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第一座現代主義建筑薩沃伊別墅的發展看,現代主義建筑形式已經被越來越多的設計師所遺棄,進入后現代主義建筑的發展時期,設計師更加注重建筑背景,設計文化和多樣化的材料形式,建筑物的區域性質受到當代設計師的重視,如何成為建筑的區域表現,本文就區域建筑創作方式和思路,思路,實施有益的探索,以及寧波博物館設計為例,試圖找到現代區域建筑的創意靈感。
【關鍵詞】:地域性建筑;文脈;建筑材料;人文尺度。
在歲月變遷中,城市或者地域的建筑文化是在很長時間的影響和發展中形成的,和自然、社會具有很大的關聯性,具有復雜的關系性。在中國,不同地域文化建筑差異性非常大,例如在不同緯度地區的建筑的材料,墻厚以及開窗的大小,窗高,坡屋頂房屋的坡度,以及防火墻等的問題。這些都是在特定的區域中與自然與人相適應的產物,而在改革開放后的幾十年,各種摩天大樓拔地而起,現代主義風格建筑成了非常常見普通甚至繁多的建筑風格,越來越趨于同化,而現代,在政策的影響下,大多數城市中越來越多的出現了傳統建筑的身影,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喜歡用現代建筑材料和建筑手法來創新地域性建筑。而設計師的審美與建筑手法的參差不齊導致許多非常“奇葩”的建筑越來越多,并沒有很好地繼承傳統地域建筑精神,所以就地域建筑,我僅以所學的知識淺薄的分析下地域性建筑創作的方法與途徑。
1地域性的所指
地域性是指一塊特定區域,廣義的地域性涵蓋面非常廣,而就建筑的地域性來說是區域內所獨有的自然氣候、材料、人文所結合的建筑,就類似于室內設計中的各種風格,在不同地域內有自己的風格的表現方式。我國幅員遼闊,有不同的文化發源,又有不同的地理特征,所以擁有著很多不同的建筑風格的地域性。
2 對建筑的影響
地域性對建筑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對于自然環境的影響,能夠形成不同的建筑特色,北方建筑由于氣候原因,冬季漫長而干冷,需要增加墻壁的厚度,來達到保溫的效果,而且北方建筑的樓間距也是有講究的,樓間距較大,為了在冬季能夠達到很好地采光效果,并且絕大多數坐南朝北,南方建筑由于氣候溫潤,建筑墻壁較薄,樓間距較小,有的建筑為了避免長時間光照導致的高溫,將建筑朝向做了調整。對于人文歷史的影響,也是非常深遠的,很多建筑都是通過古建筑的造型或者細節上的沿用來凸顯地域文化,例如貝聿銘的蘇州博物館,在材料和建筑方法的選擇上他選用了新型材料和建筑方式,但是對于造型上還是保留了蘇州園林風格等一系列非常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能夠和周圍建筑融為一體,不至于看起來突兀。并且更加凸顯建筑在地域性中的發展的延續。
3.建筑的創作
中國傳統建筑的現代地域性創作要遵循地域性的自然生態觀念,要通過對自然條件的合理選擇,來達到和諧的目的。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方文化造就一方地域特色,所以我認為要保持建筑創作的地域性, 以及與自然環境的和諧。 我認為最好的方式就用采用本地的建筑原材料,使傳統建筑材料擁有自己的自然氣息。西方建筑大多都采用石材作為建筑的主要材料,而中國傳統地域建筑大都采用木材。并且有一定范圍內的園林景觀,所以更能很好的融入周圍環境。
同時在運用傳統材料的同時,也要加強傳統材料的創新運用,在寧波博物館中就有很好的體現,建筑的墻體都用附近拆除的舊建筑的瓦片等堆砌成墻,使在現代建筑方式和技術手法下能夠有更好的新形式的表達。進行自己的新形式的探索,找尋更新的地域建筑方向。
所以我認為創作地域性建筑要注意:1.對地形地勢的合理的運用;2.對所在地域內文化的理解和運用;3.對地域氣候條件的考慮;4.要利用地域特點的自然材料。
4.以寧波博物館為例談地域性建筑
寧波博物館是王澍先生所設計的,王澍先生在當代是地域性建筑設計在中國影響力最大的建筑師之一,作為獲得世界建筑界最高榮譽獎普利茲克將的他對于材料和建筑形式的設計有獨到的見解,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他的國美象山校區猶如詩畫一般靜靜的佇立在喧囂的城市中,而寧波博物館也是國美象山校區設計策略的延續。整個建筑以極富材質感的外表和非常有趣的室內環境構成,貝聿銘創作蘇州博物館時采用的是新型的材料瓦片,在平時呈深灰色,在雨后瓦片濕潤的情況下顏色更深,而王澍直接采用廢舊的,在原址上拆除的房屋上的材料進行再設計,也呈現出了很好的裝飾效果,所以在地域性建筑創作的手法和材料的運用上,設計也是十分靈巧的。好的建筑創作手法也是手段繁多的。王澍用廢舊的磚瓦,以及混凝土在保持力學結構的前提下,將歷史印在了墻上,讓后人訴說,非常符合博物館的建筑主題和形式感,對于建筑文脈,對于江南水鄉的建筑特色又有一定的保留,對于建筑的色彩,不同的材料和質感又形成了新的建筑色彩,整個建筑又分為不同的區域,對于區域的連接也采用了很好地手法,同時更加富有趣味性。
寧波博物館對于建筑材料的探索也是很有研究意義的,王澍先生運用了自己所獨創的“瓦爿墻”和“竹條模板混凝土”混合構成。“瓦爿墻”是王澍先生所命名的。而“竹條模板混凝土”則是一種全新創造,竹是公認的速生環保材料,竹的韌性與彈度和對自然的敏感,都使原本僵硬的混凝土發生了藝術質變。王澍先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 ,如果造型的表達還是抽象的話,那么在外墻材料上的探索就是具象體質感的表現。
寧波博物館自建成后經常被當做電影或者拍攝的場景,而且人流絡繹不絕。寧波博物館之所以成功,也在于它的建筑尺度和人文尺度,首先從形體來說,寧波博物館體量適中,沒有給人一種形體上的壓迫,建筑物雖然有不同于平時建筑的造型,但大體上是呈長方體的。其次,從材質來說,建筑表皮都是用當地的自然材料,給人親切的感覺,顏色上又與周圍環境相協調。當人進入整個建筑中,注意力會被吸引到建筑的結構和建筑的表皮的材質上,給人的人文尺度剛剛好,人們置身于其中不會感受到不適。我認為,地域性建筑的優點和特點就是能在建筑尺度和人文尺度上給人以最大的舒適程度,這也就是現代地域性建筑被人接受的原因。
王澍先生所做的建筑,大部分都和寧波博物館類似,比如國美象山校區,世博會寧波館、寧波五散房等,都給人一種置身于畫境的感覺,國美象山校區更是如此,仿佛與世隔絕,在雨后整個校區清新一片,生機勃勃。普利茲克獎評委辭說:“王澍在為我們打開全新視野的同時,又引起了場景與回憶之間的共鳴。它的建筑獨具匠心,能夠喚起往昔,卻又不直接使用歷史的元素。”
寧波博物館是非常好的地域性建筑的代表作品,既能保持原有的文化和內涵,并且與當地環境融為一體,采用當地自然材料和歷史文化材料制作,采用新的結構構造手法進行設計的典型的地域性建筑。對于地域性建筑形式的學習具有指導意義。
對于地域性建筑的分析不難發現,地域的遼闊和文化的發展形成的地域性,是建筑設計師在現代設計中不斷追求的,我們應該對地域文化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理解和運用,使其成為現代地域建筑設計的創作源泉。
參考文獻:
[1] 黃柯 申曉輝、《中國傳統建筑材料的現代地域性表現》[J].《城市建設》,2010(22).
[2] 倪建林、《對中國傳統建筑材料的現代地域性表現分析研究》[J].《城市建設》,2010(34).
[3] 李海波 吳家煒、《廢磚舊瓦的新生——廢磚舊瓦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J].《安徽建筑》,2014(2).
作者簡介:劉 碩,1994年6月20日出生,性別男,漢族,籍貫襄城縣,現就讀于廣西藝術學院16級室內設計專業。學歷:研究生 ,職稱:無。主要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張垚燁,1993年12月25日出生,性別女,漢族,籍貫滎陽市,現就讀于廣西藝術學院16級室內設計專業。學歷:研究生 ,職稱:無。主要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