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聯合國對老齡化社會的定義,凡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7%以上或60歲以上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超過10%的屬老年型國家或地區。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可知,我國在2000年就已進入老齡化社會。然而,由于受“未富先老”、社會保障制度滯后、單位福利體制解體、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響,社會養老服務壓力不斷加重,城鄉家庭養老條件明顯缺失。本篇文章從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和面臨的問題,當代老人的養老方式和應對人口老齡化社會的對策做了簡要的分析。
【關鍵詞】:社會;人口老齡化;養老保障體系;對策
一、我國社會老齡化的特點
1.老齡人口基數大
中國目前有失能老人1036萬、半失能老人2123萬,不同程度地需要提供護理照料服務。截至2010年1月,城鄉空巢家庭超過老人家庭的50%,部分大中城市達到70%;農村留守老人約4000萬,占農村老年人口的37%。
2.老齡化速度加快
據統計,2005年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經達到1.45億,占總人口的11%,而且每年還在以3.3%的速度增加。中國老齡化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在許多層面尤其是經濟領域引發了許多問題。由于人口基數極大、城鄉和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因素,導致社會養老支出持續增加、養老服務壓力不斷加重。
3.與人口老齡化相伴隨而產生是勞動力的老化和勞動力資源不足
人口老齡化在人口結構方面必然表現為總人口老齡化、勞動力人口的老齡化和老年人自身的老齡化即高齡化。勞動人口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他們的老化將會對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產生影響。中國目前還處在勞動力不斷增加時期, 但隨著人日老齡化,也將開始出現勞動力老化的趨勢。[1]
二、人口老齡化社會的養老方式
1.現代社會的養老方式
中國正在提前進入老齡化,目前老齡人口已占總人數的15.5%。養老,是目前乃至將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的熱門話題。在現代社會養老方式有多種多樣,有機構養老、居家養老、居家式社區養老、鄉村養老、異地養老、候鳥養老等等。對于此,某資深專家曾將未來的“中國式養老”定義為標準化、社區化和互聯網化。這是龐大的老齡化人口基數決定的,也是中國具體國情所反映的。
2.國家養老政策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明確了發放高齡津貼、養老服務補貼和護理補貼為主要內容的老年人福利政策。通過建立健全經濟困難的高齡、失能等老年人補貼制度,將有效緩解部分老年人的實際困難,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示范效應。在現代生活中城市老人是“貨幣化生存”,而農村老人是“土地化生存”。
三、人口老齡化的對策
1.實現“健康老齡化”
1996年,世界衛生組織在哥本哈根會議上,正式提出“健康老齡化”的目標之后。隨后,西方發達國家也都先后提出以“健康老齡化”作為迎接人口老齡化的戰略對策。現在看來,“健康老齡化”確實是解決人口老齡化的一項積極的、有效的重要措施,是人類的共同要求和努力方向。
對我國來說,其具有更大的現實意義。只有實現“健康老齡化”才能減輕日趨嚴重的社會保障和醫療問題之間的沖突帶來的巨大壓力,要從思想上認識到“健康老齡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實現全民健身運動中達到“健康老齡化”的目的。[2]
2.構建適老化社區
在傳統家庭養老日漸弱化的形勢下,適老社區的構建一方面滿足了我國城市老年人口對養老居住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和諧社會建設的總體要求。老年人群體的活動除家庭之外主要都在社區中完成。同時,適老化社區實行統一管理機制并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務,包括日常飲食、娛樂休閑、體育運動、醫療保健等,保證老人在公寓住所內就可得到基本的日常照料,還可參加各種活動,豐富晚年生活。[3]
3.發展老年產業
老年產業是為了滿足老年人的消費需求而專門為他們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產業。其中包括諸如服飾、保健、老年福利設施、住宅等多種行業。由于目前我國的老年產業化水平還很低,敬老院數量有限,因此建議國家相關部門可以從這方面人手,創辦多處老年公寓或者老年社區,讓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因為這不但可以讓“空巢老人”擺脫孤獨,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經濟發展,緩解國家財政壓力。[4]
參考文獻:
[1]洪國棟.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與對策思考[J].人口研究,1997,21(4):44-48.
[2]杜壽杰,張文珂.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對策[J].發展論壇,1997.11:62-63.
[3]陳輝,丁艷秋.城市社區養老模式探析[J].江蘇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4(2): 14-18.
[4]許雨玥.中國人口老齡化影響及對策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06,12(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