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中國版《深夜食堂》一經播出引起了很大的爭議。造成該劇一致差評的原因在于作為購買版權的翻拍作品其在本土化方面出現了問題。本文針對中國版《深夜食堂》水土不服探討了三個主要成因,首先是其忽略了影視文本的再創作,模塊化地套用原作情節內容,使得出來的作品流于表面,難以觸及原作靈魂。其次是偏離了原作故事內核,忽略了原作的“用食物講故事”的核心。最后是忽略了中日文化的差異性,沒能夠做到合適的跨文化語境分析。
【關鍵詞】:本土化;日本;美食;翻拍
2017年6月12日在北京電視臺、浙江電視臺播出的中國版《深夜食堂》改編自日本同名漫畫,首播至今引起了很大的爭議。不少觀眾認為該劇模仿日本《深夜食堂》痕跡重,從菜式到故事情節等多個方面都進行了生搬硬套,導致整體水土不服。而造成中國版《深夜食堂》一致差評的原因在于作為購買版權的翻拍作品在本土化方面出現了問題。
一、忽略影視文本的再創作
所謂“翻拍”,就是一部電影或電視劇走紅后,繼而又被拍成電視劇或電影,即影視互拍。“翻拍即對以往根據同一小說原著或同一藝術樣式而改變的影視劇進行再次甚至多次改編拍攝的電視劇。[1]”翻拍不同于改編,改編是指將故事、小說、戲劇或其它適合透過電影媒體來處理的作品搬上銀幕,是對文字進行可視化的過程。而翻拍是將他人拍過的作品進行再創作,是對影像的復制或再生產。
翻拍的特殊性導致中國版《深夜食堂》難以觸及原作靈魂。“對于即成的影像作品進行翻拍,其實是三創作的過程。……首先,翻拍基本忽略了文本二次創作的中間步驟。[2]”
在中國版《深夜食堂》翻拍的過程中,雖然編劇對于原作有象征性的改造,但依舊硬性、模塊化地套用原作情節內容,甚至沒有完全剔除異國元素,缺乏對原作全面、立體化的分析和解讀,忽略對影視文本的再創作,出來的作品只會流于表面,難以觸及原作的靈魂。
首先我們從人物設置來看,《深夜食堂》的人物可分為烹飪者與食客。作為烹飪者的老板扮演者黃磊,在衣著打扮上完全與日劇版一模一樣。而在食客的人物設置中,將日版的“茶泡飯三姐妹”搖身一變為“泡面三姐妹”,黑社會老大“龍哥”變為貨運公司經理“阿龍”等。看上去像是給人物身份進行了再創造,但其實也只是一種“表面功夫”。
其次我們從情節內容來看,以“茶泡飯三姐妹”的故事為例,日版講述的是“茶泡飯三姐妹”因共同喜歡“茶泡飯”而成為食堂的常客,但各自有著不同的人生選擇而產生了分歧,最終又因“茶泡飯”和好的故事。而中國版的“泡面三姐妹”的故事基本上橫移了日版的故事結構,并進行了表面上的“中國化”。此外,有些地方還將原作中的臺詞不加修飾地拿來照用,這種將本發生在日式居酒屋的故事直接嫁接在中國社會文化環境之下而產生的水土不服,造成了劇情不接地氣、臺詞扭捏奇怪、細節粗糙的觀感。
最后從菜式出發,作為一個講美食的電視劇,最應該本土化的就是菜式。而中國版《深夜食堂》中出現的老壇酸菜泡面、模仿日本版中貓飯的魚松飯、中式厚燒蛋等等都令中國觀眾實在無法找到味覺共鳴。原本《深夜食堂》的家常菜映射的是社會底層各個小人物的苦辣酸甜的生活,即使菜式簡單廉價,卻飽含了這些小人物的情感。很遺憾的是,中國版《深夜食堂》中的菜式離中國人的生活卻太遠……
二、偏離原作故事內核
“翻拍劇集在創新過程中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那就是失去原作中的定式意蘊,包括人物情感、思想內涵、整體風格,肆意拼貼注水,使翻拍劇集面目全非,不能秉承原作的核心精髓。[3]”
深夜食堂的原版是漫畫,講述的是日本社會底層邊緣人物的故事,整體上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用一種冷幽默地方式描述著邊緣人群在水生火熱的生活中掙扎,追求著難以實現的夢想以及無望的愛情。而老板常是以一副“勸也無從勸起,嘆口氣繼續看吧”的表情接納了他們的一切失敗與迷茫。并非一味煽情,更像是浮生百態。
根據漫畫改編的日版電視劇,選擇了其中較為雞湯的篇目,走的是溫情路線。小林薰飾演的老板相比于漫畫中的老板多了一種溫柔,但依舊不茍言笑,像一個旁觀者,食客們的一切在他眼里都是人間瑣碎,他會默默聆聽,并用美食安慰他們受傷的心靈。他永遠是食客們的心靈支柱。
然而中國版《深夜食堂》為了創新,完全打破漫畫中老板的人設,黃磊飾演的老板在劇中參與故事,為故事中的人牽腸掛肚,甚至淚如雨下,這樣情感充沛缺乏內斂的老板,即使刻意保留了臉上的傷疤,著裝與原作也無不一致,依舊會引起觀眾的不舒適感,以至于觀眾在劇中找不到一個穩定的情感支撐點。
以“茶泡飯三姐妹”的故事為例,分析中日兩個版本中導演對于主題以及人物思想情感的把握。“茶泡飯三姐妹”和“泡面三姐妹”的故事聚焦的都是都市中“剩女”這個人群。從人物出場來看,“茶泡飯三姐妹”沒有濃妝淡抹,平凡的就好像我們每天隨時擦肩而過的路人。唯一能夠看出她們個性的不同之處在于三個人喜歡吃不同口味的茶泡飯。而“泡面三姐妹”一出場,過于夸張的服裝以及精致的妝容,雖然能夠讓觀眾一眼看出三人的個性,但卻缺少了生活的真實性,失去了市井氣息。
同樣都是對剩女的刻畫,“茶泡飯三姐妹”追求的是純愛,她們不愿意像社會中大多數女性一樣選擇妥協,年齡到了迫于壓力選擇相親找個表面上合適的人結婚或者嫁給金錢。她們之所以剩,是因為在與現實、時間對抗,是在堅守心中那一片純凈之地。而中國版“泡面三姐妹”之所以剩,是因為在好好讀書沒時間談戀愛、因為喜歡名牌常嚇跑男人、因為單純所以經常被男人忽悠。
相同的吵架情節,“茶泡飯三姐妹”因為各自有著不同的選擇,而“泡面三姐妹”因為一個男人。最后都進行了和解,“茶泡飯三姐妹”因老板的一句話“偶爾試試別的口味如何?”而在彼此的味道中理解了對方。“泡面三姐妹”則是因為共同喜歡的男人結婚了,而在一碗“老壇酸菜蟹面”中和解。
從日版,我們可以看出導演對于為了追求純愛的“茶泡飯三姐妹”的關愛,而中國版,披著治愈的外衣,仿佛在痛陳社會問題,卻忘了原作的精髓,正是在于關愛每個社會邊緣的小人物。
最后從故事的整體結構來看,中國版《深夜食堂》將食堂以外的部分進行了大量的延伸,想要打造每個完整的故事。但這樣反而破壞了原版最核心的食物與人之間的關系。在原版中食物作為一種紐帶,食客與老板通過食物建立聯系,食物承載的是群體的共同記憶。但在中國版中,食物以及食堂的地位被放低,出現的比例也相應減少,反而出現了大量與食堂無關的場景。忽略了原版最重要的核心:以菜做切入點,用菜講故事。
三、忽略中日文化差異性
“跨文化語境傳播是翻拍海外劇直接面臨的挑戰,是翻拍劇在翻拍過程中最需要注意的問題。[4]”中國與日本雖是一衣帶水,但兩國之間的文化還是存在很大的差異性。中日文化的差異性,決定了兩國人民在語言表達、待人接物、飲食文化和價值觀等方面都有著很大的不同。作為翻拍劇應該做到融合兩國的文化,消除文化差異,打造“本土化”電視劇。但中國版《深夜食堂》卻忽略了這一點。
“中日文化都講究‘和’。中國文化的‘和’主要是基于儒家思想,講究‘禮治’、‘德治’、‘人治’。在日本文化中,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間’與‘和’。所謂‘間’是指在實際生活中,日本人注重在人際交往時保持適當的距離……[5]”所以日本人特別講禮貌,相互見面時多以鞠躬為禮,在語言表達方面偏向于曖昧、含蓄的表達方式。比如,在日版《深夜食堂》中我們經常看到食客進門,一邊鞠躬一邊說“老板好”。而中國也是一個“禮儀之邦”,相互見面的時候多以握手為禮,但在語言表達方面偏向于直接、爽快的表達方式。在中國的飯店里面,老板與客人的對話常常是“來了,吃點什么?”“給我來點……”中國版《深夜食堂》直接照搬的日式打招呼的方式只會給觀眾帶來一種疏離感,顯得格格不入。
作為一檔美食電視劇,最應該考慮的就是兩國不同的飲食文化。“日本植被茂密、四季分明,日本人對自然有著細膩的感受力,加之近代以前國內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和海外貿易的不充分造成的動植物油、砂糖和各類香辛料的匱乏……”日本人強調對食材最自然簡單的處理,喜歡品嘗食物最原始純粹的味道。所以在日版《深夜食堂》中,我們能夠看到的菜式都是采用最簡單的食材和步驟制作得出的,比如茶泡飯、黃油燜飯等等。而中國則不一樣了,中國疆域大、幅員遼闊,受不同的地理環境及其生產活動的影響,形成了一種廣視野、深層次的飲食文化。中國飲食講究色香味俱全,比起日本清淡的口味,中國菜口味偏重。所以不少觀眾認為中國版《深夜食堂》中的菜式并沒有體現出中國飲食的博大精深。
最后從兩國不同的價值觀出發。日本是一個發達國家,已經進入了高度老齡化社會,也過了追求一日三餐溫飽的過程,這個階段中的人們更多強調的是對自己的內省。加之日本是一個很有災難意識的民族,面對不幸,他們選擇的是接受痛苦和失去。而日版的《深夜食堂》所傳達的核心正是:當年華逝去,在經歷了痛苦與失去后,既然無法改變人生,那么就接受一切并樂觀地活下去。對比中國,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發展速度正在不斷加快,還處在一個蓬勃向上的發展期。這個階段的人們他們強調的更多的是努力奮斗,并且相信付出就有收獲。所以價值觀的不同,就決定了編劇在進行翻拍的時候就必須考慮到本國的因素,如果繼續照本宣科只會適得其反。
作為一部翻拍劇,不是簡單的抄襲與模仿,而是要在理解分析原作的基礎上,對影視文本進行再創作,取其精華,并進行跨文化語境分析,合理的植入當下時代的特點,與本土化元素,這樣才能創造出一部優秀的作品。
中國版《深夜食堂》在本土化方面做得不恰如人意,但隨著后面劇集的播出,我們也看到了較為優秀的原創劇本。在觀眾心里還是希望看到一個真實、真誠展現中國家常菜和講述百姓故事的中國版《深夜食堂》。
注釋:
[1]劉彬彬:《中國電視劇改編的歷史嬗變與文化審視》[M],湖南岳麓出版社,2010年9月版
[2]白益嘉:《試論近期國產電視劇的翻拍現象》[D],蘭州大學,2014年4月
[3]白益嘉:《試論近期國產電視劇的翻拍現象》[D],蘭州大學,2014年4月
[4]韓秀明:《跨文化語境的影像再現——解讀大陸電視劇翻拍國外劇現象》[D],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5月
[5]孫昕:《中日文化的差異研究》[J],《今日中國論壇》,2013年第6期
參考文獻:
[1] 劉彬彬:《中國電視劇改編的歷史嬗變與文化審視》[M],湖南岳麓出版社,2010年9月版
[2] 白益嘉:《試論近期國產電視劇的翻拍現象》[D],蘭州大學,2014年4月
[3] 韓秀明:《跨文化語境的影像再現——解讀大陸電視劇翻拍國外劇現象》[D],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5月
[4] 孫昕:《中日文化的差異研究》[J],《今日中國論壇》,2013年第6期
作者簡介:廖緣(1995.11~),性別,女,籍貫:江西省宜春市,重慶郵電大學,本科(2014級),研究方向:廣播電視編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