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第一槍,在江西南昌發起了武裝起義,即南昌起義。2017年是中國共產黨建軍90周年紀念日,今天的和平來之不易,是無數革命烈士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在這樣的偉大日子里,本文就南昌起義的偉大歷史事件來闡述其偉大歷史意義,以此來向世人展示要牢記歷史,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關鍵詞】:南昌起義;中國共產黨;革命
2017年7月30日,在內蒙古朱日和戰訓基地,進行了紀念中國共產黨建軍90周年的沙場閱兵。這次沙場閱兵,讓我們想起了九十年前的南昌起義,這次起義,使得中國共產黨擁有了自己的武裝部隊,為保存革命果實打下了堅定的基石,為以后革命戰爭的發展即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不管是起義的背景、還是起義背景、歷史意義等,都值得我們深入學習研究。
一、南昌起義的背景
1927年3月,蔣介石在南京成立新政府,引起了汪精衛政權的不滿,雙方矛盾激化,就是所謂的“寧漢分裂”。在革命繼續向前發展的時候,蔣介石、汪精衛為了自身利益,倒行逆施,大勢屠殺共產黨人,并與帝國主義勾結,與大地主、大資產階級聯合,發動殘忍的反革命政變,殺害了大量共產黨人、革命群眾、國民黨左派。 4月,南京政府在上海逮捕和屠殺了大量共產黨人,發動了震驚中外的“四一二政變”。7月,武漢政府開始“清黨”,即七一五事變,汪精衛甚至喊出了“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漏網一人”的命令。這段時間,中國共產黨遭遇了血腥屠殺,死傷無數,面臨亡黨的危險。為了挽救革命,在7月12日,中共中央進行改組,中央委員會總書記陳獨秀職務被停。
在七月下旬,周恩來、葉挺等決定將自己掌握和影響的部分國民革命軍聯結起來,再和張發奎的第二方面軍聯手向廣東進軍,與當地的革命力量會合,進行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根據地。具體組織這次行動的有李立三、聶榮臻、鄧中夏等,但在這過程中發現張發奎與汪精衛聯系密切,并迫害在第二方面軍中的共產黨員。隨后立即向中央匯報,并建議依靠自己的軍隊力量,在南昌實行暴動。
二、南昌起義的過程
參加南昌起義總共有2萬多人,有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第4軍第25師第73、75團;第11軍第10、24師;第20軍全部;第五方面軍第3軍軍官教育團一部,朱德任團長;南昌市公安局保安隊一部。從7月25日開始,葉挺、賀龍分別指揮第11、20軍逐漸從九江、永修向南昌集結。27日,周恩來抵達南昌,開始做起義的準備工作,成立了前敵委員會。在一切部署都到位后,8月1日晚2時,南昌起義開始。根據之前的部署,第11軍24師向天主教堂、新營房等有守軍把守的地方開始進攻;第20軍第1、2師向舊藩臺衙門、大士院街等處進攻;還安排一部分人前往火車站,切斷其與外界的一切聯系。直至黎明,戰斗才結束,繳獲的子彈70多萬發,槍支5000多挺,還有數門大炮,共殲滅守軍3000多人。1日下午,聶榮臻、周士第率領馬回嶺的第25師第73團、74團機槍連、75團3個營起義,在8月2日,率部到達南昌,與周恩來、賀龍等會合。
為了保存革命力量,起義部隊決定于8月3日至5日撤離南昌,向廣東進發,在廣東開辟革命根據地。但在南下途中,起義部隊被分為幾隊,其中一隊由朱德率領留下抵抗錢大均部隊的追蹤,以確保主力部隊順利南下。由于部隊被分為幾支,削弱了主力部隊的力量,最終起義失敗。于是,各部開始轉戰,為了穩定軍心,朱德開展政治動員,樹立軍隊信心。通過整編、整訓,部隊的戰斗力大大提高。在1928年,朱德率部前往井岡山,與毛澤東勝利會師,并于5月4日,正式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三、南昌起義的歷史意義和經驗教訓
1.南昌起義的歷史意義
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一次武裝暴動,是中國共產黨獨立創建軍隊和自主領導革命戰爭開始的標志,是中國共產黨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
根據中央革命委員會的建議,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于1933年7月11日決定8月1日是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的紀念日。從那時起,8月1日就成為了中國工農紅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
南昌起義傷亡慘重,最終失敗。因為缺乏領導武裝暴動的經驗,沒有充分發動人民群眾,沒有領導湖南、江西等地的農民結合開展土地革命斗爭。除此之外,戰略上的失誤,孤軍南下廣東,再加上分兵,力量不集中,二次北伐,最后導致失敗,但南昌起義的的偉大歷史功績是不可磨滅的。南昌起義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不畏艱難、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為全黨和全國人民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起了示范作用,樹立了一面旗幟。南昌起義批判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沉重的打擊了蔣、汪集團的囂張氣焰,極大的鼓舞了全國各族人民起來革命的斗志,為革命勝利樹立了信心。
2.南昌起義的經驗教訓
南昌起義雖然功績赫赫,但也有很多經驗教訓是我們必須要吸取的,尤其是在革命武裝斗爭方面。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的中國革命斗爭,這也是我們黨在與國民黨反動派決裂之后,黨領導工人階級、革命知識分子、農民階級、國民黨左派等其他一切擁護革命的群眾完成的歷史革命任務,有力的否定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開創了用武裝進行革命的開端。從此,中國的革命事業走上了新臺階,在歷史上打開了新的篇章。此次起義,充分地反映了當時我國革命的整個形勢,即是對革命的勝利、失敗,革命高潮、低谷的反映。南昌起義,成為劃分中國革命戰爭歷史的關鍵點。
南昌起義雖然以失敗告終,但他的歷史價值卻是巨大的,其斗爭方向是正確的。我們的黨才成立6年,還是很年輕的黨,就能直接領導和參加中國的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這是值得驕傲的。但是由于比較年輕,缺乏革命經驗,特別是缺乏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經驗,所以起義失敗是在所難免的。但是,這次失敗確認我們吸取了寶貴的經驗教訓,成為了我們日后進行武裝斗爭的“反面教材”,也是取得革命勝利的重要前提和準備,是后來毛澤東武裝斗爭思想形成的重要依據。革命烈士他們的大無畏精神、不怕流血犧牲的革命精神,隨著我們中華民族的不斷壯大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向前發展,正在神州大地放射著萬丈光芒。
作者簡介:彭代超,男,漢族,重慶市人,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