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距2007年開始的金融危機已有整整10 年,但金融危機的影響卻蔓延至今。我國經歷了2013年的“錢慌”、2015的“股災”等多次危機,又正處于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關鍵時期,所以分析2008年大危機中政府對“雷曼兄弟”與“兩房”采取的差別措施及原因,可以為我國的監管、救市政策提供寶貴經驗。
【關鍵詞】:救“兩房”;棄“雷曼”
【正文】
一、背景
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這只蝴蝶翅膀的扇動,引起全球的金融危機。
2008年9月7日,啟動了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金融救助計劃,美國財政部宣布將“房利美”“房地美”暫時納入政府監護管理,由聯邦住房金融管理局出面接管兩家公司。這一行動被全球金融界視為一次出色的救市行動,全球股市甚至因此集體漲升。
9月14日,在美國資本市場上擁有158年的悠久歷史、資格最老的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申請破產保護,美國政府拒絕為雷曼買單。
金融危機來臨時,“房利美”“房地美”和雷曼兄弟都陷入困境,但兩者卻有了不同的命運,“兩房”被接管而雷曼兄弟倒閉。
二、政府采取不同措施的原因分析
1、規模懸殊,救“兩房”避免發生系統性風險。
在華爾街流行這樣一句話:too big to fail(大而不倒),即如果一家金融機構規模過大,在其出現危機時,政府會竭盡全力救助該機構,以防多米諾骨牌效應引發的系統性風險。
“兩房”是美國政府支持的兩家從事住房抵押貸款融資的機構,被認為是大到不能倒的企業。美國12萬億美元的住房抵押貸款中,有42%來自這兩家機構。“兩房”持有或擔保的住房抵押貸款債券總額高達近5萬億美元,其中超過3萬億美元為美國金融機構擁有,約1.5萬億美元為外國投資人擁有。其安危不但關乎美國金融業,更直接影響全球金融市場穩定。如果兩房倒閉了,美國的房地產抵押債券市場將面臨毀滅性的打擊。
雷曼兄弟雖盛名在外,但規模其實并不大,市值只有50億美元左右,直接影響范圍主要是美國國內投資者。美聯儲對雷曼兄弟進行壓力測試得出結論:雷曼信用違約掉期(CDS)業務遠不如貝爾斯登深廣,雷曼已得到美聯儲貼現窗口支持,市場對雷曼的風險有更多的心理準備和準備時間。所以美國政府認為即使破產,所能導致的損失不過幾十億美元,不足以對金融系統造成致命的打擊。
2、挽救“兩房”是在挽救信用
“兩房”雖是私人所有企業,但由政府發起,有著“準政府”的特殊地位:總統有權參與“兩房”董事會成員的任免;美國財政部部長有權購買最多達 22.5 億美元的房地美債券;豁免于美國證券法的一些規定等等,因此,投資者把“兩房”債券視為與國債一樣的無風險債券,以美國政府信用為保證的“兩房”債券被大量的海外投資者持有。
“兩房”與政府的特殊關系意味著,如果美國政府對“兩房”的危機撒手不管,任憑其破產倒閉,任其發行在外的大量債券成為廢紙,會使世界對美國金融業的信譽失去信心。在現代金融領域,信譽是根基和生命,失去信譽,可能導致幾百年來辛辛苦苦維護的金融信用體系崩塌,甚至引發對國家信用的質疑和政治上的動蕩。所以,美國財政部出手挽救“兩房”,其實是在挽救美國對全世界的信用。
相比兩房,雷曼兄弟與美國政府的國家信用關系不夠緊密。
3、無止境的救助不可取。
其一,資源的有限性在客觀上決定救助只能是有選擇的。美國政府出手救“兩房”后,負擔已非常沉重。一場嚴重的金融危機席卷而來,瀕臨出事的金融機構都等待救助,但是美國政府并不擁有無止境的資源,不能照顧每個在危機中遇難的金融機構,政府的職責是穩定市場、拯救金融體系,而非個別機構。
其二,美國政府動用納稅人的錢對貝爾斯登公司實施救助,對“兩房”托底等,已經引發了國會中不少議員的強烈不滿,更是招致不少民眾的抨擊,為穩定市場情緒,美國政府不得不權衡利弊,有所舍棄。
其三,提供進一步救助是存在界限的,如果逾越了這條界限,那么在通脹、匯率和信心方面都可能引發反作用,從效果上看,無止境的援助不可取。
以上三點要求政府實施救援應該明確職責、認真權衡、把握界限,“把錢花在刀刃上”,實行策略性救市。實施援助的判斷標準主要在是否會引發系統性風險,影響市場穩定:鑒于“兩房”的規模和政府對其債務的隱含保證,“兩房”癱瘓對住宅融資將是一場災難,的確會產生系統性風險。但在有限救助的情況下,經過權衡后,救助雷曼兄弟顯然缺乏足夠充分的理由。
4、美國政府傳遞信號
理想狀況是有效政府與自由市場的配對,一個有效的政府會懂得控制和利用市場,才能真正做到使自己處于健康、穩定與有效的發展軌跡上。所以,政府的干預是次要的,經濟運行應交由市場。相比于“救市”,重建市場,讓市場有效發揮作用更為重要。
政府出面救市的根本目的是防控系統性風險,傳遞積極的信號,鼓勵各方聯合起來自救,共同抵御風險度過危機。
政府救“兩房”而棄“雷曼”的舉動意在表明:美國政府力圖在金融風暴面前有所作為,通過政府干預增強金融市場的抗風險能力,維護美國和國際投資者對美國金融市場、金融產品的信心,但他們絕不會不加篩選,事無巨細地一概大包大攬,他們將只選擇那些不得不救的“節點”出手。警示危機中的企業不要存在依賴心理,鼓勵企業依靠市場力量,聯合起來自救。
三、對政府行為的評價
(一)救“兩房”行為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有實施的必要性。
1.紓困“兩房”的代價
以美國國債作為交換條件,收購它們的不良抵押貸款及其它資產。這些機構隨后才會趨穩,納稅人承擔的代價巨大。用納稅人的錢為“兩房”不負責任的市場行為買單不公平,引發了不少國會議員和民眾的抨擊。
高達2000億美元的紓困方案將增加美國的財政赤字,并可能因此造成美元疲軟,傷害到亞洲對美國的出口。
將兩個如此龐大的企業收歸國有,并將其全部資產與負債計入公共部門的資產負債表不是件容易的事,花費了大量的成本。
2.救“兩房”的必要性
環境的緊迫性、政府職責和“兩房”的特殊地位,使政府不得不救“兩房”。
截止2008年9月,各國多家大銀行流動性緊張,美國住宅抵押貸款投資公司申請破產、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被摩根大通銀行收購,越來越多銀行和企業申請救助。危機蔓延,人人自危,金融大廈的崩塌似乎一觸即發。
政府作為公眾的守護者和市場的輔助,有維護金融市場穩定,盡最大可能保護公眾的職責。危機發生時,美國政府已經多次下調貼現率和聯邦基金利率,多次向市場注資,當然會繼續不遺余力挽救一個能引發系統性風險、使市場崩潰的企業。
房利美和房地美是兩家私人所有但受“政府支持”的混合體,逾5萬億美元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由其擁有或擔保。它們在美國住房市場中已是不可或缺的。保爾森說:“房市是金融市場及金融機構混亂和緊張局勢的核心所在”,房市的復蘇至關重要,而維持“兩房”的運轉對于住房市場的復蘇前景至關重要;沒有它們,房價觸底將遙遙無期,廣泛經濟復蘇也幾乎沒有實現的可能。
兩害取其輕,無論當時的決策者是誰,接管兩房都是一個必須實施的行為。
(二)棄“雷曼”彰顯了政府救市的原則,但給市場帶來巨大的沖擊。
1.對“雷曼”說“不”是個勇敢的決定。
一方面,此舉體現了政府在干預的過程中,以是否對金融體系穩定和信貸體系緊縮造成沖擊,作為對大型金融機構破產時施以援手的考量因素,而不是一味地遵循“大而不倒”原則。在救機構還是救市場中選擇救市場,容忍個別大型機構倒閉,體現了政府決策的大局觀和策略性,原則性強,態度鮮明。
另一方面,此舉體現了維護自由市場的核心原則。尊重市場機制,以自由競爭和優勝劣汰為前提,把防止公共部門直接或間接損失為首要目標,要求企業為自己的決策失誤買單。只要系統作為一個整體仍保持運行,就必須讓虛弱的機構自行淘汰出局,作為持續調整的一部分。
2.放棄“雷曼”引發了動蕩。
身負 6130 億美元巨額債務的雷曼兄弟破產后,在全球金融市場引發巨大震蕩。道瓊斯指數創“9.11”以來的最大的單日跌幅收盤。
巨大的恐慌不只發生在股票市場之中,由于雷曼兄弟是美國抵押貸款證券市場上的最大的承銷商,其倒閉為抵押貸款市場的前景帶來巨大不確定性。
雷曼兄弟破產后,能夠收回的資金大約僅占其總投資的 40% 或者更少。與雷曼兄弟公司有直接債權關系的金融機構損失慘重。
雷曼兄弟破產后,通過鏈式反應將被掩蓋的風險釋放出來,市場恐慌情緒蔓延、強度越來越大。導致了市場信心崩潰和危機加深,被認為是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的標志。
由此看來,政府很可能低估了雷曼兄弟破產對金融系統的危害,放任“雷曼兄弟”破產的決策讓當時的金融形勢雪上加霜,需要多花費數年的時間走出困境。
(三)行動及時,計劃性強,成效顯著。
救助是一種輸血行為,強調及時性和實效性,救助計劃推出的時機是影響政策效果的關鍵,而金融危機快速擴散的特征決定了危機救助必須迅速果斷,拖得越久,付出的代價就越大。
在接管“兩房”的過程中,注資解決債務危機及其所可能帶來的連鎖反應、對高管的薪酬或所謂“精英”投機行為以及投行涉嫌的欺詐進行嚴格的制裁、替換執行官、支付債務和利息、資產組合、重新定義企業職能——一系列動作不拖泥帶水、迅速及時,得到了各方廣泛肯定和普遍贊譽。
不管是及時出手接管“兩房”,還是態度鮮明地與“雷曼兄弟”劃清界限,政府行動及時、態度鮮明,都基本起到預想的效果:“兩房”走出了困境,平復了市場的恐慌情緒,果斷拒絕“雷曼”也起到了警示危機中其他企業和安撫納稅人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陶短房 《美國政府為何保“兩房”而棄雷曼?》 《中國新聞周刊》 2008年35期
[2]珍妮 《接管“兩房”與雷曼兄弟垮塌》《WTO經濟導刊》 2008年第10期
[3]郭品 吳鵬《是什么導致了兩房雷曼兄弟不同的命運》 《商業文化》 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