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外交成就,外交政策的積極調整也有利促進了我國對外關系的轉型向好,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全面推動“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貫徹落實,是實現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外交成就;外交政策;一帶一路
引言
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加快了中國同世界潮流融合的速度,中國同外部世界的關系越來越緊密,共同利益基礎越來越堅實。面對國際風云變幻,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互惠共贏的開放戰略,走有中國特色的富民強國之路,在改革開放中與國際社會互相合作、共同發展。中國的和平發展將為國際社會提供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具有巨大啟迪意義。
一.改革開放中的外交成就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國際體系風云變幻。國際體系大變革之時,也是中國大發展之時。中國外交在緊扣國內發展需要的基礎上,始終順應著國際潮流,不斷與時俱進,抓住內外部機遇,迎接內外部挑戰,在實現中國外交不斷突破的同時,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一)以穩定之外部環境,服務改革開放大局
改革開放是為把中國建設成為更加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改革開放這三十多年來的中國外交,始終秉承著“為國內改革發展做貢獻”的理念,致力于為國內改革開放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政治上,中國始終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不斷融入國際體系的進程中,既堅持原則又講究策略,作為推動世界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的中堅力量,中國堅定不渝的維護著國家主權,堅定不渝的保證著改革開放不受外部干擾。經濟上,中國積極開拓與周邊國家、發展中國家以及發達國家的關系,不但大量引進了先進技術和外國資本,而且為中國實施“走出去”戰略鋪平了道路,使中國經濟在綠色健康的國際環境中實現飛躍式發展。文化上,中國始終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在引進外國先進文化的同時,注重在交流與碰撞中實現與世界各名族文化的融合與發展,注重在發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同時,促進傳統文化的不斷革新。安全上,中國外交以“雙邊外交”、“多邊外交”為平臺,以遏制分裂勢力為合作的主要內容,以靈活多變的外交處理機制為手段,形成了區域安全,政治經濟合作的態勢,使中國外交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作出了巨大貢獻。
(二)以完善之外交戰略,形成全面開放態勢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外交戰略布局實現了質的改變。從先前嚴格以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為區分界限發展外交,到現在積極發展與不同社會制度、不同發展水平、不同文化價值傳統國家的關系,中國外交變得更加有包容性和開闊性。自1979年以來,與中國建交的國家從當時的120個上升到2016年的174個。現在“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徹徹底底打破了過去保守落后的外交格局。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礎上,中國外交合理配置有效的外交資源,形成了層次分明、相互補充的外交戰略布局。在過去的三十多年中,中國外交逐步形成了“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舞臺”的外交戰略布局。中國外交的全面開放態勢,得益于“多邊外交機制”。所謂“多邊外交”,就是指中國將大國關系、周邊關系、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有機結合,巧妙的把雙邊、地區和全球問題結成一個整體,以實現三大關系的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和相互依托。
(三)以正面之國際形象,承擔更多國際義務
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是中國不斷融入國際體系的三十多年。三十多年中,中國通過改革逐漸壯大自己,在不斷提升的綜合國力中樹立起了正面的大國形象;三十多年中,中國通過改革不斷使自己的外交理念得到進步,在不斷完善的外交政策中推動了世界和平與發展;三十多年中,中國通過改革不斷使外界改變著對自己的期待,大國擔當也隨之不斷建立。
90年代后,得益于國內改革,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一浪高過一浪,中國對參與國際體系的認識法生了質的變化。一方面,中國更積極的參與到國際體系和國際規范的建設,截至目前,已與10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簽署了數個國際公約。另一方面,中國主動在國際體系中承擔起了自己作為新興發展中大國的責任,在諸如氣候變化、朝核危機、能源安全、伊核危機等全球熱點問題上發揮著建設性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中國開始嘗試著在國際體系轉型的過程中,提出具有深厚中國文化背景的理念、觀念和發展模式。早在2005年,中國就將近年來國際上所倡導的新秩序觀、新安全觀、新發展觀、新文明觀等有機聯系在了一起,提出了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的理念,即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睦,國與國之間的和平。這是中國對世界發展前途的構想,也是國際規范發展中的中國元素。
(四)以外交之現代化,適應時代發展潮流
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中,中國現代化進程正在順利推進,在國內不斷實現現代化的大背景下,外交方面也在不斷走向現代化,科學、民主、多元、專業是近年來中國外交呈現的特點。對內改革與對外開放齊頭并進,我國在建立健全外交機制的同時,把認識世界形勢、處理國際事務和國際關系同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緊密相連,中央加強對外交工作的領導,部門間加強聯席會議機制的完善,努力實現我國外交決策向多層次綜合性轉變。在這樣的推動機制下,我國總體外交的基本框架已經形成,一是外交領域擴大,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二是地方外事工作更加形式多樣,更加務實多樣,且始終堅持著中央的統一布局和指導;三是中國外交正實現著從“精英政治”向“大眾政治”的轉變。
二、改革開放中的外交政策調整
(一)中國外部對他國和地區的政策調整
第一,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間,中國對待鄰國和周邊地區的態度和做法,正實現著著從“敵友關系涇渭分明、國家制度高于一切”到“努力同所有鄰國建立合作關系,妥善處理各種棘手難題”的進步。這也無不體現著中國外交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及“周邊為首要”的指導思想。比如,對待日本,我們不再極端的把日本視為敵人,而是秉承“中庸之道”,在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利益的前提下,努力實現與日本的互惠共贏。
第二,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間,中國對非洲及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態度和做法,正實現著從“只看重民族獨立和解放理念,只注重政治的相互扶持而忽略經貿的相互促進”到“政治經濟兩手抓”的進步。中國外交在“平等務實,共同發展”的原則和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的背景下穩健推進,這得益于改革開放政策的整體指導,也得益于新的時代認知理念。
第三,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間,中國對西方發達國家的態度和做法,正實現著從“一昧妥協讓步,盲目追隨”到“只在保持國家主權和國家利益獨立自主的前提下談合作”的進步。這是中國外交在改革開放春風中受到的惠澤,也是中國轉變成為國際社會的“參與建設者”與“負責任大國”的助力器。
(二)中國內部對外政策的調整
第一,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間,中國的國防軍事事業正實現著從“封閉落后” 到“機械化、信息化、正規化、現代化”的進步。得益于中國軍隊對改革開放倡導的“和諧世界”的更深層次的理解,中國軍隊逐步發展成為一支“復合型”的先進軍隊。
第二,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間,中國各個地方的國際化進程正實現著從“經濟政治大一統模式”到“中央領導下的充分發揮自主權”的進步。得益于改革開放的政策背景,各省、市、自治區在保證中央對財權、人事權和軍事權相對掌控的前提下,地方的外交事業有了更多更自由的表達方式和渠道。成都作為西南地區的對外開放集結地,不斷涌現出的國際金融中心、環球中心、各類博覽會等國際性商貿區域和活動,無不代表著地方國際化進程的加速和升級。
第三,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間,中國的全球化觀念正實現著從“游離在經濟全球化的邊緣位置”到“加快向中心區域靠攏”的進步。得益于改革開放對思想的不斷解放和對經濟政治的不斷推動,中國對全球化觀念不斷更新,同時,也成為別國融入全球化的示范力量。
三.從“一帶一路”看改革開放中的中國外交
從2013年9月習近平在出訪東南亞國家時提出建設“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到2017年5月其在“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上發表重要講話,“一帶一路”從一個偉大的戰略構想逐步落實成為一個個可歌可泣的項目成果,無不得益于我國改革開放的新形勢。
(一)“一帶一路”是助推中國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一步
改革開放這三十多年以來,中國外交事業的縱深發展為國內全面小康的建設打造了優質的外部環境,但國際環境紛繁復雜,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是中國目前不得不面臨的現實。而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倡議的提出便是中國積極應對挑戰的智慧決策。一方面,它有利于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化,有利于我國開拓國際合作的新空間和新領域;另一方面,它有利于助推國內經濟發展方式向好轉變,有利于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也有利于解決就業壓力和產能過剩的問題。因此,“一帶一路”戰略是形成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的重大決策。
(二)“一帶一路”是復興中華民族的世紀工程
改革開放這三十多年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實現了飛躍式的發展,以科技實力為核心的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國際地位不斷抬高,國際競爭力不斷加強,世界制造大國、貿易大國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早已成為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頭銜。但是,在紛紜變幻的國際環境下,我國改革事業面臨著內部和外部雙重壓力——國際上,國際金融危機頻頻發生,世界局勢時時動蕩,各種不確定因素增加,大國之間的博弈日趨激烈,全球經貿規則亟待重構;國內,上層建筑不能及時適應經濟基礎的矛盾凸顯,主要表現為:各種體制機制弊端暴露、地區間行業間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不斷拉大、資源日益枯竭、環境日益惡化、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不斷攀升、勞動力素質亟待提高等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路進入低谷期,但也是轉折期,而“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與實施,就是復興之路上的風帆和燈塔。
“一帶一路”戰略經過長期實踐探索出的光明道路,它通過實現國內國際兩大市場的互聯互通、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協調統籌以及國內國際兩大資源的有效利用,為復興之路打造堅實的基礎;“一帶一路”戰略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決策,它通過培育我國對外開放新優勢,助推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的轉型升級以及加快新的經濟增長極的培訓,為復興之路注入新的血液。“一帶一路”戰略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一步,它通過對外開放吸引外資,增加出口,帶動就業,解決一系列國內改革的新問題,增強國內發展心動力,為復興之路提供支撐。因此,“一帶一路”戰略決非權宜之計,而是需要一代甚至數代人為此不懈努力的百年工程。
結語
全面深化改革與擴大對外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中國外交事業作為改革開放的關鍵一環,也必將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更加欣欣向榮,更加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1]時殷弘.國際政治與國家方略[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王緝思,牛軍.中國學者看世界[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
[3]陳明娟. 論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經濟外交戰略[J]. 經濟與社會發展,2009(2)
[4]韓慶祥:圍繞”一帶一路“全面解讀習近平總書記外交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