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1934年的長征是對中國工農紅軍戰士的意志、勇氣和力量的一種考驗,是一首偉大的人間英雄史詩。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是中國工農紅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不畏艱險、前仆后繼的英雄氣概,譜寫的團結戰斗的光輝史,是中國革命史上的奇跡。它所表現出的不畏千難萬險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和奉獻精神,已經突破了時空和國度的界限,在人類歷史上樹立了一座無與倫比的偉大豐碑,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驕傲,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關鍵詞】:長征;長征精神;教育
一、長征是中國共產黨人抒寫的一部勵志史
回首風雨來時路,道不完的艱辛和苦難。長征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典范,縱觀整個長征走過的路:白雪皚皚、荒無人煙的茫茫草地、烏江天險、彎彎赤水、大渡激流……但是中國工農紅軍,不怕艱難險阻,利用自己的雙腳,走出了二萬五千里,中共工農紅軍征服主要山峰20余座、翻越了八座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雪山、征服大江河流30多條、遭遇斗爭400場以上、激烈大戰平均3天就有一次,中共工農紅軍行軍368天,途徑轉戰了14個省份,長征時紅軍出發的人數有30萬人,長征結束時,中共工農紅軍剩下3萬余人。
那么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撐著紅軍明知路途遙遠、艱辛苦難,卻不畏艱辛,努力向前?是什么力量支撐著紅軍突破了國民黨一道又一道的圍追堵截?是什么力量支撐著紅軍戰勝了無數的艱難險阻,創造了無與倫比的的豐功偉績,譜寫了驚天動地偉大的革命篇章?我想是:他們有堅定不移的信念,團結一致、不畏艱辛前行、向理想努力奮斗的精神,這種精神被人們稱為:長征精神!
偉大的長征精神,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革命風范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
二、加強勵志教育是在大學生中弘揚長征精神的必然要求
勵,即激勵或者鼓勵的意思,志則是志向、理想、意志或決心等意思。則“勵志”就是奮發志氣,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從而實現自己的理想。勵志教育,是應用教育心理學,教育激勵學和激發、喚醒學生內動力,使學生從“被成長”中產生生命自覺,讓學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長,最終達到成人成才的目的。從勵志教育的含義來看,它是一種關于人生觀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方式,示范性和激勵性是它的一個很重要的特征,因此,勵志教育成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方式之一。
運用紅色資源中蘊含的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進行實踐,這樣能使當代大學生樹立堅定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理想與信念。長征,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精神的典范;長征,是人類歷史上艱苦奮斗精神的楷模;長征,是充滿了無私奉獻的史詩。偉大的長征精神,概括起來就是胸懷目標、矢志不移的堅定信念、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緊密團結的革命風格、還有艱苦奮斗、集體榮譽感強烈、不怕犧牲的精神、頑強的意志等。長征精神之所以一直被學習,是因為它承接著井岡山的精神,不斷地形成了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與發展為長征精神注入了新的時代血液,增加了豐富的內涵。
三、弘揚長征精神加強大學生勵志教育的路徑
(一)深刻理解長征精神與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邏輯聯系
長征的勝利,成為推動當時時局轉換的重大成就,它為中國革命的勝利發展,為促進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為發動全民族抗戰并最后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理想信念是一個人人生的最高體現,理想,指引人生的方向,信念,照亮人生航向。堅定理想信念就能成就一個美好的未來,美好的人生。打開歷史,回顧每一位偉人和革命家,他們都有自己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的堅定,就因為如此,他們才能在艱苦的環境中奮斗出來。長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偉大遠征,中國工農紅軍的理想信念不是虛幻的,理想是走出來的。勃沙特指出,紅軍對信仰的執著是前所未聞的。“他們的熱情是真誠的,令人驚奇的。他們相信自己所從事的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他們正年輕,為了他們的事業正英勇奮斗,充滿了青春的活力和革命的激情。”
當代大學生在成長的旅途中,首先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相信自己能夠成功。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應該要有自己的理想信念,能艱苦奮斗,有一種頑強拼搏的意志。中國工農紅軍是當代大學生的學習榜樣,長征精神是當代大學生必須學習的一門課程,弘揚長征精神,青年大學生學習長征精神是銘記歷史、繼承和發揚中國先輩傳統優良品質的重要路徑之一。
(二)要在弘揚長征精神中加強大學生勵志教育的針對性
在如今,我們開始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長征,如今沒有雪山和沼澤地、也沒有險峰和急灘,但是我們面臨的是歷史和時代對我們的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夢”,就是要凝聚全國人民的力量和才智,以長征精神在新的世界發展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長征中體現出來的理想、信念、情操、作風等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的沉淀、文化的精髓。長征精神激勵青年學生踏實認真學習;讓長征精神中的百折不饒、勇往直前的必勝的信念來面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險阻;讓青年學生始終有蓬勃向上、永不倦怠的精神面貌;讓青年學生能有感動人、激發人、勇于克服困難、樂觀豁達的精神狀態。
(三)要充分發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三支隊伍”的主導作用
我黨和國家歷來都高度重視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視從政治思想上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習近平總書記在12月7日至8日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會議中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因此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發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三支隊伍”的主導作用,從而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發展。1、學校黨政干部、共青團干部:第一支隊伍是學校的黨政干部和共青團干部,他們主要負責的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協調和實施,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三支隊伍”的主體。他們始終要把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方在首要的位置。2、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哲學社會科學課教師:思想政治理論和哲學社會科學課教師根據學科和課程的內容、特點,負責對學生進行思想理論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哲學社會科學教師起主導的地位。他們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以及科學發展觀的講解者,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傳播者,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指導者和引路人。3、輔導員和班主任:輔導員和班主任參與了每一位大學生大學生活的全過程,目睹了青年大學生從進校的羞澀到畢業的自然,參與了每一位大學生成才的全過程。輔導員和班主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和干部的雙層身份,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者和實施者。因此輔導員和班主任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中是骨干、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支隊伍”要緊密的聯系在一起,三者缺一不可,才能發揮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優勢。
長征精神是一筆難得的、寶貴的精神財富。當代大學生生活環境優越,面對困難就會退縮,心理素質脆弱,他們缺乏的正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留下來的精神。因此,當代大學生要以長征中百折不饒、堅定理想信念等的長征精神和品質來激勵自己,努力培養自己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成為國家需要的人才、成為國家的棟梁。
參考文獻:
[1]鄒禮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新思路[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
[2]徐占權.解讀長征[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
[3]彭月英 李茂平.論青年毛澤東的勵志對當代大學生勵志教育的價值[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報).2009
作者簡介:胥靜(1994-),女,漢,四川南充,在讀研究生,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