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商業保理并沒有一部法律規定其運作方式、糾紛解決機制。《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明文規定的15個有名合同中,也沒有商業保理合同。現行,商業保理引用的大多是對銀行保理業務管理的規范,主要有《商業銀行保理業務管理暫行辦法》、《中國銀行業保理業務規范》。因此,在實際業務中,商業保理面臨的法律問題并沒有一部法律予以確認解決糾紛機制。保理業務作為一個舶來品,在我國,隨著時間的發展,其保理行使也是多種多樣,比如:有追索權、無追索權、明保理、暗保理、再保理、國際保理等。這些保理業務形式中,面臨很多法律風險。本文結合我國商業保理公司遇到的法律問題進行法律風險分析,以求在以后的保理業務操作中,能最大限度降低風險,保護保理商的合法利益。
【關鍵詞】:商業保理;有追索權保理;再保理;風險分析;風險應對
引言:傳統國際貿易中,買方和賣方就付款與風險達成平衡,多采用信用證結算。但是現在,買方市場已經形成且競爭加劇,買方也要求賣方采用更有優勢的的付款方式,因此保理業務隨著市場的發展應允而生。
在中國,保理實務實際遵循的根本大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以及配套的《中國人民銀行應收賬款質押登記管理辦法》和《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中征動產融資統一登記平臺操作規則》。
保理合同屬于明文規定十五類合同之外的無名合同,經過多年司法實踐,對以下保理業務的基本問題已經明確或達成共識:1、保理業務的范疇屬于債權轉讓,但又有特殊性;2、應收賬款的合法性;3、通知債務人債權轉讓的有效性。
保理業務作為一個舶來品,從在中國發展初期到現在,實務中遵循國際慣例的痕跡非常明顯,其操作架構、各方權利義務約定等方面尤其參照《國際保理通用規則》(GRIF)。國際保理行業普遍承認《GRIF》的適用性,以及在2000年終審的中國保理第一案――云南省紡織品進出口公司訴中國銀行北京分行、中國銀行云南省分行保理合同糾紛案中,中國人民銀行和最高院承認了在我國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沒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國際保理屬于涉外民事法律關系,可以適用國際慣例,并認可《GRIF》作為國際慣例。
保理商與買賣雙方之間的法律關系,仍主要通過其所在國家的國內商法來規范,而各國法律的不盡相同,也使得當前國際上并沒有一套公認的保理法律。成熟的保理游戲規則,不僅僅在與其他同業機構合作時為保理商所需要,在向債權人債務人提供保理服務時更需要完整的法律條款來保護各方權益。有鑒于此,在2014年國際保理商組織(IFG)推出了《保理示范法》(Model Law on Factoring),為保理產業的參與者提供了一個相對完整和標準的法規模板。
正文:
我國目前保理業務中的具體保理業務類型包含以下模式:明保理、暗保理、有追索權、無追索權、再保理、反向保理、國際保理等業務類型。
有追索權保理業務是指:是指根據保理申請人申請,保理商受讓其與債務人交易產生的應收賬款,由保理商為其提供應收賬款融資、應收賬款管理、應收賬款催收等多項或單項功能綜合性商貿服務,但保理商不承擔債務人的信用風險。債務人無論何種原因到期不付款時,保理商均有權按照本合同的約定向保理申請人進行追索,要求保理申請人退還保理商已經支付的保理融資本金并支付欠付利息和管理費等。并在保理申請人付清全部款項后,將應收賬款反轉讓給保理申請人。無追索權保理業務是指理商在保理業務到期后不能按時收回款項時,除非發生商業糾紛,否則不能向保理申請人進行追索。
再保理業務是指:是指商業保理公司以從賣方(債權人)處獲得的應收賬款債權為依據,從銀行或其他商業保理公司獲得資金后過渡給賣方的業務模式。其運作模式如下:
一般保理業務是指:在保理商和以賒銷方式銷售貨物或提供服務的供應商之間的一個持續有效的安排,由供應商向保理商轉讓應收賬款,由保理商向供應商提供貿易融資、壞賬擔保、催收應收賬款或賬戶管理的綜合性金融服務。
上述保理業務模式是我國保理公司最為常見的保理業務,現對其法律風險進行分析:
(一)未來應收賬款債權轉讓的有效性法律風險
在《國際保理通用規則》和國際保理實踐中,都承認未來應收賬款債權轉讓的效力,即在一攬子轉讓型保理中,債權人可與保理商在保理協議中明確,將未來對某特定債務人的所有應收賬款債權均轉讓給保理商,并不再就具體應收賬款債權簽署任何證明轉讓的文件。但我國《商業銀行保理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第十三條明確規定:“商業銀行不得基于未來應收賬款等開展保理融資業務。”因此,商業銀行在操作單筆公開型保理業務時,務必確保每次保理融資所對應的應收賬款都已經完成有效的轉讓,即在債權人與受讓方之間的對內效力,以及債權轉讓對債務人的對外效力都具備。如果商業銀行提供的是保理池模式,則有必要與債權人在保理協議中約定附條件生效的合同條款,在保理池首筆融資時,未來應收賬款債權的轉讓設定尚屬合同成立階段,等未來一定時期應收賬款債權正式形成之時,則該部分應收賬款債權的轉讓方宣告生效。實際操作中,每筆新的應收賬款都要有單獨的轉讓文件和通知債務人手續。在國際公開型保理情況下,如何通知債務人可遵循債務人所在國家法律規定,但如果保理融資在存續期間,所對應的實際應收賬款(包括融資后才產生的應收賬款)若沒有法定轉讓和逐筆通知債務人的手續,商業銀行可能會被質疑其操作的合規性。
(二)對限制轉讓的應收賬款債權辦理保理業務法律風險
《合同法》第79條規定,當事人可以將合同的權利全部或者部分轉讓給第三人,但三種情形之一的除外,按照當事人約定不得轉讓即為其中一種情形。沿用到保理實務,若基礎合同限制應收賬款債權等合同權利轉讓,在債務人沒有另外書面同意解除該限制的情況下,即使操作公開型保理通知債務人,應收賬款的轉讓也是無效的。
在國際保理實務中,商業銀行或商業保理公司與債權人簽訂的保理合同,往往會約定遵循《國際保理通用規則》。《國際保理通用規則》中第17條第10點、第20條和第25條第1點,都允許保理商操作含禁止轉讓條款的商務合同,只不過保理商承擔的壞賬賠付責任有所調整,即保理商承擔核準額度內賠付(PUA)的責任限于買方發生破產情形。
如果買方保理商在已經知道商務合同有禁止轉讓條款時仍愿意給予PUA買方額度,賣方保理商如何能基于《國際保理通用規則》的雙保理原則繼續辦理受讓呢?目前實務中賣方保理商的作法是,在保理協議中債權人的義務中約定所轉讓的應收賬款不得為被禁止轉讓,同時要求賣方提供的商務合同表面上不得含有禁止轉讓條款。在應收賬款到期未獲付款時,若買方既沒有發生破產以觸發買方保理商賠付條件,又以合同禁止轉讓抗辯保理商請求付款的權利,賣方保理商試圖通過上述規則安排,以善意受讓人的地位向法院申訴。但此種規則模式尚未得到司法實踐。
結論:總而言之,在國際慣例仍在演進完善,以及我國尚未有專門保理法律的環境下,保理實務從業者有必要充分利用好《合同法》第一百二十四條有關“無名合同”的“意思自治”原則,吸收《GRIF》和《保理示范法》中的制度安排精神,在不違背國內法律法規的同時,設計出明確有效的契約條款,以保護各方公平利益。
參考文獻:
[1]《國際保理中應收賬款轉讓問題研究》
[2]中倫文德律師事務所《供應鏈金融各種玩法下的法律風險之“商業保理+x”(上) ——各模式下法律關系分析》
[3]《保理實務法律風險及案例解析》
[4]《保理業務2016年行業發展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