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解放后,藏區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然而,藏文化有了更好地發展空間,這點從漢藏翻譯的發展過程中可以看到。最初建立的漢藏翻譯機構到翻譯內容所涉及的文化,以及漢藏翻譯所需的教材及工具的建立,研究編纂翻譯實踐理論等,體現出漢藏翻譯的發展進步及前景。
【關鍵詞】:解放后期;漢藏;藏文化
一、設立漢藏翻譯機構
1951年10月,拉薩首次舉辦了藏語文學習班,專門培養漢藏雙語專業人才。學習班的學員多為文化知識水平較高的解放軍戰士,基本聽不懂藏語。《藏族婦女口述史》一書中寫道:“一開始教書也遇到了困難,因為我一句漢語不懂,而學生全是18軍進藏的解放軍戰士,他們中絕大多數是漢族,聽不懂藏話。我就一邊教,一邊畫。這些學生都很用功,學習進步很快。他們當時生活條件非常艱苦,沒有房子,是在帳篷里上課。”通過這段話,我們可以大概了解藏語學習班的學習和生活狀況。可謂是,艱苦至極。
六七十年代是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在那段混亂的歲月里很多譯作都是集體翻譯。因為是集體翻譯,譯者署為工農兵學員,帶有濃厚的時代特色。
工農兵學員是解放后期漢藏翻譯工作中的重要力量,也是漢藏翻譯組織機構的核心。經漢藏翻譯專家和學者的指導,完成了很多思想政治書籍和政策宣傳手冊的翻譯。他們的翻譯帶有明顯的時代特色和政治色彩,語法和用詞比傳統藏族語言文字的使用習慣和邏輯具有較大區別。
隨著從事漢藏翻譯事業團隊的壯大和翻譯工作者翻譯能力的提高,中央先后在西藏自治區和青海、甘肅、四川、云南等省份的藏區成立了翻譯局。翻譯專業機構的設立,對漢藏翻譯的發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改革開放后,從事漢藏翻譯的組織機構和優秀人才快速增多。比如說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據不完全統計,2001年該州從事翻譯工作的單位有十家左右。由此,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解放后期的漢藏翻譯事業發展勢頭極為迅猛。從事該事業的組織單位和個人,更加正規,更加專業。
二、漢藏翻譯主要內容
解放后期的漢藏翻譯,在其內容上發生了極大變化。解放前,漢藏翻譯多為佛經翻譯,文學和思想政治方面的譯著非常稀少。但是,解放后佛經翻譯戛然而止。尤其在六七十年代,國內基本不存在佛經漢藏翻譯。一直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佛經相關的典籍翻譯才慢慢開始復蘇。
解放后期的漢藏翻譯內容極為廣泛,基本涉及到國內所有重點學科門類。按時間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51年至文革結束,該階段翻譯內容以思想政治為主;第二階段為十一屆三中全會至八十年代末,主要翻譯數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政治、生物等與教學密切相關的書籍和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等文學作品;第三階段為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至今,漢藏翻譯內容涉及面空前廣泛,并以強勁的勢頭正向更新更深的方向發展。
三、漢藏翻譯教材及詞典的建立
翻譯工作始于最簡單的字詞對照,所以,編纂漢藏雙解詞典對漢藏翻譯發展極為重要。解放后,翻譯專家和著名學者為推動漢藏翻譯事業編纂了《漢藏詞典》、《漢藏大辭典》、《漢藏詞匯》、《藏漢對照常用詞匯》、《藏漢對照拉薩語詞典》、《新編藏漢小辭典》《漢藏對照格言詞匯》、《漢藏金融詞典》等漢藏或藏漢雙解詞典。
詞典編纂不僅推動了漢藏翻譯事業的發展,還豐富和完善了藏語詞匯。漢藏或藏漢雙解詞典的編纂是兩種文化的對接,既有共同點也有很多差異。因此,各類雙解詞典的編纂,填補了很多因文化差異而存在的詞匯空白。從而,漢藏雙解詞典中出現了很多之前藏語里沒有的新興詞匯。這不僅是漢藏翻譯的發展,也是藏語言的發展和完善。
漢藏翻譯教材的發展與其學科地位的變化密切相關。解放前,藏區以寺院教學為主。寺院中沒有設置漢藏翻譯專業和科目,對漢藏翻譯的發展顯得不夠重視。解放后,西藏大學和中央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大學、西南民族大學、青海民族大學等五所大學為了培養漢藏翻譯人才,編纂了各自的翻譯教材。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央民族大學等民族院校聯合編纂了一本漢藏翻譯教材,并統一適用于教學。1974年,周季文編寫了《漢譯藏教材》。從此,漢藏翻譯課程擁有了比較正規的教材。
四、漢藏翻譯理論的構建
漢藏翻譯歷時多年,但一直沒有出現系統而完整的漢藏翻譯理論。解放之前,管·法成等著名漢藏翻譯家翻譯了不少以佛經為主的漢文典籍。它們至今是漢藏翻譯界的經典,譯者精湛高超的翻譯技巧仍是漢藏翻譯者模仿和學習的對象。由此可見,吐蕃時期的漢藏翻譯水平并不亞于現在。但是,沒有形成具有指導作用的漢藏翻譯理論。《聲明要領二卷》是公元814年第三十代藏王赤德松贊時期頒布的翻譯理論,歷代藏族譯師都以此理論為翻譯標準。它對漢藏翻譯有一定的影響,但不能算是一部漢藏翻譯理論。
構建漢藏翻譯理論是進一步發展漢藏翻譯事業,將其打造成重點學科的關鍵。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漢藏翻譯專家開始注重理論建設。學習國內外著名翻譯理論的同時研究總結漢藏翻譯方法和技巧,構建和發展漢藏翻譯理論建設。同時,并出版了大量相關書籍和論文,為漢藏翻譯理論的構建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西南民族大學等民族院校先后開設了漢藏翻譯實踐和理論課程。另外,有些學校還招錄了漢藏翻譯為研究方向的碩士研究生。他們的畢業論文都是漢藏翻譯為研究對象,使加深了對漢藏翻譯的研究和關注。
五、結語
解放后期是個比較特殊的歷史時期,在這期間,漢藏翻譯的發展不夠穩定,并且缺乏專業人員及相關教材等諸多因素,在發展過程中遇到各種困難。而國家重視漢藏翻譯事業及建立漢藏翻譯機構等后,漢藏翻譯發展迅速,打造了民族間文化交流的橋梁。然而,如今的漢藏翻譯發展水平可謂是站在巨人的肩膀,在前人留下的漢藏翻譯基礎上要進一步的發展、探討及研究更規范的翻譯作風,具有重要的意義。
【1】羅愛軍,格朗,伍金加參,雍小玲 西藏漢藏翻譯隊伍狀況調查與分析[J].《西藏科技》 2010 (5) :21-23
【2】索南吉 淺析漢藏翻譯中的文化差異[J]. 《商》 , 2015 (4) :117-117
【3】才讓措 關于藏漢翻譯中的文化差異淺析[J]. 《商》 , 2014 (4) :104-104
【4】洛松澤仁 藏漢互譯中的文化差異的探討[J]. 《青年文學家》 , 2011 (18) :185-185
【5】丁子牙 藏漢思維方式與翻譯研究[J]. 《西北民族大學》 , 2011
作者簡介:桑杰索南(1988.11.13—),男,藏族,籍貫:甘肅甘南,單位:西南民族大學藏學學院,研究方向:藏漢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