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罪惡的根源問題和人性問題一直是西方哲學和神學共同關注的重要理論問題。本文通過對原罪說的考量,揭示了其和西方性惡論之間的密切關系,論述了二者對西方法制的影響。
【關鍵詞】: 原罪 ;性惡論
引言
罪惡的根源問題和人性問題一直是西方哲學和神學共同關注的一個重要理論問題,在作為基督教母體的猶太教的宗教經典《舊約》中,就已經記載了亞當、夏娃偷食禁果而遭上帝懲罰的故事,原罪說由此而來,并形成了性惡論。文章分別探討了原罪的涵義,原罪說與性惡論的淵源關系,原罪說和性惡論對西方法制的影響。
一、“原罪”釋義
1、《圣經》釋義
基督教的原罪思想是其教義的核心基礎,基督教認為惡的來源是人對上帝旨意的違抗。《舊約·創世紀》3章記載了伊甸園亞當夏娃偷食禁果的原罪的發生。上帝從地上取塵土造出一個完美的男人,又從這個男人身上取肋骨造出一個完美的女人,這是世界上第一對男女,也是人類的始祖亞當(Adam)和夏娃 (Eve)。然而,由于聽信了撒旦蛇的謊言,他們二人背離上帝旨意,偷吃了智慧樹上的果子,犯下了原罪,受到了神的審判,并且被逐出伊甸園,從此人類從祖先開始就陷入了罪惡之中。圣經說:“罪通過一個人(亞當)進了世間,死又通過罪而來,于是死就傳給所有人,因為所有人都犯了罪”(羅馬書 5:12)?!妒ソ洝ぴ娖?1章5節也說到:“我是在罪孽里生的,在我母親懷胎的時候,就有了罪。”同時,這種原罪只有依靠上帝的恩典和救贖,人才能得到拯救。
2、奧古斯丁釋義
在《圣經》中,雖然有關于罪的論述,但并沒有關于“原罪”的明確定義。一般認為,奧古斯丁最早提出“原罪”這一概念。
奧古斯丁創立了“自由意志說”和“原罪說”,以解決“惡”的問題。在奧氏看來,上帝及上帝的創造是全善完美的,惡的產生是因為人類濫用了上帝賜予的自由意志,自從人類的始祖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中濫用了自由意志,或說犯了“原罪”之后,惡就進入世界,罪惡的實質是意志的缺陷。奧古斯丁在其著作《基督恩典和人的原罪》中對人的原罪進行了論證,“犯罪之后,他(亞當)在那里被放逐,并且因為他的罪,整個從他而出的族類,在他里面都敗壞了,要接受死亡的刑罰……都受到了原罪的污染,并且受到墮落者的錯謬與苦難牽引誘惑,落入與墮落天使同受的、永無休止的懲罰;墮落天使,就是使他們敗壞者、他們的主人、以及與他們同樣注定滅亡者[1]”。奧古斯丁認為除了耶穌基督,任何人都是生來敗壞的,都“繼承”或“遺傳”了始祖亞當夏娃的罪,都受到了“原罪”的污染,也就是說人人生來都是罪人。因而原罪是人生而具有的,是深深植根于人性中的存在。由此看出,原罪這個概念是對罪的進一步規定,是人疏離、背離上帝的狀態,通過一代又一代的生育遺傳下來,沒有人被排除在外。同樣持相同觀點的可見于趙林關于原罪的定義:“‘原罪’是什么?實際上就是‘罪’的概念,是一種形而上學意義上的‘罪’。正是由于在亞當那里已經打上‘罪’的烙印,所以世界上的每一個人作為亞當的子孫都‘模仿’和‘分有’了罪,成為有罪之身。即使他從來沒有犯過任何具體的罪,他仍然是有罪的,因為他出生之前就已經被打上了一種形而上學意義上的‘原罪’烙印”[2]。
二、原罪說與性惡論的淵源關系
1.原罪推衍出性惡
基督宗教關于世界歷史的描述有一個完美的開端,但正是由于亞當的“原罪”而開始了人類精神世界的淪落,并由此而推衍出人性惡。這種“原罪”說,透過神話形式,表達了一種關于人類本性的看法:人的本質墮落和人性之邪惡。
西方文化認為,作為本質上區別于動物的自然存在的一種文化存在物的人類,起源于其理性自覺,而這種理性自覺本質上是惡的。這是受基督教原罪說的影響而進行的哲學解讀,由原罪觀念出發而把人的理性自覺界定為惡。同時應當指出,這種人性惡的觀點在西方文化中占主導地位。
2、性惡導致原罪
把原罪說與人性惡直接結合起來的在黑格爾一段話中可見一斑:“教會上有一熟知的信條,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并稱本性之惡為原始的罪惡。依這個說法,我們必須放棄一種膚淺的觀念,即認為原始罪惡只是基于最初的人的一種偶然行為。其實由精神的概念即可表明本性是惡的,我們無法想像除認人性為惡之外尚有別種看法。[3]”在黑格爾看來,原罪是性惡使然,即性惡必然導致原罪,原罪是人性惡的表現。
同時還應當指出,原罪和性惡是經常同時被提及,二者的界限已經不是非常分明,可以看做是并列的兩個概念,甚至有時可以交替使用。由上述論述可知原罪說和性惡論之間的密切關系,并深刻影響了西方社會。另外,由對西方社會文化發展脈絡的分析發現,西方社會的原罪意識或者深受基督教影響的善惡意識、懺悔意識等深刻影響了民眾的心理和認知方式;而在中國,人性本善或者本惡也一直是中國哲學探討的重要主題,雖然“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深深扎根于社會民眾之中,但民眾卻沒有因此形成相應的懺悔意識,即主體的自我意識與自我反思。這點值得我們深思。
三、原罪說與性惡論對西方法制的影響
上述表明,基督教教義的基礎是性惡論。因為只有假定人性本惡,才會把上帝的作用凸顯出來,只有這樣,上帝的存在及其對人類的救贖才有意義。同時,西方文化深受基督教影響,人們普遍認為西方文明是基督教文明,基督教對西方社會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基督教的原罪思想融入其中,在西方各種社會制度中都有體現,尤其是對西方法律制度的構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正如美國學者弗里德里希說,西方憲法“植根于西方基督教的信仰體系及其表述世俗秩序意義的政治思想之中”。
既然人性本惡,有做惡的傾向, 因此制定制約人的律法則是不可或缺的,耶穌對他的追隨者這樣說:“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劃都不能廢去,都要成全(《新舊約全書》[4]。既然人人都要做惡的可能,為了避免互相傷害,制定權力分立則必不可少,后來即發展為三權分立原則,有效制約了權力失衡,同時也促進了政治領域中社會契約論的形成,在法律中被發展為契約自由原則,等等。由此看出原罪說和性惡論在西方對人的自我意識是一個很好的號召,有了二者的提示,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西方法律,時刻提醒人們規范自己的行為,不要逾越法律的界限。同時,追求無限的宗教意識也在提醒人類:人是有限的,不是無所不能的。所以,人應當謙卑、寬容、仁慈。正是這種“原罪”態度,一方面使人們對自己的認識不斷前進,另一方面使對世界的認知也成為一個不斷前進的過程。
注釋:
[1]轉引自奧爾森:《基督教神學思想史》,吳瑞誠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287頁
[2]趙林:《基督教與西方文化》,商務印書館,2013年,第88頁
[3]黑格爾:《小邏輯》,商務印書館,1980年91頁
[4]《馬太福音》第五章
參考文獻:
[1] 《圣經》
[2] 趙林.罪惡與自由意志--奧古斯丁“原罪”理論辨析[J].世界哲學,2006年第3期
[3] 張立文主編.中國哲學史新編[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4] 王毅、張寶英.基督宗教“原罪”思想及其文化內涵[J].中國宗教,2012年第2期
[5] 趙林.基督教與西方文化[M].商務印書館,2013年
[6] 林季杉.論基督教”原罪”說的圣經起源與現代意義[J].武漢大學學報,201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