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師聲樂教師習慣于聲樂課堂上進行大量的歌唱技術訓練,一節50分鐘的課堂教學,歌唱呼吸、歌唱位置、歌唱共鳴、聲區轉換等等發聲練習曲占用了絕大部分時間,到了對聲樂作品進行藝術分析和藝術處理時所剩時間就不多了。而普通高師的人才培養任務不是為了培養歌唱演員,而是為了塑造合格的中小學音樂教師。因此,強調加強學生對聲樂作品音樂情感、音樂審美的體驗,培養能夠勝任未來教育事業的人才,才是普通高師聲樂教學的終極培養任務。
【關鍵詞】:音樂基礎;情感;理念
在我國基礎教育改革中,針對高師音樂教育,我們一般講“重技能輕理論”和“重結果輕過程”這兩個問題,歸根結底是由于聲樂教師忽視對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造成的,筆者認為,忽視音樂素養的培養,其實就是忽視高師音樂教育的人才培養宗旨。
目前,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正在進行改革,這在一定意義上來講是對現在高師音樂教育的嚴峻挑戰。這也對高師音樂教學,特別對高師聲樂教學提出了改革發展的要求,因為現在學習師范專業的學生,明天就會成為基礎教學的實施者?,F在高師教學的改革創新成功與否會直接關系將來基礎課程改革的效果。
當然,音樂素養包括諸多層面,而從聲樂教學的角度來分析,本文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的改革來豐富和加強學生們的音樂素養。
(一)要認真并完整地唱好旋律
旋律可以稱為樂曲的支柱,而樂曲中的旋律是按照一定的調式體系里的音樂語匯,并且通過作曲家的精心編排創作而來,但并不是每個旋律都可以朗朗上口并容易記住,尤其是一些其他語言和近現代的音樂作品,他們的旋律涵蓋了很多的跳躍性音程,音域也比較寬廣,是作者在某種感情需要或者某種既定的環境中,通過新體系中的音樂語匯創作而來的。因此,在我們學習一首歌的時候,首先需要認真分析旋律的結構、語匯和特征,用心體會它所體現的形象和表達的感情,這樣才能演唱出作品本身的風格和效果,這些都是和音樂素養密切相關的。
由此可以看來,優秀的作品,要通過他特有的情緒和基本的旋律基調來展現的。樂曲的旋律發展需要通過各種各樣形式和不同調式的變化來伸展開來。作品節奏的變化,也會使旋律變得更富有律動的特色。僅從音樂的角度來看,演唱一段旋律的時候,首先要突出它的節奏的線條,演唱不僅需要連貫,還要把握好它的節奏,使之更為生動,表現出豐富的色彩。然而這一切都是不可脫離旋律的最本質的東西--抒情性,所以,聲樂教學過程中,要積累知識,培養音樂素養。
(二)要準確的掌握節奏
節奏是音樂的靈魂所在,無論哪個樂曲,沒有個性鮮明的節奏,都不會流行下去的。在演唱時,很多情況都為了突出聲音的高亢、嘹亮,而忽視了節奏的精確,聽起來混亂不堪,錯亂的節奏很容易給人造成困擾,使人不明白作家的氣息,在音樂這個無形的藝術總,沒有節奏就會變得枯燥無味,音樂中有很多節奏,如:三拍子的舞曲節奏,調皮可愛的切分節奏。正因為有了節奏,音樂才被賦予生命力,很多人模仿大師,隨意拆分節奏,改變了音樂本身的美感。真正的大師改變節奏是有“借”有“還”的,富于彈性的節奏,給音樂加入了更大的靈動。“自由”的節奏是建立在不改變原音樂的基礎上,初級學習者,應踏實地認真讀譜,搞清節奏、速度,分析好句子組成,不要隨意模仿,學習一個新的作品時,應遵循譜面,不要強加自己的思想在里面,保證音樂的完整性,在學習了解之后,可以鼓勵學生,根據對作品的理解進行再創作。如果沒有好的音樂素養知識,又怎么懂得譜子里涵蓋的內容呢。
(三)學習樂曲的結構
在樂曲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應了解樂曲的組成結構,分別都有什么,讓學生掌握其中的曲式知識,雖達不到專業音樂制作的水準,但基礎的框架結構,還是很重要的。
“曲式”指的是音樂作品的組織結構。它的結構方式以傳統格式來說有二段式、三段式,一氣呵成的連續式、回旋式、變奏式或混合式,它的基本組織要素則包括主題、樂節、樂句、樂段和樂章,常見的創作手法有重復、變化、對比等等。對比又包括素材、速度、力度諸方面。”[1]
如今鋼琴領域中,很多作品采用了不同的曲式,不同時代有著不同創作特點,古典時期,奏鳴曲式或被大量使用,貝多芬創作的32首鋼琴奏鳴曲可堪稱完美之作。在浪漫主義時期,肖邦創作的圓舞曲、夜曲、波蘭舞曲、瑪祖卡等,都是經典之作,作曲家在創作時,更會采用不同手法,如強弱力度對比,速度的快慢、節奏的變化來表達自己的感情,音樂的手法是各種各樣的,無論哪個曲式結構,只要能夠完美詮釋作者本人的想法,就是個好的方法手段。這些都離不開音樂素養做鋪墊,否則怎能更好的詮釋其作品。
(四)增強文化底蘊并了解音樂的靈魂所在
音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過程中應注意全方位立體式教學,除了音樂本身的節奏旋律還應了解音樂的背景歷史、發展過程。如在巴洛克時期或古典時期不同時期有著自己的歷史特色,音樂知識這個時期衍生的一種藝術形式,了解本時期的文化才能更好的詮釋音樂,豐厚的文化底蘊充滿著音樂,是音樂的靈魂。一個優秀的作曲家創作了音樂,這不只是一個作品,更是他靈魂的體現。
無論是歌唱家還是演奏家,在演唱或演奏一個作品,都不只是簡單的把旋律和節奏表現出來,更重要的是音樂的靈魂。邁克爾.杰克遜的歌,無數人都在模仿,但能有幾個人能完美的再次演唱出來,模仿他的動作、模仿他的聲音,甚至模仿他的演唱方法、技巧??墒侨绻悴涣私馑莩髌返撵`魂所在,你唱的壓制時一個普通旋律,不會震撼到我們什么。所以,普通高師聲樂教學中一定重視音樂素養的學習,只有音樂素養的提高,才會讓我們學習作品更加流暢。
綜上,聲樂教學應與其他相關教學內容相結合,適當穿插,漸進融合,更好的實現聲樂教學在學生今后教學實踐中的價值,努力適應新的音樂教育形勢,穩步提高聲樂教學質量,切實培養音樂素養,使學生能更好的適應未來基礎音樂教育教學工作的要求。對未來社會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馬珺.樂教育中聲樂教學對學生藝術素養的培養[J]學園教育科研,2013,(06).
【2】王玲.聲樂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形成與研究[J]時代教育教學版,2009,Z1.
【3】康迪.城鄉學生音樂素養差異分析及教學對策研究[J]藝術教育,2009,(05).
【4】米琪.關于培養學生重視音樂素養的幾個問題[J]學苑版,2011,(07).
作者簡介:原婷婷,女,河南人,單位:河南大學藝術學院
導師:朱敬修,研究方向:西方音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