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摘要】: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塑造了人們的行為模式,人們的一舉一動都與其接觸的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這其中,社交中人們的眼神交流方式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從本質上來說,文化是影響人們行為方式的重要因素,文化的差異導致了人們的社會行為的差異。本文圍繞中華文化如何影響社交中人們的眼神交流方式這個問題,從談話中的眼神交流,演講時的眼神交流和生活中的圍觀現象三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使人們更深刻地理解中華文化的本質及其在人類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從而更好地接納與傳承中華文化的悠久傳統。
【關鍵詞】:中華文化;行為方式;眼神交流
二、談話過程中的眼神交流
(一)中華文化對女性的影響
與男性相比,在與異性交談時,女性更經常地避免與對方直接進行眼神交流。特別是在與外國人交談時,因對方在交談的時候一直注視著她,她常常會有一種不自在的感覺,甚至有些時候兩人會發生一些誤會和不愉快,這種現象是雙方的文化差異造成的。在西方文化中,在與人交談時直視對方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和對談話內容的重視,然而在中華文化中卻并非如此。從本質上來說,中國女性的這種表現是受中華文化長期作用的結果。
從一方面來看,這是一種謙卑的表現。《易經》中指出,天公正而高遠,地謙卑而寬容。男人應當像天空一樣胸懷寬廣,女人應當像大地一樣謙卑,只有這樣萬事萬物才能各得其所,陰陽才能達到平衡。從另一方面來說,女性在交談時逃避的目光,是受古代中國男尊女卑,女性應當服從男性的封建思想的影響,是一種害羞和自卑的表現。在封建社會中,三從四德的思想根深蒂固,這在中國古代的很多經典著作中都有所體現。如《儀禮·喪服·子夏傳》:“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周禮·天官》:“九嬪掌婦學之法,以九教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就這樣,封建社會的\"服從一切\"的精神枷鎖被強加在女性身上,對她們的思想產生了難以磨滅的影響。
(二)中華文化對年輕人的影響
年輕人在與年長者交流的時候,常常避免與他們進行直接的目光接觸,實際上,這是一種表達對對方的尊敬的方式。在儒家思想中,“尊卑有別,長幼有序”是人際關系中一種非常重要的道德觀。在社會中,只有形成這樣一種有序的關系,人們才能各得其所,各行其事,世間萬事萬物才能有條不紊地運行。\"尊敬長者\"的思想被廣泛接受的另一個原因是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只有一個家庭中的長子才能成為繼承人,繼承其父的官職和財產,所以與這個家庭的幼子們相比,長子更受重視,更受尊敬。這種社會現象的根源是古代中國的宗法制。雖然這種制度現在已被廢除,但是其中的思想仍對現代人產生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三)中華文化對地位較低者的影響
地位較低者也習慣于避免與地位較高者進行目光交流,以顯示對方在他們心中的威嚴和對對方的尊敬。對地位高者的尊敬是等級制度和儒家思想共同作用的結果。在等級制度下,不同的官職的權力有著嚴格的劃分。任何人不得作出逾越自己權利的事,否則要承擔嚴重的后果。官職低的人要完全服從于上級官員,聽從他們的命令。例如,古代中國有著\"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說法。在這種情況下,地位低的人理所應當要對地位高的人表示尊敬。
三、演講中的眼神交流
在聽演講或者報告時,中國聽眾不習慣與報告者進行眼神交流。對于外國演講者來說,這是聽眾對他不尊重和對演講內容不感興趣的表現。當外教上課時,他也會發現同樣的問題。這種現象的形成是由于中華文化中\"自律\",\"尊他\"和中庸之道對人們產生的影響造成的。
(一)\"自律\"和\"尊他\"思想的影響
對于古代中國人來說,\"自律\"是非常重要的,人們常常通過道德和禮儀來規范自己的行為。在當時的社會中,對于人們來說,道德準則比法律更加重要。在《論語》卷六·顏淵第十二中,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意思是說,不合符禮教的話不能看,不合符禮教的東西不能聽,不合符禮教的東西不能說,不合符禮教的事不能做。這四個規范,就是從眼睛、耳朵、嘴巴、身體嚴格的管束自己,由外在規范,薰陶自己。在這種道德準則的影響下,人們對自己的所聽所見所為變得非常謹慎。漸漸的,他們養成了不凝視他人,不打量他人,而是由匆匆一瞥代替的習慣。
除此之外,中國人習慣于顧及別人的感受,努力地表現出對他人的尊敬,從而顯示自己是個道德高尚的人。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當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相遇時,他不會盯著對方看或與他進行直接的目光交流,一方面因為他本身不想被這樣對待,另一方面,這樣做可以避免自己被別人當做一個不合禮儀的人。
(二)中庸之道對于人們的影響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詞語出自《論語·庸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之道有三層理論,其中第二層理論: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于敬。所以只要保持一顆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長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所以,受中庸之道的思想的影響,人們對他人持有敬畏之心,遵守禮儀,盡可能避免冒犯他人。除此之外,中庸之道中也有平衡與制約的含義。在課堂上,學生常常避免與老師進行直接的目光交流,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害怕被老師提問回答問題,害怕自己成為整個課堂中的特殊者。中國有句俗話,槍打出頭鳥。所以學生們不想成為與大多數人不同的人,從而違反了平衡與制約的思想。
四、圍觀現象
(一)“仁”的思想
當公共場所發生了一些事的時候,很多人會聚集在事情發生地的周圍。在外國人的眼中,這種行為是奇怪而難以理解的。實際上,圍觀現象的產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仁\"的思想的體現。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而他自己也是一個善良的人,他富有同情心,樂于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準則.。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而人道精神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對于任何社會,任何時代都是適用的。儒家經典《論語》中,也多次講到“仁” 。“仁者愛人”,可以看做是孔子對“仁”的總要概括。“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愛就是同情,關心愛護他人的一種真實的情感。這些情感具體有忠孝悌信寬儉怒等多種善行美德,可見,“仁”是各種美德的總和,是人們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由于愛人是對他人的愛護關心的一種真實情感的流露,因此這一思想體現了對人的重視和對人的關心。圍觀現象體現了人們對同伴的關愛,是人們的同情心的表現。看到公共場所有人遇到了困難,他們不是漠然置之,而是主動接近,主動參與,群策群力,試著提出一些好的解決方案來幫助陷入困難的人擺脫困境。
孔子的仁還具有一定的廣泛性。他不僅對士大夫以仁,也對一般平民如此。據載,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論語》)馬棚失火,孔子關心的是人有沒有傷著,體現了他對一般平民的關心,愛護。“用始作俑者,其無后乎。” 這句話的意思是,最先開始用土陶踴殉葬的統治者,他們并沒有斷絕子孫后代。為什么他們這樣做呢?因為他們心中有仁,所以取消了殘酷的活人殉葬方式,采用象人的土陶踴殉葬。這樣的統治者怎么會忍心讓它的人民饑而死呢。孔子認為,統治者的這種行為也是“仁”的一種體現,這是孔子對“仁”的廣泛理解。“仁”的思想內涵之廣,影響之深,融入了人們的心中,體現在他們的行動上。圍觀的人并不是抱著幸災樂禍的心理在看熱鬧,而是想看看別人是否需要自己的幫助。對于圍觀者來說,陷入困難的人不論是長是幼,是老是少,地位是高是低,他們都有被關愛,被幫助的權利,這正體現了孔子思想中的“仁”的廣泛性。
(二)“和諧”的思想
孔子在其《論語》中還闡述了個人、家庭、國家和諧的哲學思想,將個人放置于家庭、國、社會三個團體之中。在社會中,人與人的關系準則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家庭和國家這兩個群體中,人與人的關系主要是基于血緣政治而形成的特定身份關系。家庭和國家群體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具有特殊性,社會中人與人的關系具有普遍性。他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夠做到這一點就能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自己想要站立,就要讓別人站立;想要滿足自己的要求,就要先滿足別人的要求,要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
繼承了孔子的這種思想,圍觀者認為,自己是社會中的一份子,自己有義務與其他人一起共同構建和諧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理想狀態應當是親如兄弟,別人遇到困難時自己有責任有義務向他們伸出援助之手,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相親相愛,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才能和諧。也只有這樣,在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才能得到他人的幫助。雖然在當今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已經變得不那么單純,但是這種思想沒有在人們的心中完全消失。不論是對親近的人還是陌生人,大多數人仍然懷有仁愛之心,這種思想正是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文化根基。
五、結論:
中華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影響力,這種文化影響力不論是在與人交談中,聽演講的過程中,上課時,還是在圍觀人群中,都有著重要體現。在這些現象的背后,中國的社會制度,政治制度,社會觀念以及道德準則都是影響人們行為舉止的重要因素。\"男尊女卑\"的觀念使女性常常躲避陌生人的目光;等級制度和宗法制使地位低者和年幼者通過避免眼神接觸來顯示對對方的尊敬;孔子“仁”的思想深入人心從而使人們不會對別人的困難袖手旁觀,而圍觀現象就是這種思想的體現。中華文化對人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塑造人們的行為模式,從而形成了有著中國特性的中國人。只有了解并深入分析了中華文化對人們的影響,才能有選擇性地接納,更好地傳承中華文化,從而使有著幾千年優秀傳統中華文化在當今社會還能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在規范人們的行為的角色中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
參考文獻:
[1]胡文仲. 英美文化詞典[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2]李賀. 解讀易經[M]. 北京:北京聯合出版社,1995
[3]程裕禎. 中國文化概要[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
[4]葉朗,朱志良. 中國文化讀本[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