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對象是人,它在一定的環境中形成,并且受到環境的影響和制約。本文從三個部分展開論述。首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環境是客觀與主觀的辯證統一。其次,論述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環境研究的必要性。第三部分提出了優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環境的一些思考。
【關鍵詞】:大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環境;思想政治教育;優化;途徑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環境的涵義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環境可以定義成: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思想政治教育認識環境與情感環境對大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產生影響。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狀態、個性形成、以及認知形成方面有著深刻的印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環境是一種主觀的東西,本質是大學生對學校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的客觀反映。因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環境是客觀與主觀的辯證統一。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環境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必要性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環境各因素需要對大學生的思想品德產生影響,必然有一個從認識到內化的心理過程,要調動環境要素中積向上的刺激因素從而優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環境,使之與學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建立起聯結關系。使學生更多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目標、要求,自覺地內化為個體的行為規范和價值標準。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一切事物都處于不斷的變化和發展中,人們了解和遵循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就會在具體的社會實踐中減少必要的阻力,加快事情的發展進程,反之則不利于事情的發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具有一定規律的,因此,想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取得更好的效果,一定要把握各環境因素對大學生思想道德品質形成的影響作用。通過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環境的優化,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整體優化。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進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提供了理論指導。具體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塑造人格、提高人的素質,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功能。從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學結合的角度來探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環境對大學生思想道德品質形成的影響因素,更加注重大學生的親身感受,有針對性的引導大學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與心理機制的健康運轉,是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關鍵。
三、優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環境的途徑
馬克思曾經說過:“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環境造成的,那就必須使環境成為合乎人性的環境。”主要從大學生自身、教師、學校三個方面探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環境的優化,通過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化與有效利用,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從大學生的角度探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環境的優化
相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大環境而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環境對大學生的影響更廣、更深、更直接,因此,從大學生角度探尋優化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環境的途徑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環境優化的重中之重,其優化的主要途徑如下:
1.優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認識環境
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中感性認識的積累。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理性認識的升華、提高,都有賴于感性認識的積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感性認識不論是對大學生的學習過程,還是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過程,都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形成的基礎;感性認識是主觀和客觀一致不可或缺的認識;感性認識還能激發受教育者的想象力、創造力。因此,大學生應該努力于提高自己的觀察水平,將思想政治教育抽象的理論轉化為具體的對象。
2.優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環境
首先,大學生要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充分認識并運用自己的正當權利,積極履行自己的義務。其次,大學生要在受教育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在實踐中真正體驗生活、感悟人生,通過經歷的成功失敗、人情冷暖來達到情感環境的優化。第三,大學生要致力培養愛國主義情感,通過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學會用科學的理論武裝自己,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激發對真理的追求,不斷豐富充實自己的精神生活,為營造良好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情環境貢獻力量。
(二)從教育者的角度探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環境的優化
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具備一定的心理學知識。沒有一定的心理學知識,很難在具體工作當中摸透學生的心理,更無法做通他們的思想工作。因此,通過必要的途徑來進行系統的心理學知識培訓是十分必要。現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僅要強調學生對國家、社會的認識,明白如何在社會交往中處理好各種關系,還需要讓他們知道在面對挫折和不順利的時候應該用怎樣的態度去面對,如何調整自己的情緒狀態。還要教會他們如何計劃自己的人生,如何在人生之路上發揮特長和潛能,不斷的實現自我、超越自我。
規范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言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過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言行對大學生的影響最為明顯。當思想政治工作者具有較高的專業素質,并在教學過程中能夠用飽滿的熱情、樂觀向上的情緒去感染學生,那么學生也會隨之保持良好的心境,并且能夠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理相容,更容易溝通交流。因此,規范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言行舉止,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環境的優化有很大的影響作用。
(三)從學校的角度探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環境的優化
1.優化校園物質環境
校園物質環境作為學校的硬環境,給大學生提供了陶冶情操的物質條件,為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這些良好的物質基礎,如環境優美的校園、豐厚的館藏資料、先進的實驗設備等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置身于這個物質環境中,大學生就會不知不覺地受到環境的熏陶,增強自身對高層次文化追求的欲望。因此,加大對校園基礎建設的資金投入以優化物質環境,注重對校園的整體規劃以及建設具有特色的校園環境勢在必行。
2.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精神環境
優良的的校園精神環境是一種必要的教育力量,對大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質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校園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校園中大學生的心理面貌和價值思想。因此,加強校園精神建設對于大學社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環境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張耀燦.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俞國良,王青蘭,楊治良.環境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韓延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5]郭英敏,閔仕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環境解讀[J].思想政治教育研,2010
作者簡介:張欣(1992—),女,漢族,山西長治,研究生在讀,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