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是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新認識,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新發展,是對今后發展實踐上的新要求,明確了我國實現更高質量、更加協調、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路徑。在這種新形勢下,如何用新的發展理念改革城市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在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的改革取得決定性進展,加強社區改革治理造成了不可回避的問題。結合我國社區治理的實際需求,在新發展理念的基礎上,分析新發展理念對我國城市社區治理提出的要求,以及新發展理念對于當前我國城市社區治理提出的新問題新挑戰,提出在我國城市社區治理在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結合城市社區治理的“自性”發展的路徑。
【關鍵詞】:五大新發展理念 城市社區 社區治理 自性治理
社區治理是城市管理和社會治理的基石,是服務居民的最之接、最具體、最基層的組織。社區治理創新化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礎性工程,也是加快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不僅深刻揭示了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也為新形勢下提高城鄉社區治理績效提供了具體的行動指南。作為社區治理的主體和參與者,社區居民自治則是我國基層民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社區治理中,我們必須在全面貫徹落實政府方針政策的前提下,必須結合本社區的實際發展情況,去挖掘社區的真正的矛盾所在,著力抓住主要矛盾與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作為真正了解自身需求的社區居民,則更是應該發揮主體作用,提高社區居民的“自性”治理,提高居民自治能力促進發展基層民主政治、解決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一、新發展理念下我國城市社區治理面臨的挑戰
目前我國城市社區建設相對于過去而言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硬件上擁有固定的活動場所和空間,在軟件上各個社區形成自己的社區文化特色。然而,隨著社會現代化的發展,所帶來的社會現代性變遷危機和挑戰卻一次次給我們的社區治理帶來新的治理困境。在面臨新問題、新矛盾和新風險的挑戰與機遇下,我國城市社區治理困境更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一)互聯網+形勢下對社區治理體制的沖擊
如今,在互聯網+迅猛發展的新時代,人們之間的交流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人和人之間的距離更親近的同時也帶來虛擬社會中難以把控的網絡暴力問題。在社會現代化和價值觀開放的現代社會,若正確把握網絡的方向和聚焦點,則能增進社區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若不敢用、不會用、不善用則會對社區的治理造成不利因素,壓制社區居民的思想意識,不利于居民信息的反饋。所以,如何以互聯網+為載體,使創新社區治理體系在以信息化、大數據為支撐的網絡化服務和管理手段中廣泛應用對我國城市社區治理體制提出了新的挑戰。
(二)社區間的失衡發展考驗社區治理能力
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國社區的類型非常復雜,不同類型社區之間在人口結構、人際關系、資源結構、文化積淀等方面的差異很大,不同類型的社區治理很難用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式來對所有的社區進行治理,更不用說把西方社區的治理模式簡單移植過來。所以,在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下,如何有的放矢地對不同社區運用合理有效的治理方法,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地解決社區問題是對于我們新形勢下社區治理能力的考驗。
(三)長期的行政化管理使得政府與社會界限模糊
社會服務與管理的發展依靠人、財、物的投入,資源的獲得是首要的,其次是資源的分配。我國過去社會管理和社區治理體制的一個根本性缺陷就是政府一家獨大,市場和社會的力量極為薄弱,甚至只是很多社會組織都還只是停留在宣傳層面,從而導致社會管理和社區治理的過度行政化。就社區治理來說,過度行政化,不僅影響了社區資源的配置效率,而且與社區居委會自治組織的民主自治背道而馳。所謂合作共治,主要是指在社會管理和社區治理過程中,充分發揮政府、市場、社會三大部門各種組織的優勢,使它們形成合力,共同管理社會和社區公共事務。長期的行政化管理,也是居民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依靠政府調控、政府管理的思想,這也就導致,縱然我們的多元管理社區治理一直在提出,卻一直沒有落實且發展緩慢。
(四)個體意識的強化考驗社區治理效度
隨著后現代性思潮的沖擊,社區居民個體意識的強化,人們開始更加關注實際的利益訴求,即從自身的利益滿足去評判社區事務的效度。自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來,福柯、利奧塔、布迪厄等一大批社會學家都意識到個體意識在全球范圍內的覺醒,對個體性格、個體體驗、個體權利的特別強調逐漸成為一個時代的特色,以至他們驚呼以理性化為特征的現代性社會的終結和以個體意識為特征的“后現代社會”的來臨。這也使我們的社區治理并不能僅僅只限制于滿足整體客觀上的發展,更多的要去關注社區居民的實際需求,真正做到服務居民,將社區居民的實際需求作為我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能否將居民的真正需求作為我們社區治理的核心,是對我們社區治理效度的重大挑戰。
二、以新發展理念引領城市社區治理“自性”
伴隨著“以人為本”理念的提出,社區正日益成為最重要的基層工作平臺。在社區治理的過程中,政府、市場、社會組織的力量的發揮,都是建立在以社區居民的實際需求為主的基礎之上,而社區居民的實際需求只有靠社區居民自身力量的發揮才能真正將其落到實處。防止空、泛、大的發展口號的提出,要想真正落實社區居民的真正問題、解決社區居民的實際需求,我們必須在“五大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發揮社區居民自治能力建設,真正落實社區治理“自性”發展。
(一)以創新發展為核心,探索張弛有度的社區治理新模式
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生產力在創新中提升,城市在創新中生成,社會在創新中前進,人類在創新中發展。而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社區治理,也不能離開創新發展,應該在社區治理中,以互聯網+為基礎,探索科學有效的社區治理新模式。建立以社區黨組織、社區居委會、社區服務站、社區社會組織、物業公司、小區業主委員會、駐區單位為主體,以社區黨建聯席會議和社區共建聯席會議為載體的社區治理模式,構建了“互聯網+”社區模式,真正實現網絡基層化管理,通過網絡化社區管理,拓寬參與途徑和提高參與機會,使社區居民真正的參與到社區治理中來,培養居民自我管理的參與意識,真正做到民主基層參與。
(二)堅持協調發展,實現不同層次社區治理均衡發展
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城市社區治理是一個有機整體,具有系統性和聯動性,需要統籌兼顧,實補足短板,實現不同發展水平社區均衡協調發展,是提升城市社區治理水平的關鍵所在。在協調發展的理念之下,一方面我們應該明確認識到不同在歷史條件與社會現實發展基礎之上不同社區的發展水平的差異,具體問題具體,結合社區的具體需求,積極調動社區居民的自治性,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真正做到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重視社區內部不同年齡層次居民的實際需求,優化我們以往社區主要以對老年人服務為主的建設,應該根據不同年齡層次的居民實際需求,通過居民參與服務,體現分層協調發展的治理理念,例如開展對于婦女、兒童、青少年、中年、老年分層服務活動,以滿足居民的多元需求。
(三)堅持綠色發展,打造幸福宜居的生態社區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綠色發展的本質是還原人與自然關系,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當下中國,綠色發展不僅是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應有之義,也是我國社區治理的新標桿。社區也應該堅持從基礎做起,堅持綠色可持續發展。堅持綠色發展,在借鑒先進國家和地區經驗基礎上,推出生態社區建設標準評價體系,分批次推出標桿示范性生態社區,通過示范性引導,以點帶面,帶動生態社區建設的發展。提高社區綠化率,豐富社區植物資源種類,為居民提供更多的綠色“氧吧”;加大宣傳力度,進一步增強社區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培養居民良好的節約環保習慣,提高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率;積極提倡綠色生活方式,開展綠色行活動;倡導綠色管理理念,積極引導社區居民參與保護社區環境衛生中,不僅強化生態社區建設,同時提升社區居民的凝聚力和歸屬感,使居民的“自性”治理理念真正深入人心。
(四)堅持開放發展,為社區治理增添活力
開放是不斷發展的必由之路,社區的發展也必須走開放的道路。社區人員流動、資源配置、以及居民之間的相互交往構成了社區開放的基本圖景,也為我們社區的開放式發展,奠定了基礎。堅持開放發展的理念,要求我們必須建立具有開放性、包容性的多元社區治理體系,發破傳統的相對封閉的社區,增強社區空間的可進入性,將更多得外圍資源吸納進社區治理中。比如,積極吸引各類社會組織和專業社會工作人員進入社區,幫助解決社區中的空巢、獨居老年人的生活照顧、社區青少年心理輔導、殘疾人服務等;組建社區協調理事會等機構,將駐街道、社區的企事業單位納入治理體系;積極發揮社區中“精英”的優勢,帶動多元化組織體系進入社區。建立社區發展基金,使更多的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有機會參與社區事務。
(五)堅持共享發展,真正發揮居民的治理“自性”
共享是發展目的的最終體現,也是我們社區治理的最終目的體現。 “社區是我家,治理靠大家”,社區治理的好與壞,與社區內的每一個人利益息息相關。無論是社區車輛亂停亂靠、狗患問題、衛生臟亂差等,還是對待不同群體需求的滿足上,僅僅依靠黨委和政府、社區居委會是不夠的,需要社區內的每一份子參與,群策群力,才能事半功倍。經濟新常態下,一些生活困難的居民需要政府低保救濟,邊緣貧困家庭需要社會各界的社會救助,空巢老人需要精神慰問,生活不便的殘疾人需要社區愛心人士的關懷,新市民融入城市需要社區志愿者的奉獻,特殊人群的社區矯正等事關弱勢群體福祉的諸多事項,都離不開社區層面的操作。堅持共享發展,要求我們既要關注涉及所有居民的共性利益問題,更要關注特殊人群的特殊需求,使得大家都盡可能地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從而實現發展成果的共享。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一個有機整體,將這五大發展理念融入社區治理的全部過程,體現在每一個環節之中,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的具體體現,是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以五大發展理念引領我國城市社區治理,為我市社區治理現代化增添強大動能,從而將社區居民的自性治理觀念真正的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人民日報》 2016年3月18日.
[2]曼紐爾·卡斯特 :《網絡社會的崛起》社科文獻出版社,2006.
[3]《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研究與中國社會學使命—在中國社會學2011年學術年會上的主題演講》,《社會學研究》2011(4).
[4] 鄭杭生:《當前我國社會矛盾的新特點及其正確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2006(4).
[5]喬治·瑞澤爾 :《后現代社會理論》,96頁,謝立中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 2003.
[6]鄭杭生:《不斷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人民日報,2011-04-21.
作者簡介:王蓉 (1993.3—),女,陜西渭南,陜西師范大學哲學與政府管理學院 2015級碩士 應用社會學與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