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新政治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公共選擇理論是在對傳統市場理論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批判的過程中逐步興起和發展的。它以“經濟人”假說為其基本行為假設并將之推廣到政治市場上供求雙方行為分析,最終得出“政府失敗”的基本結論并提出了矯正“政府失敗”的兩大思路。其理論體系、前提假設、基本結論及改革舉措還是具有相當啟發和借鑒意義的。通過本文我希望通過聯系公共選擇理論與現在中國公共選擇的一些現象分析一下在中國政治中公共選擇的發展與發展方向。
【關鍵詞】:公共選擇;中國;變質
一、公共選擇理論的概念
公共選擇理論產生于20世紀40年代末,并于五六十年代形成了公共選擇理論的基本原理和理論框架,60年代末以來,其學術影響迅速擴大。英國經濟學家鄧肯·布萊克被尊為“公共選擇理論之父”,他于1948年發表的《論集體決策原理》一文(載《政治經濟學雜志》1948年2月號),為公共選擇理論奠定了基礎。他在1958年出版的《委員會和選舉理論》被認為是公共選擇理論的代表作。公共選擇理論的領袖人物當推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詹姆斯·布坎南。布坎南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從事公共選擇理論研究的,他發表的第一篇專門研究公共選擇的文章是《社會選擇、民主政治與自由市場》(載《政治經濟學雜志》第62期,1954年4月號)。布坎南與戈登·塔洛克二人合著的《同意的計算——立憲民主的邏輯基礎》被認為是公共選擇理論的經典著作。布坎南因在公共選擇理論方面的建樹,尤其是提出并論證了經濟學和政治決策理論的契約和憲法基礎,而獲得1986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隨著公共選擇社會組織在1965年于美國成立,公共選擇理論的發展也隨之加快。組織的所在地開始發行一份名為公共選擇的學術期刊,并且定期舉行學術討論會。參與期刊和討論會的主要是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經濟學家們引入他們以選擇為基礎、架構研究模型的技巧,政治學家們則引入他們對不同政治體制的知識、以及對于政府體制和政治互動之間的研究。其它許多領域的學者,包括了哲學、公共行政學、以及社會學家們也都參與了公共選擇理論的發展。
公共選擇理論發展至今,已是難以用幾句話加以概述,但因篇幅問題在次本文只能引用網上的一段話進行概括:公共選擇理論是一門介于經濟學和政治學之間的交叉,它是運用經濟學的分析方法來研究政治決策機制如何運用的理論。既是當代西方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同時又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涉及現代政治學和行政學的研究領域。從經濟學理論角度來看,它運用的是經濟學的邏輯和方法;而從政治學、行政學的角度來看,它分析的是在現實生活中同我們密切相關的政治個體(包括選民和政治家)的具體行為特征,同時包括由此引起的政治團體(尤其是政府)的行為特征。因此,學術界常常把公共選擇理論稱為“新政治經濟學”、“政治的經濟學”。
二、對中國現今公共選擇現象的研究
雖然我國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有著既然不同的制度,但從公共決策體制來看,兩者也有著許多共通之處。在中國目前的轉型經濟社會中,涉及到收入分配之間的差距、反腐敗的制度設計、社會保障制度等方面的公共政策設計和改革,都需要從公共選擇理論的分析思維出發,進行深入考察、分析和再設計,以力圖追求社會整體福利最大化的目標。然而不得不提到的是當今中國的的公共選擇已經入了一個誤區。
從選擇的內涵來說,中國的公共選擇越來越傾向形式主義,常常在進入公共選擇之前公共選擇的結果卻早已被確定。這種現象尤其出現于中國現在的公共投票活動中。且不說非正常的拉票手段。但就說一直看起來很正規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不可否認的是它的選民看起來的確是來自于全國各地。但,有那么一點不可否認的是:這些選來的勞模,大多是社會底層人員,也許他們對于同樣處于最底層人民的生活與疾苦非常了解,但如果要他們提出適合的解決方式,我想他們恐怕是無能為力的。所以到最后他們所做出的對于大眾的選擇,往往卻是那代表小部分群體的利益的意見,實際上做出的選擇并非對大眾最有利的選擇。
其次,有關于中國式選擇的結果。舉如是一個例子:河南省駐馬店高級中學今年有兩個“省級優秀學生”指標。校方聲稱,只有3人“夠資格”參加評選。這3名候選人都是本校教師子女。除校長李剛的兒子李天外,另外兩人在高中階段有過留級經歷。校長李剛很坦率地告訴記者,在過去5年中,學校一共獲得13個“省級優秀學生”的指標,其中只有兩名非教師子女 獲評。顯然,如此評選優秀學生,既不符合上級的規定,也不符合實際情況。正如校長所言,教師子女不一定是最優秀的,但都是老師投票,沒辦法。說白了,這兩個“省級優秀學生”的指標,就相當于是教育部門攤派給教師的額外福利,從它產生的時候起,就注定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結果。這樣不合情不合理的評選,在今天的社會卻是如此廣泛地存在著。譬如人們常常感嘆,“‘光榮榜’上怎么全是官?”譬如每每有貪官落馬,人們就會驚詫地發現,伴隨其斑斑劣跡的是,也常常是“榮譽等身”,可以謂之“中國式評選”。它就像一個強大的社會“潛規則”,雖然抬不上桌面,卻滲透于每一個角落,被人們默默遵守著,服從著;它又像一個無法顛覆的傳統,既得利益者們樂在其中,演繹著一個又一個贏者通吃的現實利益格局,瓜分著極為有限的公共資源,卻不需付出任何成本。這同樣是對中國式的公共選擇的一種有形傷害。輕者而言,它是一種潛規則。重者來說,它成為一種腐敗。“中國式評選”之所以會大行其道,其根本無外乎“利益”二字。但是這利益代表的卻是接受選擇的那少部分人,而非大部分的中國民眾。如是下去,中國的公共選擇將會更加變質,甚至更可怕的后果。
三、結合公共選擇理論與中國國情提出參考
第一:公共選擇理論中的“經濟人”假設,為我們的財政決策機制設計提供了富有啟發性的思路。就當下觀之,政治市場中的“經濟人”假設無論是在東西方的學者的觀點中都存在著很大的正義。但從應用角度看,這一假設卻是相對來說最為符合實際的一種假設,合理的運用這種假設有助于人們以此為依據制定出有效率的制度和政策。我們由這一假設引伸開來則是;若要政治決策能符合公共利益最大化要求,就必須建立起一套能約束和監督決策者的有效機制,政府必須把握好在干預經濟活動中的適度原則,在政府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之間架構起一套激勵共容機制,這樣政府利益不僅不會損害公共利益,反而更能促進公共利益。
第二,必須加強法制建設,將政府的決策納入法制建設的軌道。政府的決策并不能確保資源的最佳配置;而產生這一政府行為的原因是缺乏一種約束機制來制約政府的決策行為,所以,在我國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公共決策的制定和執行必須按照法律的規定進行,逐步優化制定和執行公共政策的系統,完善公共決策體制和相關規則,逐步提高政策制定和執行的質量。
第三:公共選擇理論揭示了“偏好顯示機制”在公共決策中的重要性,這對我們完善這一機制,實現有效的財政決策具有相當的借鑒意義。我們的政府是代表人民利益的,財政決策應當體現人民的意愿和要求,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有一套把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由下而上及時傳達的機制,即公民的偏好顯示機制。只有充分了解了民眾的需求,我們才能制定出最符合人民利益與要求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