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電子商務進農村的腳步加快以及大眾旅游時代的到來,農村旅游業迎來了其發展的黃金時代。旅游人數的快速增長,熱門景點的人海效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避免在旅游旺季和高峰期出行或者避開熱門景點,這使得農村旅游逐漸走入人們視野。農村旅游業應抓住當下大好的發展機遇,憑借自身優勢,乘著電子商務進農村的浪潮,快速轉型與升級,實現農村旅游業的蓬勃發展。
【關鍵詞】:特色;品牌;產品
一、農村旅游業現狀及問題
1.地域分散
農村旅游景點小而分散,經營者品牌意識淡薄。一個縣域內往往存在多個景點,但相互之間比較分散,景點內容單一,難以形成大型景點所具有的大而全、內容豐富的優勢。各景點之間缺少聯系和整體規劃,沒有完善細致的旅游路線規劃,游客往往不知道如何進行景點選擇,需求無法得到滿足,造成整體旅游體驗差,滿意度低。
2.基礎設施建設落后
相比于城市、大型景點,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程度低。首當其沖的便是交通,交通條件的限制,一是導致游客進不來。沒有完善的交通體系,致使大量無法進行自駕游的游客難以在有限的時間內游覽各個景點,即使具有自駕游能力的游客,也可能因擔心路程遠、車輛損耗大等對農村旅游望而卻步;二是導致好的旅游景點走不出去甚至得不到好的開發。沒有便利的交通,即使再好的旅游景點也難以走入人們的視野,得到人們的親眛。交通不便同樣會限制投資,使得好的景點得不到有效的開發,造成旅游資源的浪費。其次是旅游景點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的落后,如吃住難,缺少導游,相關基礎設施不齊全等難以為游客提供符合其需求的服務,難以產生用戶粘性。落后的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村旅游變成“當地游”(只有當地居民進入景區旅游)的重要影響因素。
3.景區宣傳不到位
農村旅游業在景點宣傳、景區展示等各個方面存在資金投入少,設備落后,技術水平低等現狀。無論是宣傳方式還是宣傳內容,其都遠遠落后于各大著名景點的。農村旅游景點宣傳方式單一,宣傳內容缺乏創意,一般只在政府官網和微信公眾號上存在少量低質的宣傳內容,無法達到良好的宣傳效果。在景區展示等方面大多數農村旅游景點基本還處于空白,沒有結合現有技術、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無法實現景點的有效宣傳與展示。
4.缺乏總體規劃和策劃
目前對農村旅游資源的開發,普遍存在忽視鄉土文化、鄉村民俗等文化內涵的現象,而且由于對農村旅游較為片面俠義的認識和理解,缺乏對農村整體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有些地區雖然制定了相關發展規劃,但由于沒有進行充分調研,合理論證,使得整體規劃流于形式,不夠完善具體,在后續執行過程中只注重規模,而忽視了質量。整體開發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未做長遠考慮,導致部分旅游開發反而成為一種破壞。此外部分鄉村在開發過程中過于傾向城市化,人工痕跡明顯,造成景區整體觀賞水平的降低,從而影響旅游業的長遠發展。
5.開發產品特色少、雷同多
休閑農業和觀光農業目前是農村旅游發展的主要形式,但總體形式單一,缺少創意。與此同時,由于對于民風民俗的忽視,文化游、康養游等特色旅游形式卻相對較少或者得不到有效開發。很多旅游產品缺乏當地特色,特色產品店流于形式,大量批量采購“旅游紀念品”,而不是具有當地特色的旅游產品,缺乏文化內涵,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無法形成縣域旅游品牌,造成大量雷同,客戶粘性低。
6.品牌意識淡薄
農村縣域內各個景區基本處于各自為政的狀態,經營者品牌意識淡薄,相互之間缺少合作和整體規劃,沒有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優勢,無法形成品牌效應,缺少行業競爭力。
二、打造農村特色旅游文化體系
1.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要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需從多個方面進行考慮。
首先是交通體系的建設,完善的交通體系是實現游客走進來,旅游景點走出去的必要基礎條件。一方面,完善的交通體系應集良好的道路交通、停車場、車輛修理洗護中心等于一身,提供安全放心的全方位服務,保證游客旅途的舒暢,真正讓游客省心放心。另一方面,縣政府以及各旅游景點應進行統一規劃,建立一個完善的旅游運輸系統,使無法進行自駕游的游客也能省時省心的享受全縣域一體化旅游服務。
其次,整合全縣旅游資源,根據實際情況建設完善的縣域網絡體系,實現景區網絡全覆蓋,建設縣域景區宣傳平臺。完善的網絡體系是多種技術手段實現的必要條件,游客可以在景區內隨時隨地分享動態,各景點也可以通過網絡體系和宣傳平臺進行景區的宣傳與推廣,通過網絡實現VR與AR相結合,改變傳統的觀光游模式。
最后,完善景區現有的基礎設施,提升游客體驗,提高游客滿意度。
2.整合旅游上下游產業鏈
整合旅游上下游產業鏈,同上游服務企業、旅行社、賓館、飯店、客運中心及商店等加強合作,促進旅游商務接待、住宿餐飲、停車場等配套服務設施的建設與完善,營造一個良好的旅游業大環境;同時重視同下游客戶的溝通,準確掌握不同類型客戶的需求,并及時根據客戶反饋意見對相應設施和服務進行修改與完善,提高客戶滿意度。
對于每一個旅游景點,都應該設置其配套的餐飲、住宿、特色產品店等。旅游景點應與當地農家樂、賓館、產品店展開深入合作,相互依存。農家樂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發展與景點相關的特色餐品、飲食文化等,同時與景區合作設置景區展覽,使人們在輕松愉悅的用餐過程中對景區有更好的了解,增加景區的吸引力。賓館和當地村民則可結合當地特色,提供特色農居服務,讓游客在旅游的過程中體驗鄉村生活。當地產品店則應結合景點設計符合當地特色的旅游產品,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批量訂購的景點產品。
3.發展O2O體驗旅游新模式
積極運用新興技術,發展O2O體驗旅游模式。線上融合全縣旅游資源,以景區展示體驗區為載體,縣政府以及各大景點網站為平臺,利用VR技術,發展旅游景點線上虛擬體驗服務,讓游客可以在網絡上觀看景點景色與建筑,身臨其境地感受景區魅力,進一步吸引游客的關注;同時開始關注AR技術在旅游方面的實現,將增強現實技術與地圖導航相結合,當景點在游客智能設備的地圖上顯示時,彈出相關景點介紹及互動程序,增強旅游景點的趣味性。在線下建立特色產品體驗店、旅游文化產品展覽館,實現旅游線上虛擬體驗與線下實體體驗相結合的O2O新模式,以旅游帶動線下特色產品體驗與網絡銷售。
4.建立“互聯網+”智慧旅游體系
積極開展旅游在線服務、網絡營銷,結合網頁與微信公眾號平臺,加強與去哪網、同程、藝龍、途牛、攜程旅行等國內知名旅行應用的合作,在淘寶、天貓等電子商務平臺開設旅游旗艦店,擴大縣域旅游資源知名度。同時,游客可以通過網站、微信平臺等多渠道了解景點信息,并且可以在網站、旗艦店、微信平臺等預定景點門票、購買周邊紀念品。開展旅游服務網絡預約,鼓勵旅游服務企業與商業銀行、銀聯、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緊密合作,實現景區內購買及景點門票預訂的在線支付服務。充分利用互聯網、物聯網、地理信息等現代信息技術,逐步建立具有導航、導游、導購、導覽功能的智慧旅游體系,實現旅游消費方式的現代化,旅游服務、旅游管理和旅游營銷的智慧化,努力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旅游服務。
5.發展特色生態旅游
根據不同需求,為游客提供多樣化、特色化的旅游產品。如春種秋收體驗式旅游、季節性旅游、時間規劃游和民俗文化體驗游等特色旅游產品。
春種秋收體驗式旅游與傳統的觀光游、休閑農莊等不同。傳統的體驗旅游一般只包含采摘、收獲等過程。而春種秋收體驗式旅游則是要實現播種、培育、除草、修剪、采摘等一體式全過程農業體驗。游客可以在體驗區管理員的幫助下,在農莊體驗區租種一小塊土地并進行播種,或者選擇一顆心儀的果樹對其進行修剪。之后根據自己的情況合理安排時間來對自己種植的蔬菜水果等進行培育、修剪、施肥、除草等。也可以讓體驗區管理員幫助其進行管理。游客可以在體驗區網站上隨時查看自己的蔬菜水果成長動態。最后,當果實成熟時,游客則可享受收獲的喜悅,正真體驗農村生活。這種體驗式旅游可以增強游客粘性,提升游客滿意度,樹立農村特色旅游品牌。
季節性旅游和時間規劃游則是通過季節變化和游客旅游時間為游客安排不同的旅游路線,讓游客體驗不同的旅游產品。季節性旅游主要包含春、夏、秋、冬四季游,時間規劃游則包含一日游,三日游,一周游,一月游(如夏季避暑)等按旅游時間長短規劃的旅游。
6.打造縣域特色旅游產品
縣域旅游產品,需要考慮對各種資源的綜合利用,除了傳統的觀光旅游和休閑農莊游,還可以結合當地特色,如發展與當地民風民俗相結合的文化旅游。部分縣域也是藥材產地,可以根據相關情況,發展養身旅游,推出各種養身健身的產品,建設縣域特色旅品牌。鄉村旅游業的開發,應通過制定合理的規劃,建立完善的保障體系,結合當地實際情況,保護其現有的田園風光,體現當地特色,保留農村所特有的淳樸,自然,綠色的環境和濃郁的鄉村氛圍。企業和投資人在進行鄉村旅游建設投資時,需加強科學引導和專業指導,在保留原味鄉村風光的同時提高農村旅游產品的品味和檔次。加強旅游產品與地方特色文化、民風民俗的結合,在提高旅游產品質量的同時,有效避免雷同,提高當地旅游產品品味和檔次,建設具有縣域特色的旅游品牌,形成良好的品牌“口碑”,實現縣域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
7.樹立縣域旅游品牌
要樹立縣域旅游品牌,政府和各旅游景點必須深入合作,由政府進行引導,通過全縣旅游資源的整合形成規模優勢,實現規模化和產業化,為品牌建設打下堅實基礎。在品牌建設過程中,必須通過增加旅游產品種類,提供特色旅游產品,提高縣域旅游服務質量,完善服務體系和客戶管理體系,建立縣域特色旅游品牌,形成良好的“口碑”,擴大品牌影響力,實現品牌營銷。
8.建設客戶關系管理體系
客戶關系管理體系是實現旅游風景區平穩健康發展的必要手段,通過完善客戶關系管理體系,增強與游客的互動交流,并根據游客需求與建議,不斷改進旅游產品、提高服務質量。從而提高客戶粘性,增加客戶滿意度,更好的鎖定客戶,提高客戶“回頭率”。
9.建立完善的保障體系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由當地政府和各旅游景點組建專門的領導小組,對全縣旅游業的發展進行統一規劃和管理,保證整體工作的順利進行;二是完善政策支持,設立縣域旅游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并使財力和發展狀況逐年增加,集中支持農村旅游業的發展。認證貫徹實施有關扶持旅游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三是落實行業監管,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發揮公安、市場監管、稅務、商務、文化等部門在旅游業發展過程中的監管職能,促進農村旅游業健康發展。四是強化責任考核,根據全縣總體工作方案,分級承擔項目建設任務;五是加大招商宣傳,利用搜索引擎、大型門戶網站、微博等網絡新媒體和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大力宣傳農村旅游業,增加企業和投資者信心,保證農村旅游產業的開發與建設有充足的資金支持。
作者簡介:趙陽波(1995-),男,陜西安康人,單位:西安交通大學 民族:漢, 學歷:在讀本科生;
李再文,男,單位:西安交通大學,學歷:在讀本科生;
高雨格,女,單位:西安交通大學 學歷:在讀本科生。