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期以來,社會給予中職貧困生的關注更多集中于經濟(物質)資助,但部分中職貧困生因無法正確對待貧困,而學校、社會往往忽略對其的心理疏導,導致他們極容易產生不健康的心理問題。近年來,中職貧困生因心理健康問題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問題日益突出,提升這一群體的心理健康,加強對其的心理資助很有必要。
【關鍵詞】:心理資助;中職貧困生;心理脫貧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中,一部分來自農村及城市中低收入家庭,長期以來,社會給予中職貧困生的關注更多集中于經濟(物質)資助,誠然,此舉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貧困生及其家庭的經濟壓力。但部分中職貧困生因無法正確對待貧困,而學校、社會往往忽略對其的心理疏導,導致他們極容易產生不健康的心理問題,加之青少年時期是非觀尚不穩定,遇事缺乏理智易沖動,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較弱,致使近年來,中職貧困生因心理健康問題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問題日益突出,提升這一群體的心理健康,加強對其的心理資助很有必要。
一、中職學校貧困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原因分析
中職貧困生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為學習中的茫然,生活中的自卑,或物質攀比,甚至有人偶有出現或經常出現焦慮甚至是抑郁。具體表現如下:
(一)學習主動性不強。
1.具體表現:學習自信心不足,沒有學習目標,缺乏上進心,學習主動性不強,具體表現為認知力弱,上課難以集中注意力,思維能力較弱,甚至有學生出現厭學情緒;有的學生雖然能夠認識到在中職學校學得一技之長,可為將來改善生活增添資本,并有計劃努力學習。但由于自身文化基礎較差,加上經濟窘迫,當前就業競爭壓力大,使得他們易產生焦慮情緒。
2.原因分析:
(1)學習方式無法適應中職教育:在初中教育階段,學校更多的教學重心放在中考升學當中,雖然現在多數初中都在改革教學方式,避免應試教育,但對于學生的動手能力、自我學習和思辨能力的培養仍較欠缺,學生有可能并未在初中階段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入中職學校后,偏重于專業技術的學習和實訓教學,與初中完全不同的學習模式,導致部分學生無法適應中職的學習方式;
(2)心態不成熟,易受外界因素影響:中職生年齡段普遍在16歲,社會閱歷有限,心理心態不成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中職學校內多為成績不理想,紀律較為散漫的學生,一些貧困生進入中職學校后,就算一開始有認真學習的心態,也很容易受身邊同學不良學習態度的影響。加上社會以往對中職學校的偏見,對學歷的過分追崇,學生容易產生一種“就業前景渺茫”,與內在就業期待偏離的心態。
(二)人際關系敏感。
1.具體表現:人際關系敏感主要指個人存在的不自在感與自卑感,尤其在與他人相處時比較突出。
一是自卑,性格孤僻;
二是承受挫折的能力差,中職生的年齡正處于易敏感階段,面對各種變故,部分學生因得不到有效疏導,就會將家庭狀況與變故、遭遇結合,出現焦慮甚至是抑郁;
三是嫉妒心理。對他人的優勢心懷不滿,對比自己好的人帶有不悅甚至是仇視的心理,部分學生會有破壞心理。
2.原因分析:
(1)中職學校的貧困學生多數因中考成績不理想而未能順利升入高中,加上家庭經濟條件有限,只能選擇中職學校就讀,于是對自己失望,出現自慚形穢的感覺,以至于在人際交往中不敢、不愿與他人交往。
(2)家庭影響。“家庭關系是否和諧、家庭氣氛是否融洽直接影響貧困學生能否形成健全的人格”①。關系緊張,父母經常發生爭吵,父母拒絕參與孩子教養的家庭,易使孩子產生自卑、反抗、被忽視、多疑甚至敵對情緒;部分貧困生為留守子女,與爺爺奶奶生活,父母缺席其成長過程,這類學生由于祖父母輩的過度保護、溺愛,易產生膽小、退縮、自私、懶惰的性格;父母消極的生活方式、心態也會對子女產生不良影響。一些貧困學生的父母,自身對生活就缺乏規劃,不從自身尋找原因,自認在生活底層卻沒有改變的決心和行動,而是埋怨社會,怨天尤人。如此就會影響到孩子的心態,認為自己注定只能是這樣的社會地位,不管如何努力,都無法改變目前的生活水平,天生低人一等,從而在人際關系中表現出自卑心理。
(3)社會不良風氣影響。當前我國社會經濟已取得快速發展,但與日漸提升的生活水平、經濟增長水平不相匹配的是國民精神素養、整體素質仍有待進一步提高。在價值選擇多元化的當今社會中,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唯利是圖的價值觀念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青少年的身心發展,一些低劣的傳媒、網絡信息所包含的對于社會底層的歧視和偏見,或不正確的價值取向引導,都會給貧困生的心理造成不健康的影響,使學生在社會交際中產生對自我的不正確認知,在社會活動中產生怯懦的心態。
(4)心理負擔過重:部分中職貧困生會承載父母、家庭過多的期許,以及他們對個人發展的期待。生活、家庭的壓力,使他們希望能夠通過求學、通過發奮成才來改變目前的貧困現狀和命運,擺脫“社會底層”的身份。如果缺乏正確的引導,他們有可能會因為過高的期待、不切實際的目標,給自己增加心理壓力。而現實中遭遇的許多問題往往不是處于青春期的中職學生憑借個人努力可以解決的,一旦遭遇變故,長期處于緊張、焦慮狀態的部分學生就可能無法正確對待,可能會對學習、生活失去信心,甚至引發更為嚴重的問題。
(5)學校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引導。
一是中職學校的教育更多的是關注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而忽略對學生心理現狀的關注,很多時候是當學生出現了心理問題后,被動的采取補救措施,卻忽略了事前預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很多時候是抱著完成上級任務的心態,簡單應對,不注重實際效果,一些學校設立的心理咨詢室、心理健康中心,基本流于形式,沒有切實發揮預防學生心理問題、解決學生心理困擾的作用。
二是中職學校教師的教學思路、育人理念仍有待轉變。部分中職教師對中職學生帶有成見,認為中職生都是調皮、不愛學習、難以管教,加上沒有升學壓力,在教學過程中,抱著應付了事的心態,只要學生在自己的課堂上不出事,人身安全沒問題就行,甚至對學生表現出諷刺挖苦、不尊重,給學生帶來心理上的負面影響,尤其貧困學生會因此產生不正確的自我認知,并因此意志消沉,出現心理問題;
三是疏于對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引導。中職學校中,不乏家庭條件優越的學生,一些學生過分注重物質追求,吃穿講究名牌,花錢大手大腳,這些都或多或少貧困學生造成影響。有的學生會因此產生攀比心理,甚至通過網絡借貸來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有的則會產生自卑心理,不愿與同學交往;有的則嫉妒甚至仇視生活條件好的同學,怨恨自己的家庭及父母,從而出現一些過激行為,例如故意毀壞他人物品、偷竊等,或是通過暴力手段滿足自己物質需求,引發校園暴力事件。
二、中職貧困生心理“脫貧”對策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對于中職學校貧困生的資助,以解決其在校的學習生活,為貧困生順利完成學業提供保障。但正如開篇所提,在對中職貧困生予以物質幫扶的同時,社會、學校、家庭還應將關注重心放在學生的心理“脫貧”上,只有健康積極的心理,能夠正確對待“貧困”,才是幫助其真正改變現狀的有效途徑。
(一)社會層面:
轉變對中職學校、中職學生以往的認識,構建完善有助于中職學校發展、中職學生就業、創業的體系,弘揚正確的價值取向,宣傳正能量。
全社會要對中職學校、中職學生從態度上進行改變。中職學生并不只是“學習成績差、考不上高中、不聽話”孩子,其中很多學生在創新意識、動手能力上,都有過人的表現。因此,社會應該用積極、鼓勵的方式來提升中職學生的社會認同感,用人單位也應該摒棄唯學歷論、唯學校論、唯工作經驗論,給予中職學生平等的就業、個人發展機會。通過完善相關制度、政策,為中職學生創造更多創新創業的機會、營造創新創業良好氛圍;在全社會樹立正確價值觀念,引導全體社會成員對貧困有正確的態度,對不同行業、不同工種有正確的認知,形成良好社會風氣,樹立正確金錢觀念、消費觀念。
(二)學校層面:學校對于學生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要積極探索有助于中職學生,尤其是中職貧困生個性發展、品格提升的教育模式,通過弘揚“工匠精神”,培育符合社會需求的中職學生。
首先,通過開展集體活動、加強思想品德教育,提升學生的集體榮譽感,責任意識,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質,學會互相幫扶、真誠待人;營造追求知識、講求真理,積極進取的校風學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念、消費觀念,倡導勤儉節約、反對奢侈浪費。
其次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將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實處。除了開設相關課程、配備專業教師外,更應在日常教育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心理動態;專業教師應積極與學工部門、班主任聯系,在專業課教學中,注重心理健康引導、職業道德教育、思想品德建設,對在日常教學中發現的學生心理問題苗頭,及時溝通,共同解決,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各項教學工作中,引導學生了解心理問題預防和矯正方法,面對負面情緒,學會自我調整。同時,在給予貧困生關注、關愛的同時,也應當注意保護貧困學生的個人隱私,防止出現因為過分關注、關愛,給學生帶來新的心理負擔。
第三,探索有助于學生發展的教育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發展途徑。一是為貧困生提供更多勤工儉學的機會。與相關企業簽訂合作協議,提供半工半讀崗位,使學生在解決部分經濟問題的同時,通過實際鍛煉,提升專業素養,提高競爭意識,增強就業能力;二是通過與有關高校開展合作辦學,探索構建職業教育立交橋,借助高校更多更優質的教學設施、師資等,為學生接受更高層次的學歷教育提供條件。使中職貧困生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有更多適合個人發展的機會。
(三)家庭層面:
一是從家長做起,對貧困有正確的認識和態度。不要將貧困作為一種見不得人、丟面子的看法灌輸給孩子,反而,要將此作為激勵孩子努力的動力,用自己的行動去改變貧困現狀的同時,為孩子樹立“脫貧”榜樣;
二是積極與學校溝通聯系,及時掌握孩子在校的學習、心理狀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引導的重要性,不要認為“把孩子送來學校,只要人安全就行”,也不應有“孩子在學校,所有的事情都是學校的事”的態度,疏于與學校、孩子的聯系,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及時了解孩子的情緒心理,積極配合學校進行輔導。
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否,與技能人才的培養質量,國家中職教育的發展息息相關。目前,我國正大力弘揚“工匠精神”,這種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無不與個人的思想品質、心理素養有關。中職學校是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搖籃,對于中職學校的學生,尤其是貧困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價值觀的引導,應是社會、學校、家庭共同責任,只有引導學生從主觀上正確認識自己,接受自己,認知“貧困”,并積極主動接受教育,才能真正實現“心理脫貧”。
參考文獻:
[1]劉竹.中職學校貧困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教育對策研究[D].湖南大學,2013.
[2]張曉航、邱恬.中職貧困生的心理貧困與心理脫貧[J].職業教育旬刊,2016(17):38-40.
[3]朱桂蘭.中職校中貧困生心理問題的探究[J].新課程:學術教育,2011(9):112.
作者簡介:張樂亭(1984—),女,籍貫:河北樂亭,現供職單位:廣西質量技術工程學校,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