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學校學生思想管理和行政管理工作中,團學組織是學校聯系學生的媒介和紐帶,是不可忽視的力量,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載體,有著積極作用,但同時也存在消極作用,想要最大程度地發揮團學組織的積極作用。就必須大力優化團學組織。
【關鍵詞】:團學組織;高校教育;團學優化
當今青年大學生所處的時代決定了他們往往受多元文化影響,往往具有活躍的思維,而新時期的高校團學組織也應與時俱進,通過全面分析了解團學組織,在此基礎上來優化團學組織在高校大學生教育中的作用。
一、高校團學組織在大學生中的影響分析
(一)共青團組織的主導地位和作用
共青團的目的和意義就是引導共青團員成長、引領共青團員前進。
認真學習黨的基本理論、基本經驗, 緊密聯系同學,傾聽同學們的呼聲。提升青年大學生的政治覺悟,教育廣大青年為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建言獻策,讓同學們感受到社會主義事業與每一位同學都有聯系。
(二)學生會的基礎地位和作用
學生會架起了各個班級之間、團支部與學校團組織的橋梁。學生會的基礎地位決定了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學校的管理力量得以壯大,大幅度地提高學生管理效率,有效應對管理資源不足的問題;其次,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各種能力,最明顯的是培養了同學們的溝通能力和人際交往的能力;此外,培育良好的學習風氣,弘揚優秀的校風也離不開學生會的作用。
(三)社團組織的地位和作用
在校園文化發展中社團組織是全方位提高學生素質的載體。其間成員能夠認識到很多朋友,提升自己的溝通交往能力,和諧了校園文化,為成長適應不同的環境做好了鋪墊。
社團組織的作用至關重要。建立自己的愛好發揮自己的特長,對于成員來說社團是解放思想、能力提升的地方;對于學校而言社團組織是與學生聯系的媒介。
(四)其他非正式組織的作用
非正式組織一方面它顯示出了非常柔和的特點,它可以協調人際關系,也可以凝聚團隊精神;但是另一方面又會降低效率,不利于管理。非正式組織的積極作用在于其內部成員常常對非正式組織有一種歸屬感。同時,有助于成員之間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人際關系的協調、緩和矛盾。并且,它還具有引導輿論的作用,有利于信息傳播,節約成本。
二、高校團學組織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共青團組織作用的淡化
從理論學習上的作用看來,理論學習又太過于形式,理論教育不夠深刻,這也是我們共青團組織必須直面的問題。
從團委和團支部的建設上看來,雖然在近幾年來,團委和團支部的建設得到極大的鼓舞,但是建設政策并沒有完全落實到基層,行動意識弱化;而對于執行部門來看,也存在這活動內容僵化,形式老化的問題。
同時,共青團組織將學生的利益與組織的利益沒有有效的結合起來,學生積極性不高,這導致了團組織難以發揮作用。
(二)學生會自治作用的弱化
學生會隨著時代變遷,當代的學生會暴露出極大的弊端。
校團委的直接領導學生會干部選拔、日常事務決策以及運行經費,正是在這種獨立性受到極大的限制的情況下,學生會自主性缺失。
不僅如此,我們發現在學生會中部分學生干部自我教育缺失,自我管理也存在很大漏洞;而從對學生干部管理的環境來看,高校更為重視學生干部的選拔,學生干部的培訓流于表面功夫。這些因素都致使學生會自治作用的弱化。
(三)社團組織的無序發展和管理難題
社團組織成員往往有共同的愛好和傾向。可是當前高校的社團組織普遍存在著發展無序和管理難的問題。
首先,由于學生群體龐大,成立的社團數量較多,需要更多的管理資源;其次,社團間水平和規模的差異致使單一呆板的管理不能滿足社團發展需求;再說,社團具有較強的自主性,對社團組織的決策難以落實到方方面面。只有重視社團組織中現存的問題,社團組織的管理才會不斷得到加強。
(四)非正式組織的消極影響
非正式組織較之正式組織更重視感性因素,存在多方面的消極影響。
影響正式組織的工作有序開展,常常會遇到某些少部分學生的個人利益與學校的集體利益相矛盾的情況,而這不利于學校的有序運行;容易傳播不實消息,影響正常的教學計劃;成員們容易無意識地傳播流言。 小團體往往要求其成員在行為甚至意識領域保持一致,抹殺成員個性,對成員形成無形的控制,束縛成員發展。
三、優化高校團學組織作用的對策建議
在面對包括上述在內的種種問題時,團學組織應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合理措施,促使團學組織向更好更優的方向發展。
(一)面對共青團組織作用的淡化,團員思想意識的淡化,我們必須積極地開展思想教育,重視對理論的學習。以黨建帶團建,端正青年團員的認識,提升青年團員的思想覺悟。樹立起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學會自己教育自己,反省自己。
同時,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用理論指導實踐并反過來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理論。長遠看來,這樣不僅可以優化團學組織,也對中國長遠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二)面對學生會自治作用的弱化,我們要從學生代表抓起,必須不斷優化學生干部素質,提升學生干部能力;優化團學組織的管理制度,優化內部管理制度就要求處理好各層級之間的管理方式,針對具體問題采取具體的手段方法。同時,將學生的利益更緊密的結合在團學活動中。
(三)針對社團的無序發展和管理難題,我們必須對社團加以引導,首先要制定有效的管理政策,除了政策引導外,我們還應從社團成員入手,在社團中加強成員的責任意識和團體意識,聯系合理的規則制度,在操作規則制度時靈活運用,以此內外相結合,剛柔相濟的策略。面對特色各異的社團,鼓勵他們積極創新的同時又要堅持主流的社會文化思想,加強對社團組織的引導,可為社團靈活配置相應的指導老師,用更專業或者更成熟的眼光來發展社團,作為專業老師,具有更豐富的經驗,能有效有針對性的發展社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對社團起到了管理的作用,又深化了社團內涵。
(四)在學校的管理中,管理者和教育者乃至部分同學都要正視非正式組織,并承認其的積極作用,同時也應正視非正式組織在大學生教育中的不利影響,在全面你深刻的認識剖析基礎上正確利用非正式組織,當在大學生教育中出現了一些正式組織不便于處理的問題時,管理者和教育者可以利用非正式組織的感情交流等手段來處理。在正式組織開展活動時,兼顧非正式組織的正當利益,團學組織等應用科學的理論、正確的價值觀來積極引導非正式組織的輿論。
(五)站在學生的立場上看來,團學組織堅持強化服務功能。加強團隊學習的能力,提升組織的服務功能,要時刻與青年學生保持聯系,觀察青年學生的動態。
我們要充分利用學生,激發青年學生的主體性。多元化的青年學生雖然管理更有難度,但是也更具有活力,具有更高的創新能力,在優化團學組織作用的同時,積極聽取學生的意見和觀點。
面對團學組織與非正式組織的現實狀況,我們要不斷總結經驗,提升團學組織的工作質量與效率,團學組織必須不斷加強自身建設,與時俱進,真正做到優化團學組織在高校大學生教育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光明日報. 全面加強和改進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綱領性文獻[J]. 光明日報, 2015.
【2】沈翔鷹, 王紅. 團學組織在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中作用研究[J]. 學問, 2009:37-37.
【3】王學峰. 高校共青團工作實踐探索[M]. 光明日報出版社, 2014.
【4】魏微. 新時期共青團管理創新問題研究[D]. 吉林大學, 2004.
【5】王燕, 王娟. 非正式組織研究綜述[J]. 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 14(1):136-140.
作者簡介:張云紅(1993—),女,漢族,四川廣安人,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7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