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作品鑒賞對于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以及在鑒賞作品過程中與藝術家思想的共鳴及情感的培養等都很重要。通過對《美術作品的藝術語言》這節課的學習引導學生了解美術語言的不同類型和不同風格;從內容、語言的關系中讓學生了解了美術作品的藝術語言,并能在今后的美術作品和鑒賞中加以運用。
【關鍵詞】:高中美術;鑒賞;藝術語言
一、高中生美術鑒賞課的意義與價值
(一)鑒賞作品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審美能力的培養主要是通過美術欣賞課來實現的,美術欣賞課又是高中美術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上欣賞課時,向同學們講述的不僅僅是美術知識,其中更包括歷史,政治甚至擴展到我們的生活,這是對學生多種能力的培養。為了體現美術欣賞的審美價值,在美術教材的編排內容上駕馭部門都做了科學合理的安排,使美術課堂能夠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鑒賞作品可使學生體會藝術家的情感
對作品進行鑒賞的同時,也是將自己置于作品當中之時。譬如我們在欣賞藝術作品的時候,我們會將自己置于作品當中,可以和作品當中的人物進行對話,并且能夠與作者在創作作品當時所想要表達的感情產生共鳴,實現鑒賞作品的目的。
(三)鑒賞作品可增強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
美術知識的認知方式,現代的學生主要存在兩種方式,一種是對最初知識的感知,另一種則是對那些已經被世人知道的背景知識,也成為知識的遷移。學生在對美術作品產生興趣時,教師通過一些設問的方式讓學生產生疑問,積極主動地猜測、思考作品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以及運用了什么樣的材料才產生這種藝術效果。在對于這些疑問產生的同時就可以慢慢養成主動思考的能力。
二、高中《美術作品的藝術語言》教材分析
(一)課堂講授藝術語言的概念及中西方的表達手段
美術家通過對事物的認識、體驗、構思、創作運用各種藝術造型和不同的藝術手法來展現自己的審美理念。在這種對美術意識和美術意向傳播的過程中,這種手段或者被用于傳達意識的各種符號,就被稱為藝術語言。對比中西方具象藝術,拿出圖片對比中西方具象藝術的異同:何家英的工筆人物畫中,我們能看到很明顯的線條描繪,精細刻畫出細節。這是中國工筆畫中的語言表達手段。而在達芬奇的素描和委拉斯貴茲的油畫中,我們能看到它們的立體感最為注重,通過光線明暗、空間透視來表現一個物體,達到一種很寫實的地步。在中西藝術中具象藝術就是真實地再現客觀現實的美術類型。
(二)提高學生對作品的鑒賞能力
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要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也就是說我們教學時要面向全體學生,發展全面完善的人。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式教學模式解決學生興趣不足,及對新鮮事物的恐懼性質。實現學生的動手動腦的積極性達到課程對提高學生對作品的鑒賞能力的效果,進一步強化培養學生的知覺能力、描述能力、解讀能力、批評思維能力、查閱資料的能力。
(三)以講授法、多媒體教學等方式進行藝術語言的教學
充分利用已有的課程資源為教學服務,是實施有效課堂教學的探索策略。選修課程、綜合社會實踐課程等等也給予了相應的時間和空間,由此,若能充分享受這些權利,發揮每一位教師的聰明與才智,自覺承擔起課程開發創新和實踐的責任,課堂教學就一定會達到新課改的要求。教育者以講授法等方式進行靈活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感受課堂不同的活動方式,不以單一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中學會用不同的方式理解作品。教師在通過這些方式教學后進行對比,讓學生對比出不同的藝術語言以及語言形式形成的不同藝術效果,給學生鑒賞藝術作品提供理念。
三、高中美術鑒賞課《美術作品的藝術語言》教學課例分析
語言是人們用來進行交流的一種手段。那么美術又使用什么樣的語言呢?這就是我們這一節課要來共同研究的問題。首先展示幾幅具象藝術作品讓學生品評,然后提出問題如:什么是美術作品的藝術語言?美術作品的基本語言元素有哪些?語言表達手段有哪些?按照美術語言方式來分,美術作品可分為哪幾種類型?老師對教材中的美術作品在形體的塑造、色彩的運用、空間的營造以及材質、肌理的傳達方面進行簡單介紹。再以《蒙娜麗莎》和《韓熙載夜宴圖》之間的對比為例,說明具象藝術在不同國家文明的形象下產生的藝術效果,并由此引出具象藝術的特點。
多角度全方位地開展真誠的教學評價,激勵教師、激勵學生的教與學,也是實施實施有效教學的必要策略。欣賞圖片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梁楷《潑墨仙人》,明確藝術形象的基本特征,設置問題,“說說對兩組組圖片的感受,以及他們的區別”進行提問,老師在根據同學的分析進行補充,同時教師對兩組組圖片比較分析分別是具象藝術、意象藝術,緊接著介紹兩種類型的概念解析。既要突出學生整體素養培養目標,以便于對課程設計的改進、對教學過程的完善,從而更加有效的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促進學生全面素養的培養,以不同的評價方式全面考察學生的全面素養。欣賞兩組圖片,提問“分析判斷每一組屬于什么藝術,并對每一張照片具體解析”,在學生回答后,老師在進行補充并詳細的分析每一張照片的歷史背景,構圖,造型,手法,用色,特征以及語言類型和方式,明確具象藝術、意象藝術、抽象藝術的概括,讓學生更加深入的對藝術語言進行了解。以高中美術鑒賞《美術作品的藝術語言》同一主題(人物)為例,《韓熙載夜宴圖》以傳統構圖方式,運用散點透視的方法,把不同時間中進行的活動組織在同一畫面上,人物和環境令人感到真實;《潑墨仙人》寥寥數筆迅疾、簡潔的幾大筆,簡練的手法勾勒出一個人;《吶喊》畫面的主體是在夸張的血紅色映襯下一個極其痛苦的表情,作者把內心情緒展現在我們面前,這種爆發性的情緒展現的淋漓盡致。
本節課所學的內容美術作品的元素、特征、美術語言的手段以及本課的重點具象藝術、意象藝術的概念,并要求同學們搜集圖片判斷他的藝術類型,學會分析藝術作品,從中學生得到知識及實踐,實現美育的作用。通過課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我意識到在教師崗位上我們不要當課改的“演員”,而是要當好課改的實踐者。
四、結語
20世紀的教育啟蒙運動,正如后現代主義對現代主義的反叛,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挑戰,希望解放孩子們的思維,給孩子一片發出聲音的天地,這種思潮被稱為“后現代教育”,它是教育發展的必然,雖然仍有很多弊端。高中美術鑒賞課的創新教學模式到底是什么樣的?并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就像鑒賞一件美術作品,每個人的答案不盡相同。
參考文獻:
[1]尹少淳.當代美術教育研究(第1輯)[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司南.中學美術教育現狀解讀[J].大眾文藝,2009(18).
[3]鄧璐.關于新課改理念及其實踐適切性的思考[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01).
[4]劉洋.高中美術教學對學生創新意識培養的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學,2010.
作者簡介:梁旭才(1990—),男,漢族,廣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畫創作與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