是述語,后一部分是賓語。述語一般是由動詞充當,表示動作行為,賓語表示與這種有關的動作行為相關的事物。述補短語是述語和補語構成的短語,述語指動作行為,補語一般指由動作行為所產生的結果。關于為動用法是動賓短語還是述補短語這一問題,歷來爭議不斷,說法不一,存在這一爭議的關鍵在于,是否承認動詞后面的成分是一個省略了介詞“于”的介詞短語。認為為動用法是動賓結構的人,他們立足于句子本身,從表面上看是“謂語賓語”的單純結構,不承認動詞后面的成分是一個省略了介詞“于”的介詞短語,為動用法與使動、意動用法一樣,是動詞活用的結果,而認為為動用法是述補結構的人,他們堅持謂語動詞和賓語之間省略了介詞“于”,介詞
與后面的賓語所構成的結構在句子中做補語,引出動作行為的施事、受事、與事等。根據王力《古代漢語》特殊句式中省略句是句子中省略了主語、謂語、賓語或者介詞的一種句式。其中,省略句中一般省略掉介詞于的情況大多賓語是地點名詞和工具等。根據朱德熙(1982)賓語可以是體詞性成分,也可以是謂詞性成分,補語只能是謂詞性成分,不能是體詞性成分,從語義上說,賓語的作用在于提出與動作相關的事物,如受事、與事、工具等,補語的作用在于說明動作的結果或狀態。[2]所以為動用法是一種特殊的動賓短語。
三、為動用法的語法分析
語法上,為動用法的“S+V+O”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動詞的為動用法
1. “V”是不及物動詞,通常都帶賓語。
(1)父子死余矣。《左傳 襄公二十七年》
“死”是不及物動詞,通常不帶賓語,但在這種用法里卻帶了個賓語。“余”是“父子”死這個動作行為的涉及者。
2. “V”是及物動詞
(2)禹勞天下。《淮南子 汜訓論》
(3)伯氏不出而圖吾君。《禮記 檀弓》
例(2)是指“為天下勞苦。”(3)是指“為吾君圖謀。”
(二)名詞的為動用法,指名詞用作動詞表示的動作是主語為賓語實施的。
(4)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史記留侯世家》
(5)齊軍不介馬而馳之。
例(4)“履我”“履之”給我穿鞋,給他穿鞋。“履”是名詞用作為動。(5)名詞“介”是為動詞,馬是名詞,“不介馬”是指不“給馬披上鎧甲。”
(三)形容詞的為動用法,指形容詞用作動詞表示的動作行為具有主語為賓語而產生的性質或狀態。
(6)天下苦秦久矣。《史記 陳涉世家》
(7)舜勤民事而野死。《國語 魯語》
例(6)“苦”是指為什么而受苦;(7)“勤”是指為什么而辛勤。
四、為動用法的語義分析
語義上,為動關系主要有四種情況:
1.為什么人而施動。即施事主語為了賓語而施動,賓語多數指人。例如:
(8)文嬴請三帥。《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9)東郭偃臣崔武子。《左傳 襄公二十五年》
例(8)“請三帥”為三位將軍求情。(9)“臣”表示“為崔武子作臣” 。
2.為了某一目的而施動。即施事主語為了什么目的而施動,賓語是動作行為的目的。例如:
(10)國君死社稷,大夫死眾,士死制。《禮記 曲禮》
(11)伯夷死名于首陽之下,盜跖死利于東陵之上。《莊子駢拇》
例(10)“死社稷、死眾、死制”分別表示“為社稷而死”、“為眾死”、“為制死”。(11)“死名”“死利”的意思是“為名而死”“為利而死”;
3.為了什么原因而施動。即施事主語因為什么而施動。例如
(12)而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及書吏、獄冠、禁卒,皆利系者之多,少有連,比多方鉤致。方苞《獄中雜記》
(13)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例(12)“利系者之多”的意思是“因為關押的人多而得到好處”;(13)“哀吾喪”的意思是“因我國的喪事而哀悼”;
4.對什么人或什么事而施動。即施事主語對誰或事而施動。例如:
(14)楚軍討鄭 ,怒其貳而哀其卑,叛而伐之,服而舍之,德刑成矣。《左傳·宣公十二年》
(15)憂民之憂,民亦憂其憂。《孟子·梁惠王下》
例(14)“哀”是指“為楚軍討鄭而卑”;(15)“憂民之憂”, 指“對于民眾憂愁的事情感到憂慮” ;“憂其憂”,是“對于您個人憂愁的事情感到憂慮”。
為動關系中謂語動詞與后面所涉及的對象廣義上是一種動賓關系。由述語和賓語組成,與現代漢語語法相同,不過,現代漢語中的述賓關系是“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這與古代漢語不同,為動關系是一種特殊的動賓關系,與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相同,都是詞類活用的結果。其動賓關系都具有特殊性,在沒有使動詞“使”、“令”、意動詞“以為”“以……為 ”和為動詞“為”等情況下,從形式上看都是相同的,尤其是用作使動、意動或為動的詞是名詞或是形容詞,因此,要區別其用法必須語義入手,對其所表示的意義進行對比、分析后才能做出判斷。
參考文獻:
[1]徐仲華.古代漢語動詞的為動用法[A]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0.
[2]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2第143頁.
作者簡介:鄧彥華(1994.7—),女,陜西西安,西北大學文學院2016級碩士 研究方向:文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