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理念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所以教師只有給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努力創設和諧的、富有活力的課堂教學環境,才能真正保護智障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如果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智障學生,使他們的個性得到張揚,創造性得到培養,能動性得到激發,使課堂成為智障學生賞識自我、張揚自我的陣地,那么就應該無窮的豐富有效的小學培智語文課堂。
【關鍵詞】:小學培智;語文課堂;智障;活力
一、課堂分層化——目標分層,共同進步
特殊教育的實施,必須從每個學生的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學生的個別差異和特殊需要。在制定教學目標、教學計劃的時候就要根據學生的能力、興趣需要、身體狀況等采用不同的教育資源,從而避免在課堂上智力低的學生“吃不消” ,智力高的學生“吃不飽”。首先必須要了解學生,我所授課的班級是六年級,全班15人,年齡均在15歲左右,但能力差異卻天壤之別。程度高的學生可以拼讀、書寫漢語拼音、組詞、造句、寫短文、表達,但程度低的學生連“一、二、三”都寫不了,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不認識。學生們有的說話流利但刻板,有的只會重復別人話語,有的說話毫無邏輯,有的無語言能力。有的學生記憶力還可以, 一首詩反復教十多遍之后可以背下來,而有的學生整個學期的課學習下來,連任課老師的姓都記不住,就更別希望他能記住別的東西。在了解了學生的情況后,為我制定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提供了依據。因此我根據學生的不同能力層次、學習興趣、習慣等方面將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如在《小華的頭發》一課里,A層的學生我適當給予了自我思考的能力,能正確書寫生字,跟讀或自讀課文,會做頭發臟了要洗,長了要理發的行為;B層的學生我會給予適當的點撥,加強有針對性的輔導,用學生自己能夠理解的語言來講述,能照著書寫生字,跟讀課文,知道頭發臟了要洗,長了要理發;C層的學生由于智障程度較重,學習能力低 下,有的學生幾乎不接受我的教學,所以教學目標較低,能跟讀生字,理解課文。
二、課堂情境化——營造情境,再現真實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教師的藝術在于激勵和喚醒。智障學生大都有愛表演的天性,在課堂中創設情境,營造氣氛能夠激發學生的表演熱情,使學生如臨其境,以便引導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讓學生主動參與的目的。情境的創設就如實踐一般,可以引導智障學生聽的注意和說的欲望以及想的過程。能大大的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如《勤快的小玉》一課中,目標是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能夠知道飯前要做餐前準備:1.把桌子擦干凈;2.把筷子、湯匙放好;3.把菜端到桌上;4.把飯盛好。餐后要:1.整理好桌子;2.幫助媽媽洗碗。為了能讓學生深切體會餐前、餐后的過程,我把教室布置得像家里餐桌一樣,準備好餐具,讓每個學生都親身模擬一遍課文中的劇情。在同學們的相互表演中,情境創設讓同學們都在實踐中學習,也激勵了學生正確的認知行為。
三、課堂生活化——聯系實際,立足社會
在教學內容上,可以說所有的教材內容都是人類生活實踐的知識結晶,是對源于生活的知識、規律的高度概括和客觀揭示。而語文教學內容更容易生活化,也應該生活化。同時,智障兒童教育的目的傾向性也并不在于傳授給學生系統而高深的文化知識,而是致力于培養他們日后立足于社會的生活能力。因此培智學校的語文教材學生生長、生活必需的思想道德、知識技能融合到了一起。如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實用語文》教材,編寫組以國家教委制定的《中度智力殘疾學生教育訓練綱要》為依據,編寫了以生活板塊內容為主線的中度弱智單元主題叢書。聯系生活實際,進行識字、寫字、聽話、說話、閱讀等方面的教學和訓練。比如有《自然現象》、《電的用處》、《清洗衣物》、《整體臥具》等主題單元。根據生活實際主題單元的設置課程內容,讓學生學習生活,并服務于生活,最后立足于社會。
四、課堂游戲化——寓教于樂,快樂學習
游戲是兒童的天性,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途徑。而對于智障的孩子來說,他們巴不得時時刻刻都在游戲。陳鶴琴先生曾說過:“游戲從教育方面說是兒童的優良教師,他從游戲中認識環境、了解物性、從游戲中強健身體、鍛煉思想、學習做人……游戲是兒童的良師。”在游戲中發展語言,獲取知識。智障學生由于智力上的缺陷使得他們在感知覺、注意力、記憶力、語言表達能力、思維、情感、意志、需要、興趣等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陷。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充分的運用游戲可以補償智障學生的各個能力方面的缺陷。比如在生字課《比一比 認一認》中,我才用了“生字找朋友”的游戲。把“情、晴、清、睛”四個字的偏旁,以卡片形式獨立寫出來,在單獨做一張“青”字的卡片,全部貼在黑板上。再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教師口頭表達出每個字的意思,讓學生上黑板快速拼字搶答。學生們都玩得不易樂乎,并能最快速的記住生字,不枯燥、不乏味,營造歡快活潑的學習氛圍。
五、課堂互動化——師生互動,生生互教
葉瀾教授說:“課堂教學的本質應當被視為師生、生生互動的過程。”在新的課程中,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因此,教師具有“教”與“學”的雙重關系。在培智語文課堂里,想要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必須要學會激勵學生,強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自動力,切實把學生的“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我會在課堂中常設情境問題,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其中,而角色的變換是互動的技巧。在傳統觀念里,上課只能是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或回答,其實,適當的讓學生上講臺做一名“小老師”會對培智語文教學起到一個事半功倍的作用。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不服輸的思想以及愛表現的行為,給他們創造展示自信的機會。我曾在班級點名時,讓能力強的學生上講臺對著學生名字卡進行點名,學生很積極,也帶動了能力稍弱的學生,他們也積極的去記住同學們的名字,為的就是下次可以輪到自己充當“小老師”點名。一個月下來,A層和B層以及部分的C層的學生都能認出班級同學的名字卡。
六、課堂音樂化——干預情緒,陶怡情操
很多智障學生往往存在散漫、好動、懈怠等行為。這些行為若得不到積極有效的治療,將嚴重影響其培智語文課堂的學習。作為語文教學的組織者,我們應該注意對這些行為缺陷兒童實施心理、生理矯正。在諸多矯正手段中,音樂干預有著它獨特的作用。智障學生感知、識記速度慢,思維直觀形象,接受容量小,再現困難,并伴有語言障礙。這些成為他們學習語文的絆腳石,培智語文課堂需要一個伙伴來共同完成對智障學生語文技能的傳授任務,音樂元素能很好地充當這個角色。讓音樂陪伴學生進行聽的技能訓練,將有力地提高學生聽的行為能力。在《登鸛雀樓》的背誦教學中,我用《爸爸去哪兒2》的主題歌感染和加深學生對這首詩的記憶。歌曲的開頭就是這首詩,學生跟著旋律、節拍很快進入歌曲,也很快記住了這首詩。
小學培智語文課堂教學方法手段各種各樣,而每一種方法都給課堂注入了豐富的活力。就為了激發學生在課堂的參與,而最關鍵是教師要有以人為本的思想和先進的教育理念,切實培養學生學習生活、回歸生活、服務生活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孔維祥. 構建培智學校語文教學生活化課堂的實踐思考[J]. 現代特殊教育,2010(3)
[2] 肖娟. 讓培智語文課堂絢麗多彩[J]. 讀與寫:上,下旬,2013,(24) .
[3] 溫翠娥. 如何提高培智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 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