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修昔底德陷阱”常用來指代新興崛起大國和守成大國之間必有一戰。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及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使其在國際社會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美兩國關系也在不斷變化。如今,中外學者更多地在中美兩國關系中看到了古希臘城邦時期“雅典”和“斯巴達”的身影,用“修昔底德陷阱”來形容中美關系。中國作為后起之秀,在自身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同時,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發生,實現和平穩定的發展,值得探索。
【關鍵詞】:“修昔底德陷阱”;中美關系;新型大國關系;現實基礎;途徑
人類歷史上的戰爭多是由于新興國家不斷擴張,傳統的既存大國勢力相對下降引起的。新興國家隨著自身實力的增強,會對現有的國際秩序和權力分配產生不滿,并設法從各個層面突破舊有的秩序。而守成大國為了捍衛本國的地位,會采取手段限制新興大國的進一步發展,從而導致“新興大國”和“守成大國”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式的大國戰爭。“修昔底德陷阱”最早源于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的著作《伯羅奔尼撒戰爭史》,這本書詳盡地介紹了公元前431—公元前404年間雅典與斯巴達之間進行的長達三十年的戰爭。修昔底德認為,雅典和斯巴達之間爆發戰爭的根本原因是雅典作為新興崛起城邦,不斷挑戰既有大國斯巴達的地位,引起了斯巴達的恐慌,進而引發雙方展開了毀滅性的戰爭。近年來,中國綜合實力和國際地位的迅速提升,使得一些中外學者開始思考中美兩國是否會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然而,中國不是雅典,同樣,美國也不是斯巴達。中國走的是和平發展的道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國一直秉承的外交原則。且在全球化的今天,中美兩國有更加堅實的現實基礎和有效途徑來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進而構建新型的大國關系。
一、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現實基礎
(一)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
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各國都希望能在一個穩定的國際環境中發展本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處理本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關系。回顧歷史,兩次世界大戰告訴世界,簡單的武力訴求并不能徹底地解決問題,反而會帶來人員傷亡、經濟衰退、國力下降等消極影響。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在五千年的歷史發展中一直秉承“和為貴”的理念,并深刻地明白和平對于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中國自1949年建國以來,一直堅持“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外交政策,與周邊國家睦鄰友好。不難發現,雖然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但中國走的是和平發展道路,致力于創造穩定和諧的國際環境。中美兩國是當今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兩個國家,新興大國關系的提出是對全球化環境下和平與發展這個時代主題的回應[1]。中美兩國都深諳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用武力、暴力來解決糾紛是與人類社會發展相悖的。所以,中美兩國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在和平中積極對話、合作協商,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二)中美存在廣泛的利益基礎
全球化加強了國與國之間的聯系,使中國和美國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雙方的利益基礎也更加廣泛。在國際社會中,國家利益是國家外交追逐的重要目標,是影響國家關系的最重要因素[2]。中美兩國在經濟貿易上互相依存,互利共榮,推動了兩國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美方的產業升級,也有利于中國經濟轉型,引進資金和先進的管理經驗。在氣候問題上,近些年全球氣溫普遍升高,海平面上升,給人類的生存條件帶來了一定的威脅。中美兩國不斷進行交流對話,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來減少本國溫室氣體的排放,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共同為維護全球氣候努力。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良好的國內環境以及穩定的國際環境,中美兩國亦是如此。因此在打擊全球恐怖主義問題上、中國和美國兩國嚴厲打擊諸如伊斯蘭國等恐怖組織。兩國本著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原則加強合作,共同有效打擊恐怖主義,維護國際和地區的和平發展與安全穩定同時,互相為兩國的穩健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在能源安全、朝核問題等方面,中國和美國也存在廣泛的利益基礎。因此,中美雙方在國家間交往中存在廣泛的利益基礎使得兩方在處理兩國關系時均會謹慎而行,即使有摩擦,也會積極尋求對話,尋找和平解決的途徑,進而共贏。
二、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途徑
(一)堅持底線,增強雙方互信與對話合作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也積極與周邊亞洲國家建立了不同的合作關系。這使美國感受到了壓力,擔心其在亞太地區的地位,因此高調宣布“重返亞太”政策。隨后,“南海問題”、“臺灣問題”等事件都加劇了兩國之間的摩擦。然而在這一問題上,美國產生了誤判,中國選擇的是和平的發展之路,在自身的發展過程當中,始終堅持睦鄰友好的外交政策,從未期望稱當一方霸主,因此兩國并不存在所謂新興崛起大國對既有大國的挑戰。此外,中國和美國不僅是合法擁有核武器的國家,而且擁有良好的高精尖武器。科技的發展,核武器的威懾力進一步增強,[3]中美兩國之前通過武力解決分歧和矛盾的方式不再可取。兩國都會慎重考慮大規模的軍事對抗和沖突帶來的嚴重惡果。 在出現矛盾時,中美雙方都應該堅持底線,絕不發動戰爭,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以和平對話的方式處理雙方在國際關系中的紛爭。無論對中美兩國還是對世界,戰爭都是有百害而無一益。中國和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在政治、經濟、能源及國家安全等方面更需要積極展開雙邊合作,在合作過程中雙方須本著互信的原則來增強合作。在對話交流中求同存異,在合作互惠惠利,達到雙贏。
(二)深化中美經貿合作,增強雙方關系的“壓艙石”
中國和美國作為世界上兩個經濟大國,經濟總量約占全球的40%。[4] 中國自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使得中國經濟得以迅速發展。2016 年,中美雙邊貨物貿易額達到 5243 億美元,比建交之初增長了 209 倍;雙邊服務貿易額超過 1100億美元;雙向投資累計超過 2000 億美元。商務部2017年5月25日發布的《關于中美經貿關系的研究報告》中指出,中國是美國第一大貿易伙伴,美國是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中國是美國重要的出口國之一。 商務部的數據表明,中美兩國是相當重要的貿易伙伴,且中美經貿合作在本質上是互利雙贏的。美國企業家在中國進行經濟活動、中美兩國企業進行經濟合作,一方面為中國的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不僅為中國提供了一定數量的就業崗位,而且引進了新的管理經驗與技術;另一方面美國企業及企業家也獲得了豐厚的利潤和回報,推動了美國經濟的增長與發展。中國企業家在美國經貿合作是中美關系的“壓艙石”。合作共贏既是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目標,也是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基本原則。兩國經濟相互依存度很強,都能夠從與對方的經濟合作中獲得商機和經濟利益。[5]
經濟貿易合作,兩方在利益上不可能取得百分之百的公平,雙方都需要做出讓步與犧牲。但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中美雙方經貿合作是緊密中美雙邊關系強有力的紐帶之一。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發生改變,中國經濟在一定時期內依舊會保持中高速發展的勢頭。中國與美國的經貿合作具有相當強的互補性,兩國在日后存在更大的合作空間以及合作機遇。加強雙方在經濟貿易上的合作,不僅有助于為兩國經濟的繁榮,而且中美作為世界上的兩大經濟體,中美兩國經濟的穩定發展,也有利于世界經濟的平穩。中美兩國站在互利共贏的角度上,通過建設性的合作伙伴關系來穩定兩國經貿關系,達到互利共贏。對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意義重大。
三、結語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國和美國在經濟、政治、氣候、恐怖主義等全球化問題中的合作日益密切。但不可否認的是,兩國之間依然存有摩擦。習總書記提出的“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明確了中美兩國未來應努力的方向。這要求中美兩國在處理摩擦沖突時要冷靜克制、理性分析,避免正面沖突與軍事對抗,共同攜手維持和平,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要積極開展協商對話,攜手合作,促進中美雙邊關系在新時代穩步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小勇,劉文祥.超越“修昔底德陷阱”,建構中美新型大國關系[J].社科縱橫,2015,(8):41-44.
[2]徐成志.“修昔底德陷阱”與中美關系[J].社科縱橫,2017,(1):28-32.
[3]郭兵云.走出修昔底德陷阱——關于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思考[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15,(4):21-25.
[4]中國商務部.關于中美經貿關系的研究報告[Z].2015.
[5]金燦榮.中美關系與“修昔底德陷阱”[J].湖北大學學報,2015,(3):13-19.
作者簡介:韓欣,1992年9月17日出生,女,漢族,陜西省咸陽市人,現就讀于西安外國語大學英文學院2015級英語語言文學專業。主要研究方向:英語國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