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是橫貫了整個生物系的一項生命傳承的“使命”。是人類因著愛將自己所知一切毫不保留地傳授給下一代的社會現象。本文就關注學生,讓我們的課堂教育成果更好這個論點,圍繞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師生互動,相互配合;因材施教四個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教育;興趣;學習習慣;配合;因材施教
正文:
教育,是橫貫了整個生物系的一項生命傳承的“使命”。在這里,我用使命來形容教與學,并不為過。因為,不論是人類,還是動物,因著愛都毫不保留的將自己所知一切傳授給下一代,當然下一代也在孜孜不倦地學習著。這種教與學的過程,便是教學最初的形態。所以,我們可以將教學看作一個社會現象,其意義是一個價值觀問題,可以賦予各種含義和目的。這是自然科學的思維習慣,自然現象有本質,所謂本質是不依賴于人的喜好和價值選擇而客觀存在的東西。
最初,人類的教學跟動物是一樣的,屬于家長教育,即長輩將自己所習得的生存技能傳授給下一代,這樣代代相傳,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存在一個老師面對多個學生的問題,也就不存在怎么樣傳授才能讓更多下一輩習得更多知識的困擾。這種教育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生存和更好的生活,學習的內容更多的也是生存技能和法則。
后來,隨著歷史的發展與進步,人們在教育下一代上面,不再只局限于教育孩子們生存技能與法則,他們開始更多的教育下一輩知識,道德,禮儀,品格等。因此,在世界各國都出現了“私塾”“學堂”等專門從事教育的貨公辦或私立的機構,開始了由一名或幾名教師教導多名學生的教學方式。教師這個職業也就應運而生了。
那作為老師,我們該如何走進課堂,關注學生,讓我們的課堂教育成果更好呢?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我相信這也是很多老師都想達到的目標。對于這個問題,我的想法如下:
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們都知道內部動機是學習重要的動力,那么,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便是至關重要的,而學習動機里學習興趣又是最輕松有效的。有了對某一學科學習的興趣,學生才會去認真的聽老師講課,才會去認真的做題,甚至會自己找題來做,才會不斷地去探索和思考,也才不會在學習過程中覺得乏味。我一直認為,因為興趣而主動學習的學生是沒有差生的。
在國外,最早對“學習興趣”進行深入研究和具體闡述的教育家是德國的赫爾巴特,他認為“使人厭倦就是教學的最大罪惡[1]”、“興趣來源于使人感興趣的事物和活動,多方面的興趣產生于這些事物與活動的富源之中,創造這種富源,并把它恰如其分地奉獻給兒童乃是教學的任務[2]。”從心理學角度把興趣分為認知和情感兩部分。而杜威在1897年的《我的教育信條》一文中也指出:“興趣是生長中的能力的信號和象征[3]。”
瑞士大教育家皮亞杰也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動都要依賴于興趣[4]。”這句話強調了興趣對于學習的重要性,不論在哪一種學習活動中,興趣都是必不可少的。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皮亞杰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興趣”。在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我們可以經常見到“智力興趣”這一詞,他總是把智力與興趣聯系起來,堅信興趣具有促進智能發展的意義[5]。盧梭在他的教育論著作《愛彌兒》中,希望學生對待學習像對待游戲一樣,做一切事情都是興趣昂然,令人高興。他認為,如果對學習產生興趣,甚至是熱愛,并不需要教師去要求,便能積極而愉快地完成任務[6]。
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7]。”、“興趣是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和震驚;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為人類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感到驕傲[8]。”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提到過興趣這個詞語,并且他講興趣與學生學習的智力聯合在一起,認為興趣是學習知識,獲得技能的重要動力。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作為一名老師最基本的任務,也是非常艱巨的任務,無論是優生還是差生,只要想太高學習效率,掌握更過的知識,獲得更好的成績,就必須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提高知識的利用率,利用率高了,學生將掌握的知識運用的得心應手了,便會激發他們更多的學習興趣,這樣的良性循環,就會讓學生的學習效率越來越高,學習效果自然也就越來越好了。
三、學生要配合老師,老師講課也要配合學生的學習習慣
如果說學生喜歡在活動中探索學習,而老師卻偏偏以陳舊的陳述性講解為主,在課堂上極少安排活動,甚至不安排多動,那么,可以想象,這些喜歡探索,思考,發現的學生在這堂課上能掌握的知識應該不多。但是如果老師能夠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認真觀察每一個學生的不同興趣,并且好好的運用,我想這樣的話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效果應該會超出我們想象的。我們都知道每個老師都有自己在本學科教育教學上的一整套系統的方法,而每個學生也有他們自己的學習習慣,方法與興趣,但在學習中,師生之間最基本的關系是工作關系,說到工作 ,自然就要合作,如果老師和學生都各行其道,不愿意去配合對方,那么,結果只會是各做各的,老師教育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學習也是為了完成學習任務,那結果就是大家都沒有辦法完成任務。
四、因材施教
其實本來每個人就都不是一樣的,不論是老師還是學生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式,既然我們是班級授課制,那么在一個班里面,肯定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學生會是一樣的。那么老師要怎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呢?我認為,老師需要觀察學生,雖然人有差異性,但是人與人之間也存在著共性,在這一個班的學生里面,肯定是有相似的學生的,并且,這些學生都處于同樣一個年齡階段,他們的共性就體現的更加明顯的,老師只要抓住學生之間的共性,了解他們的喜好與態度,好好的加以利用,我相信一定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在我們的人生中,對某件事物的興趣是令人愉快的心理傾向,同樣,對某學科的學習興趣也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容忽視且非常珍貴的內驅力,如果在老師好的引導之下,學生就能不斷地在學習中感受到樂趣,產生興趣,也許這種由樂趣而產生的興趣會持續終身 [9] 。在此,我向全體教育工作者致敬,愿天下園丁的辛勤培育都能開花結果。
摘要:
[1] (德)赫爾巴特著,李其龍譯:《普通教育學·教育學綱要》[M].北京:人
民教育出版社,1989 年
[2] 巨瑛梅、劉旭東編.《當代國外教學理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90.
[3](美)杜威著,王承緒譯:《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 年
[4] 施良方編.《學習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72.
[5]王華.我國高中生的情緒特點及影響因素分析與調控[J].河西學院學報,2004,20(6):81-83
[6]劉猛.對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教學的幾點思考[J].教師教育.2008(6):93-94
[7] 巨瑛梅、劉旭東編.《當代國外教學理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176.
[8] 陳琦,劉儒德編.《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7.
[9] 王艷潔. 初中生地理學習興趣的培養[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