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詞,作為宋代文學藝術的標榜,反映了宋代社會各階層的物質生活及精神的風貌。而它的繁榮與發展離不開當時社會創作背景和文人士子的主體創作意識,本文主要通過論述宋代時期的社會背景與士林風氣之間的聯系,具體地探討當時流行于士林社會風氣對詞的創作主體的影響。
【關鍵詞】:宋代;士林風氣;柳永;詞;影響
“士”階層起源很早,大約在先秦時期就已有之,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在先秦時期,士屬于貴族階級,在古代社會具有較高社會地位。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和社會階層的流動,“士”的內部階級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不再僅僅是貴族階級的代表,而是對古時知識分子的尊稱,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風氣”一詞,古已有之,在《漢書·地理志下》中記載:“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剛柔緩急音聲不同,系水土之風氣,故謂之風。”這里的“風氣”指的是在不同區域內有不同的水土“風氣”,使得不同居民群體的性情、語音等具有差異性,帶有其自身的自然屬性。而本文將論述的“宋代士林風氣”指的則是流行于宋代知識分子階層的一種社會風氣,具有社會時代屬性。
據《東京夢華錄》對宋代城市風貌的描述,如《朱雀門外街巷》、《州橋夜市》、《京瓦伎藝》等篇章。不僅反映了宋代都城內大街小巷內店鋪林立,酒樓飯店、秦樓楚館、夜市買賣等一片繁華的宋代生活圖景,同時也表現了宋代繁榮的商品經濟。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豐富了宋人的物質生活的同時,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使人們在物質生活得到滿足后逐漸追求精神的滿足和快樂。
宋代歌妓可分為“官妓”、“私妓”、“家妓”等,它的產生反映了當時狎妓獵艷的這種娛樂消費方式不僅僅在民間市坊有廣大的市場,同時在上層官僚,或雅士文人等有一定身份的社交圈內以妓樂為娛樂方式的宴集活動也十分流行。如吳自牧的《夢粱錄》中記載:“朝廷御宴,是歌板色承應。如府第富戶,多于邪街等處,擇其能謳妓女,顧倩祗應。或官府公筵及三學齋會,緒紳同年會、鄉會,皆官差諸庫角妓祗直。”反映出這種狎妓獵艷的社會風氣的盛行。而據統計,在柳永約212首詞作中,有146首的內容是與歌妓有密切關系。如:《剔銀燈》中“盈車載酒,百琲千金邀妓。”,《洞仙歌》“有笙歌巷陌,綺羅庭院。傾城巧笑如花面。”,《迷仙引》中“席上尊前,王孫隨分相許。算等閑、酬一笑,便千金慵覷。”等詞作均反映了“妓樂”這種娛樂消遣方式的盛況。而柳永有如此驚人的關于歌妓舞女的創作量與當時自身所謂的“專業填詞手”是分不開的,從這些詞作中,我們不僅僅能看到以柳永為代表的士子們流連于鶯花柳巷中觥籌交錯、歡歌燕舞的生活圖景,也能感受到他們這光鮮的生活背后所經歷的不為人知的辛酸。
另外,北宋時期,社會各階層的交游風氣十分興盛,發達的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和開放的文化政策不僅為此提供了物質上的可能,也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們的封閉的思想。而該時期文人雅士們則多以茶會、結社、節日出游等雅集賞游的方式怡情消遣的活動較頻繁。這些在吳自牧《夢粱錄》中均有相關的描述,如:《卷一·元旦大朝會》、《卷二·清明節》《卷四·觀潮》等等都詳述了宋代出游賞玩活動的盛況。而柳永詞中記述這類的作品可分為兩類。其一,寫的是作者在羈旅行役過程中的所聞所見,如《臨江仙》、《迷神引》、等,這一類詞作風格晦暗,常常表達羈旅中低沉、憂愁、懷人的負面情緒;另一類是描述與傳統節日有關出游賞玩等活動相聯系《小鎮西犯》、《木蘭花慢》《夜半樂》、《玉蝴蝶》、《木蘭花慢》、《笛家弄》、《拋球樂》等均描述了宋代關于中和節、花朝節、清明寒食節等相關節日出游賞玩活動和盛況。
據鲖陽居士的《復雅歌詞序》中記載道:“迄于開元、天寶間,君臣相為淫樂,而明皇尤溺于夷音,天下熏然成俗。于是才士始依樂工拍但之聲,被之以辭句;句之長短,各隨曲度,而愈失古之聲依永之理也。溫、李之徒,率然抒一時情致,流為淫艷猥褻不可聞之語。我宋之興,宗工巨儒,文力妙于天下者,猶祖其遺風,蕩而不知所止。脫于芒端,而四方傳唱,敏若風雨,人人歆艷,咀味于朋游樽俎之問,以是為相樂也。”其中反映了詞自唐以來不僅受到上層統治階級的青睞,同時在市井百姓之中也受到歡迎,以至于“四方傳唱,敏若風雨,人人歆艷”的地步。同時,也說明了詞產生于樂工的伎樂之中,本身具有抒情性和一定的娛樂性,伴隨著宋代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市井商業買賣的頻繁,青樓楚館、瓦肆酒市等娛樂場所的開放為“詞”的市井消費提供了物質條件的同時,也為柳詞注入了新的內容,這為植根于市井大眾文化中的柳詞的得以進一步傳播和接受具有重大意義。另外,在此基礎上,柳詞以民間的長調舊曲為范本,又以市井新聲為基礎大量創制長調新曲,使其詞“淺近卑俗,自成一體,…… ”。經柳永大量創作,俚俗詞風得以確立,并在市面形成一股熱潮。柳詞的這些獨創性不僅增強了詞的表現力,也進一步推進了詞的通俗化進程,增強了詞在廣大市民群眾間的傳播力,這也是柳詞之所以能達到“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的傳播效力的結果。
參考文獻:
[1]柳永.樂章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2]夏承燾,等.宋詞鑒賞辭典(第1版)[M].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
[3]吳熊和.吳熊和詞學論集[M].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
[4]程千帆,吳新雷.兩宋文學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5]段庸生.宋代士林風氣與詞之近情[A].紀念辛棄疾逝世80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7.
[6]吳寧.兩宋士風述論[D].暨南大學,2003.
[7]唐念春.論柳永詞的雅與俗[D]江西師范大學,2003.
[8]樂芳.北宋社會文化的發展與柳永詞研究[D]陜西理工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