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具有千年歷史的我國,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的任務是艱巨的。我國在改革開放后,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受到了極大的重視。但現代社會的發(fā)展和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是存在著許多矛盾的,在城市發(fā)展的同時,對未來文化遺產的保護不能忽視。
【關鍵詞】:建筑文化遺產;文化遺產保護
一、為什么要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
按照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的界定,“文化遺產”是指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文物、建筑群和遺址。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期規(guī)劃則指出:“文化遺產”可以被定義為全人類過去由各種文化傳承下來的所有物質符號的集合——不管是藝術性或者是象征性的。[1]
在我國歷史早期,對于文化遺產的保護主要以物件的收藏為主,其目的一般是出于對于宗教的信仰、對祖先的崇拜這樣的精神崇拜,或者是出于對藝術美的保存,或者是出于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
在1987年頒布的《〈世界文化遺產公約〉的實施守則》中,提出了文化遺產價值的四要點,即原真性、情感價值、文化價值與使用價值。在我國2000年的時候指定的《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中,文化遺產的價值主要包括了: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三個方面,而其經濟價值與使用價值則進行了忽略。
在物質得到了基本滿足的現代社會,大多數人都會選擇通過對于文化遺產的觀覽,進行“體驗式”的歷史回顧,讓人能夠通過文化遺產的觀察和了解,從精神上回顧歷史中的場景、事件和感受。廣義上對于人民而言,不論是其歷史價值、藝術價值還是科學價值,文化遺產的重點都在于對于人的精神文明上的影響。
例如,成都的著名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杜甫草堂,這是唐代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創(chuàng)作詩歌240余首,后唐末詩人韋莊找到草堂遺址,重新修筑了茅屋,才使草堂遺址能夠得到延續(xù),并在宋、元、明、清時期得以修葺擴建。
杜甫草堂因為其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存在,讓人在看到草堂的時候,就聯想到了杜甫的經歷與他詩中的困苦,這樣的對于歷史的回放和見證是人類才能體會的一種感受,這在精神層面是無價的。
因此,人類對于文化遺產的保護,更是一種對于歷史痕跡的留存、追溯與重現,是滿足人類精神需求的一種表現。
二、中國的建筑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困難
中國的歷史文化建筑主要是以木結構、磚木結構等為主,這樣的結構存在著不耐火,易引發(fā)火災,又有古代建筑的道路尺度較小,疏散不易等特點,災害對于建筑文化遺產的須有完備的預案與嚴格的防災措施。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各項原則,文物的保護的保護原狀要求搞,維護成本高。
三、文化與建筑的關系
文化與建筑,有著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關系。例如成都的民居建筑,成都自都江堰治水工程完成后,風調雨順,被喻為天府之國,這里的人民喜愛自然,重視親情與鄰里鄉(xiāng)情,喜愛休閑熱愛娛樂。這種種文化都在成都的民居中得到體現:因地制宜地在本土發(fā)掘建筑材料,“木穿斗結構,斜坡頂、薄封檐”。天井與檐廊為休閑與交流提供了寬闊的場所,體現了這里的人閑適包容的生活狀態(tài)。這可以說是觀念影響著建筑,而在使用建筑的同時,建筑也會給人的人際交流、生活活動提供指引。人改變著環(huán)境,環(huán)境也在改變著人,正如同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的關系一樣。
四、文化遺產的產生
沒有過去就沒有現在?!艾F在”在未來總有一天會變成歷史,因此,在時機到來之前,什么東西、什么建筑會成為文化保護的的對象都是個未知數。例如1935年紅軍長征到達尊以后,在遵義一棟普通的樓房召開了遵義會議,而 26年后這一棟樓房因其重大的歷史意義,成為了我國如此具有影響力的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都是站在人民的廣泛層面上的文化遺產保護,如果再細化一些,那么對一個民族具有重大價值的東西、對一個家族具有重大價值的東西,甚至是對個人具有重大價值的東西,是否都可以成為文化遺產呢?答案是肯定的。一件平凡的物品或一間普通的建筑,在未來都可能存在其作為文化遺產的價值。而缺乏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則可能在文化遺產的價值在形成或彰顯之前就遭受到破壞。
五、建筑文化遺產保護發(fā)展的探討
現在我國的建筑文化遺產保護,在對于標志性、具有其明確歷史意義的建筑來說,已經相對完善。而在對于文化遺產的發(fā)展性的保護,意識并不足夠,尤其是對于民居與市井建筑在現階段因城市發(fā)展的矛盾重大,而遭到了大規(guī)模的拆遷和重建,使得城市原有居住者的生活形態(tài)發(fā)生了顛覆性的變化。同時居住形態(tài)變化后,對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延續(xù)也有極大的不利性影響。因此對于城市發(fā)展與傳統(tǒng)建筑的取舍還需深入探討,適當保留的能在未來發(fā)揚其文化遺產價值的區(qū)域,為現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基礎,同時也為人類的文化遺產的產生提供保護。
六、總結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人類對精神文明的愈發(fā)重視,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在未來會繼續(xù)面臨許多新形勢下的困難和挑戰(zhàn),但必定會向著更加專業(yè)的方向發(fā)展。為了人類共同的歷史文明保護,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也會逐步隨著精神層面的價值提升,而得到提高。但對于文化遺產的辨別意識以及對文物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的了解需更加普及,從而減少更多因為無知而失去的人類文明的瑰寶。
參考文獻:
[1] 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發(fā)展史[M].倪文彥、宋峻嶺, 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8.
[2]王冰.建筑遺產保護的若干問題探討[J].智能城市.2016(07)
[3]葛毅鵬,葉蘋,李楠.高校建筑遺產保護教育比較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3(01)
[4]陸地.走向“生活世界”的建構 建筑遺產價值觀的轉變與建筑遺產再生[J].時代建筑.2013(03)
[5]龐智,張松.文革建筑遺產的保存狀況分析[J].城市建筑.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