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語言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是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網絡語言具有新穎、簡潔、幽默等特點,既通俗易懂形象生動,又常常帶有反諷和隱喻,充滿了創新性和易變性。網絡語言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從積極方面看,網絡語言可以推動大學生創新思維和心理健康的發展;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可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從消極影響看,網絡語言弱化了大學生對傳統文化和主流價值觀的認同;淡化大學生的道德法律意識;制約了大學生的認知發展。
【關鍵詞】:網絡語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影響
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的網絡語言,它是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網絡社區用語。網絡語言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網絡語言是與網絡時代出現的與互聯網及其電子技術有關的另類語言,大致分為三類:一是指與互聯網技術相關的專業術語,如鼠標、鍵盤等;二是指在使用互聯網過程中產生的再造用語,如網絡虛擬空間、網上沖浪、網癮等。三是指活躍在網絡空間的網民基于虛擬的網絡交互環境和社區而產生的創造性語言,如“神馬”、“有木有”等。狹義的網絡語言僅指上述第三類網絡語言。本文涉及的網絡語言也指的就是狹義層面上的網絡語言。
一、網絡語言的特征
具有個性化特點的青年大學生是網絡語言的主要創造者和使用者,在互聯網虛擬性、交互性、匿名性等特性基礎之上,他們充分發揮其想象力和創造力,采用嫁接合成等多種組合方式,創造出和傳統語言結構和風格完全不同的具有鮮明時代氣息的網絡語言。網絡語言具有如下特征:
(一)網絡語言新穎,具有很強的創新性和易變性。網絡語言從其語言內容到語體形式都體現著無限創新性。首先,網絡技術的發展為網絡語言的創新提供了自由開放的空間環境。其次,網民尤其是青年大學生追求個性彰顯自我的心理,用新奇夸張的語言來表達、傳遞自己的思想,催促了網絡語言的創新性發展。創新的過程意味著不斷改變。因此,網絡語言作為網絡時代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同時它也是隨著社會變化不斷地進行自我更新替換。網絡語言在其自身語言系統中也經歷著創造、使用、淘汰、再創造的變化過程。[1]
(二)網絡語言簡潔,通俗易懂且形象生動。當下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催生網絡語言更加簡潔化。網上交流需在有限時間內將信息有效傳播,因此有學者認為網絡語言起初是網民為了提高打字聊天的速度而興起發展的特定語言方式。青年大學生盡可能用簡短精練的詞語,只要詞能達意實現雙方彼此理解與溝通即可,所以他們往往通過語言縮略、諧音、符號、圖案等形式來交流和表達。如在網絡上用“2222”表示睡覺,“5555”表示哭泣。
(三)網絡語言風趣幽默,經常帶有反諷。幽默反諷則是網絡語言更具吸引力的重要特點。網絡語言之所以能夠廣泛傳播且流行起來的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其風趣幽默。從社會心理角度看,風趣幽默是大眾心態在網絡語言中的反應。在現實社會中,人們因工作、學習、生活等壓力,都存在一定的心理亞健康癥狀,他們需要釋放壓力,放松自己。網絡由于其虛擬的空間特性,使得多數人在網絡交流中常常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放松自己,也愉悅了他人。這樣以玩笑幽默方式進行的調侃,成為網絡交流社區中的一種流行趨勢。
(四)網絡語言缺乏規范性,難免粗俗化。網絡的虛擬性和自由性催促了人們的創造活力和無限熱情,使得網絡語言富于主觀色彩。過度松散的語言環境,給了大眾高度自由的交流空間,卻也滋生了很多不文明的問題,很多網絡語言忽視了傳統的語法結構,句式毫無章法,拼音與漢字混用,各地方言夾雜,隨意組合、任意搭配,缺乏規范性。此外經常還會在網上看到一些粗俗化用語,如SJB(神經?。?、BC(白癡)等詞語在網絡語言中頻繁出現。更嚴重的是一些另有所圖的人還利用網絡的匿名性和開放性,在網絡上發布、傳播暴力、黃色等語言信息。
二、網絡語言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影響
網絡語言被大學生廣泛使用和傳播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它的出現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帶來了積極效應。
(一)網絡語言可以推動大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培養創新意識”是大學生提升自身素質的內在需求。網絡語言是創造主體依據自身固有的或熟悉了解的語言體系,在不同的語境中對各類字詞標點的任意組合,它打破了傳統語言的規范嚴謹,創造了口語化特征明顯的新奇詞句。在網絡交流中,大學生群體或出于便于溝通的需要,或出于彰顯自主個性的需要,或是出于尋找群體歸屬感的需要,或是出于情感釋放的需要,會在網絡空間中,結合自身的語言背景及思維模式,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創新網絡語言,在豐富了網絡語言的語體形式和內容的同時,也在日常的網絡交流溝通中激發自身的創新熱情,發展了自身的創新能力。網絡語言不僅反映了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折射出他們的思想動態、精神風貌和心理特征,而且反映了大學生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表現他們豐富多樣的情感。
(二)網絡語言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主體意識。網絡語言的使用,不僅增強了大學生主體意識,也充分發揮和體現大學生的主體價值。[2]網絡語言在某種程度上表現了大學生網民內心的真實想法和情感。首先,大學生通過網絡語言自由表達各種觀點,在網絡交流中形成和諧平等的氛圍,獲得“當家作主”的感覺。其次,大學生在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中,必須樹立自己的主體意識與思考辨析能力,培養自己選擇、加工、存儲和創造信息的能力。再次,大學生從網絡語言獲得一種有益的啟發,有利于他們主動進行認知結構的自我構建。網絡語言顯然已成為大學生向社會宣示個性、獨立主體的最有效直接的方式。當大學生創造的網絡語言受到網民的認同并逐漸成為日常生活交流中的語言時,大學生的自信心、自我認同感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作為一個獨立主體,他們的價值期待最終得以體現。
(三)網絡語言有助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當代大學生面臨各種的社會和精神壓力,容易產生一些不良的情緒。但在現實社會中,他們的情感宣泄又受到一定限制的,而在虛擬的網絡社會里他們卻可以盡情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自己的各種觀點。當代大學生對網絡語言的熱衷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一種青春期的叛逆情緒,傳遞出他們渴望用自己的方式和同齡人交流與溝通的心情。網絡語言的發展讓大學生多了一個盡情宣泄自我感情和思想的手段,他們有時通過反語、借代等修辭手法來風趣幽默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如:大學生最低奮斗目標:農婦,山泉,有點田。思想的表達和交流可以自由無阻礙,使得大學生容易產生共鳴。而這種通過網絡語言的情感宣泄、思想共鳴是有利于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的。
(四)網絡語言能有效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在大學生的交往中,需要“共同語言”,拒絕“代溝”,作為大學生身份標識的網絡語言自然成為了交往過程當中不可或缺的手段。網絡語言的使用環境是特定的,交往圈子也是特定的。當代大學生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與外界面對面的人際交往相比較而言較少,網絡語言的產生能夠很好的緩和這個矛盾,逐漸來提高他們的交往能力。網絡語言的存在促進了主客體的平等互動。它的簡潔、幽默、個性等特點能夠創造輕松、有趣的交往氛圍,即使遇到緊張的氣氛,也能夠利用網絡語言來緩和,在這種輕松愉悅的交往環境中,同學、師生、朋友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變得比較容易,尤其是師生之間更能夠創建一種平等、互動的對話機會。
三、網絡語言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極影響
由于互聯網的特性,網絡語言在發展過程中,在發揮積極作用地同時,由于網絡語言自身存在著粗俗化、缺乏規范等問題,使網絡語言表現出不同意識形態和思想文化的碰撞。加之大學生特殊的心理特點,網絡語言不可避免地對大學生身心健康和自身發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開展產生了一些消極影響。
(一)多元化的網絡語言弱化了大學生對傳統文化和主流價值觀的認同。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思潮不斷涌現。在網絡文化背景下,很多不健康的網絡語言對傳統文化和主流價值產生了巨大的沖擊與挑戰。網絡語言中蘊含的不良信息,沖擊著大學生的主流價值觀念,容易使大學生心態浮躁,信念混亂。一方面,大學生對傳統文化和主流價值的迷失分外明顯。另一方面,西方國家搶占了世界輿論的制高點,他們將西方的價值觀、思維方式通過互聯網向我國網民進行傳播和灌輸。特別是青年大學生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傳統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日趨淡化。在具有隱匿性、開放性的網絡環境掩護下,一些網民趁機隨意謾罵發泄,將我們誠信、仁義、慎獨的優秀傳統文化拋在腦后,相反把西方的極端自由主義、個人主義奉為神圣。
(二)暴力性的網絡語言淡化大學生的道德法律意識。網絡語言暴力主要是指網民在網絡社交平臺中用嘲諷、謾罵、粗俗、詆毀等侮辱性的語言,對他人或組織進行攻擊侵犯,雖然不會造成過多的物質身體傷害,卻會對個人的精神或某個組織的名譽造成巨大損害。網絡語言暴力是一種軟暴力,“它超越了正常的理性范圍,也超越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3]網絡暴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論壇、BBS、貼吧、微信、微博等場所聊天時的粗口、臟話等言語,網民釆用種種方式造出眾多甚為不堪的“臟口”既污染了語言環境,又造成他人的精神損害,對于網絡社會中的大學生是一種精神上的毒害;二是網民就某個網絡事件,展開“人肉搜索”,發表具有攻擊性、煽動性和侮辱性的失實言論,侵害當事人名譽權。這不僅影響著大學生的道德認知、道德判斷,還可能異化他們的道德行為,甚至認可人肉搜索、暴力解決的價值。
(三)網絡語言制約了大學生的認知發展。在網絡聊天交流中的主體是缺乏生活經驗和社會閱歷的青年大學生,他們正處于身心成長發育的重要時期,也是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大學生樂于且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勇于站在時尚潮流的前端。但由于他們的年輕化,欠缺明辨是非的能力,也制約了大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在他們習慣了網絡空間交流的語言和方式后,一旦回歸現實生活,難免會有些不習慣和不適應感。像有些帶有刺激性、誘惑性的“黃色信息”和“黃色語言”,強有力的吸引著他們,并影響他們形成正確的倫理道德觀念的發展。而沉湎與網絡世界中的大學生,在充分享用著網絡語言帶來快感的同時,也可能會將網絡中逐漸形成的放縱任性、撒謊造謠、不負責任等不良習慣帶到現實生活中。這些行為都嚴重影響和制約大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
注釋:
[1]李靜.網絡語言對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D].開封:河南大學,2014:12.
[2]田娟.網絡語言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學,2012:17.
[3]肖洋,謝紅焰.網絡語言的傳播效果及語言暴力探究[J].今傳媒,2012,1(02):17.
參考文獻:
[1]李靜.網絡語言對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D].開封:河南大學,2014:12.
[2]田娟.網絡語言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學,2012:17.
[3]肖洋,謝紅焰.網絡語言的傳播效果及語言暴力探究[J].今傳媒,2012(02):17.
作者簡介:李冬冬(1990年—),男,陜西乾縣人,西北政法大學助教,碩士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新聞傳播與社會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